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这里是家,也是世界
——青岛中德生态园创建时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2018-07-10 03:12展二鹏ZHANErpeng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态园园区绿色

展二鹏 / ZHAN Erpeng

我认真想了很长时间,从园区总规划师的工作角度,并围绕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谈一点对青岛中德生态园规划建设的体会和认识,作为回顾,也有展望,大致可概括为三句话:奇迹,选择和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

1 一段奇迹:全方位、多层面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青岛中德生态园于2011年12月6日奠基。从2013年大规模建设以来,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便在不足30km2的土地上,完成了300多亿人民币的投资,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保障系统,以及300多万m2的各类建筑,包括住宅公寓、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中心、星级酒店、综合办公、商业中心以及市民公园、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设施,并有西门子、华大基因等众多中外高端产业、科研项目落地建设或投产;同时,高质量安置了几千户当地居民,市场化配置社区经济发展资源,从而全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到2018年初,在这片常驻人口仅有11 000多人的城市边缘地带,创造了近6000个新增就业岗位,从而将一个曾经无产业经济、无城市道路、无市政配套的“三无”地带,变成了青岛西海岸新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在2010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动荡变化、投融资环境严峻的大背景下,始终坚持现状生态资源整体保护前提下的规划实施,并保持了预期的稳步增长,这不能不说是空间规划、城市建设和实体经济的一段奇迹。

然而,真正具有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意义的是,园区在积极推进空间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围绕“田园风光、绿色发展、幸福生活”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针,认真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符合当地环境条件、适应发展要求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规划成果体系,注重相关规划、建设、招商、运行、管理的协同机制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建设。园区创建发展过程中,已获得包括“中国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在内的十几项国家、部级示范(或试点)项目称号,不仅加快提升了园区的综合地位和社会影响,而且带动了园区管理机制和人才团队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还通过国际顾委会、专家论坛、覃思业校、可持续发展设计联盟等,以及形式多样的国内外科技文化交流活动,传播先进理念,激活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市场、企业、社区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达成共识,为园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创造了和谐包容、长远有利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

同样重要的是,从国家支持、地方政府主导的国际合作角度看,青岛中德生态园不仅始终坚持生态修复、资源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不断明确示范目标、内容和标准,而且从规划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出发,高度关注民生改善、社会就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高度关注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开发模式、实施策略和管理机制,从而逐渐获得国际合作方、政商产学各界,特别是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商的高度认可。2013年以来,以中德生态园为基石、主体和基本框架的核心区域,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中德生态园、中英创新产业园、中俄地方合作区、中法工商创新基地等若干国家级合作项目聚集的市级经济合作区,进入了更加多元开放、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实践证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条件,并不局限于资源、市场、技术和劳动力,更重要也更具有决定性的是理念、政策和机制,是确立能够全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实施主体,并能够保持和不断增强具有改革开放远见和国际视野的战略定力,开拓创新,务实合作。

这是一段自然创造、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社会经济全方位协调发展的奇迹。而且,只是一段奇迹。青岛中德生态园的事业,刚刚开始。

2 对园区及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选择

2017年春天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来青时,我们有幸再次聆听多年前人们创意策划在青岛规划建设中德生态园的动人故事,感慨万千。首先,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并在中德两国的国家层面,获得政治家和学者的顶层设计。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中欧经贸技术合作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基础最稳定的战略伙伴,中德两国政府都深感有责任在环保节能、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尤其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两国企业间的合作,提供更加积极、有利、可靠的政策支持和环境条件,并为促进以环保节能为基础的经济、科技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推广、具有国际影响的经典范例。由于两国政府以及国内外相关企业、专家的持续引导、关注和支持,特别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及中德生态园管委的统筹谋划、坚持不懈和协同推进,园区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德合作备忘录的意图,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始终贯彻整体保护、系统整合、全面提升的原则,实现了从专项到全面、从强制到自觉的拓展与深化,使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选择,在战术层面得到落实和巩固。

从专项到全面、从强制到自觉的拓展与深化,是园区在创建阶段的主动选择,也是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体现。在我国2010年之后经济社会转型、投资门槛提高、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时期,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国际空港新城之间及胶州湾跨海大桥西端的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节点,在抓马山北麓、洋河以南、胶州湾西岸的滨海生态敏感区域,中德生态园管委及团队坚持信念、明确目标,固守底线、开拓创新,以整体保护资源环境、全面改善社会民生为出发点,以园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概念规划和资源保护与生态体系建设规划(代总规)为基本标尺,以坚持确保40%以上现状地形和肌理基本不受开发建设扰动为核心的空间管控指标(注:据2017年5月对园区19.77km2建设范围的地理信息分析,此指标约为65%),以多规融合、集约高效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为服务平台,并以信息化、制度化和集成创新的规划实施评估为主要支撑,坚持不懈地协同推进生态资源、产业经济、社会民生、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方面的规划实施及全面可持续发展,打造以绿色低碳、产城融合、包容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升级版国际合作园区,走出了一条对产业园区建设、国际经济合作和空间规划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路,夯实了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对城市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进取、迂回、等待或是必要的退让,总要做出选择。5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德生态园的选择,无论在发展战略、实体空间还是实施策略和机制方面,既是扎根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面向未来的全方位把握。在发展战略层面,明确并坚持走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实体空间方面,最大可能地保留和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实施有效的资源整合、生态修复和集约建设,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无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基础条件;在实施策略和机制方面,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和团队建设,坚持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动态完善,引导多规融合、资源共享,积极促进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绿色发展、包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共识,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框架和资源。由此可见,曾经在中德生态园广为传播的“未来已来”(The Future Is Coming),显然不仅是对当前绿色、低碳、智慧等专业技术应用状态的强化表述,同时也是从环境资源条件、人类基本需求和生态保护底线出发的逻辑判断,更是富有经济社会发展深远意义、充满民生关怀和文化情怀的战略期待或指向。青岛中德生态园的选择,对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及特大城市地区,甚至对更大区域的绿色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3 山水之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

从一般意义上看,青岛中德生态园似乎只是胶州湾西岸一个“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地方。然而,这里特有的山海相连、蓝绿交织的自然禀赋,日益彰显的区位经济、陆海统筹优势,以及四通八达、系统完备的城市交通条件,还有亟待保护、研究和挖掘利用的海湾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都将成为其异军突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尤其是在我国积极引导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提高国际合作水平的战略背景下,在加快青岛特大城市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战略机遇中,中德生态园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成功经验和高质量的综合储备,更加引人注目、意味深长。这是绿水青山之间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有资源、有实体、有模式、有机制、有团队,更有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积聚生长的经济活力、思想能量和社会凝聚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各类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园区,对于带动、引导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以国际合作项目为名,大规模圈地、粗放式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形象的案例,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产业同构、千城一面,甚至迫使当地经济畸形发展。围绕中德生态园的全面发展,园区国际顾委会早在2015年就建议,应强化从产业园区向综合城区的转变,规划建设生态宜居、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产城融合、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并借鉴德国和欧洲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需要我们在园区长期发展中思考、回答和验证的重大问题:如何才能在大规模、高速度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中,保留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更多的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显然,这是一个地方能否并如何实现智慧增长以及绿色、开放、包容、协调、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涉及政策、法规、策略、机制和技术各层面的衔接。作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国际合作园区,中德生态园谋求并已充分见证了绿色生态的巨大潜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而在更加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预期中,绿色可持续发展还期待全方位的观念更新和机制创新,以及更加协同开放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虽因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历程的不同而不同,但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对确保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可持续的理解与关切。在我国前几十年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一些开发商、规划师和建筑师,无论被动还是主动,用惯了谋大求新、拿来主义的战略定位、功能布局、空间结构等设计套路,伴随富有文学艺术魅力、广告效果和日益科幻的展示技巧,却往往忽视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整合利用。中德生态园的实践充分说明,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不能叶公好龙、刻舟求剑,也没有金科玉律和权威定制,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规划,其基本依据和本质要求,首先应该是一个具体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是那里的阳光、空气、物种和语言,是当地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还有山水林田、道路村庄和基础设施,以及当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当然,必须深切关注那里长期存在的种种困难、焦虑和问题,以及同样以自然环境、人文资源为基本依据的发展愿望和奋斗目标,提出整体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中德生态园是一个地方,那里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在我们美丽的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地方。面对几百万年自然变迁和人类文明过程造就的山脉、水系、村庄、道路、农田和设施,还有或许只属于那里的动物、植物、阳光和空气,我们必须尊重和保护它们存在的依据,珍惜其既有的关联、价值和品质。这是“持续发展、理性规划”的基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天人合一,无所不能,有所不为。这是东方哲学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诠释。实践不断证明:有选择的“被动”比无边际的“主动”更加安全、适用、经济、可靠和美丽,也更需要智慧和定力。无中生有、随心所欲的“空间创意”,最终南辕北辙,无法落地;急功近利、照猫画虎的“形象工程”,更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整体保护、不断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基础的万年大计,而不是简单地依托绿水青山,创造所谓“金山银山”,也不是唯利是图地在被保护的绿水青山上,嫁接所谓“金山银山”。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在整体保护既有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坚持必要的节制、集约、更新和优化,才能获得长远的融合与平衡;而对于人类共同的基本需求、基本空间和基本支撑的持续关注和“回归”,才是真正伟大公平的超越、增长和发展。

收笔时,我从中德生态园施泰茵伯格酒店的窗口,眺望初夏的晨光洒在碧波荡漾的河洛埠湖上,岸边绿草如茵、鲜花似锦,还有那迎风招展、拥抱蓝天的旗阵;更远的地方,是那座几乎与园区同时奠基的管委办公楼,一栋半装配式、包括半地下室在内的三层坡屋顶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在不断生长的城市空间中,显得更加自然、质朴,又一如既往地谦和、开放和庄重。我隐约还记得这地方五六年前的景象,也试图猜想,再过五年、十年,中德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更加自然完美的生态环境,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空间,更加高端智能化的产业集群,更加完善、智慧和网络化的公共服务配套及绿色基础设施,还有未来城、低碳社区、国际学校以及连接空港、高铁、都市中心和风景旅游区的轨道交通枢纽……,将会给在这里生活创业的人们带来多少美好、惊喜和自豪。此情此景,偶然想到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那临近本源而居者,终难离弃原位”。

青岛中德生态园,这里是家,也是世界。

猜你喜欢
生态园园区绿色
绿色低碳
当周生态园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中德生态园的“活力”示范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阿尔乡沙漠生态园
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态园揽月阁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