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奇 陈 鹏 王佳成 张 凯 / MENG Fanqi, CHEN Peng, WANG Jiacheng, ZHANG Kai
ABSICHERUNG NACHHALTIGER,KOLOGISCHER STANDARDS DURCH DAS INDIKATORENSYSTEM 2.0
ENTWICKLUNG EINER STANDARDISIERUNGSPRAXIS IM DEUTSCHCHINESISCHEN „KOPARK QINGDAO
THE GREE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GUIDED BY INDICATOR SYSTEM:THE QINGDAO SINO-GERMAN ECOPARK STANDARDIZED PRACTICE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因此有必要通过绿色生态发展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青岛中德生态园(Sino-German Ecopark)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园区自2013年7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围绕“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改革创新等多方面先行先试,建设成就获得了国家各部委的高度认可。迄今,园区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低碳城镇试点”“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园区”“全国首批智能制造灯塔园区”等荣誉。
园区于2012年建立了第一套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4大类共40项条目的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建设全局的指引,以标准化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并借鉴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chhaltiges Bauen,DGNB)、被动房、海绵城市等标准的要求,打造了国内首个园区级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包括园区指标体系、管理标准、技术规范等3大类14项标准。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各项标准历时5年,经过园区逾200万m2的建设实践检验,证明其符合国际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可执行、可复制、可推广。2017年,中德生态园管委会提出了创建国际一流园区的目标,并逐步开展指标评估和升级工作,为绿色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山东省正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改革,中德生态园作为山东先锋城市青岛在绿色生态发展上的先行园区,新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对于保护及改善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建立中德交流平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12月中德生态园项目奠基后,“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于2012年完成,即指标体系1.0。该指标体系共有40项指标内容,包括31项控制性指标和9项引导性指标,其中6项指标为全国首次提出。指标体系1.0于2012年获得了国内首个德国TÖV北德(NORD)①认证(图1),认证结果显示指标体系“符合国际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代表了国内生态园的先进水平”。
2013年,园区在40项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形成了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包括指标体系深度解读报告、部门操作手册等,最终形成了“一个政策三个导则”的园区法定文件(图2),作为园区发展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指导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
多年来,青岛中德生态园在指标体系的引导下实施建设,在经济、产业、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图3),为中德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编制指标体系的同时,中德生态园管委会还组织编制了指导绿色生态建设的相关规划,搭建了包括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4个层级以及规划评估和实施的规划体系,以指导园区的低影响与可持续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
在指标体系的编制阶段,编制单位与控规编制单位进行了多次技术对接与融合研究,使融合后的成果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能够落实。其中,有14项指标在控规中得到了落实,绿色建筑、原有地貌和肌理保护、单位GDP碳排放指标在控规图则中进行控制;有22项指标在园区不同的专项规划中进行了实施控制;有22项指标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规划及国家低碳城镇的相关要求对应。通过构建规划体系,在部门管理、规划实施中保证了控制性指标的全部有管控工具进行规划管理与实施。
《青岛中德生态园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第1部分“经济优化关键指标”、第2部分“环境友好关键指标”、第3部分“资源节约关键指标”和第4部分“包容发展关键指标”(图4)。2015年,该指标体系被纳入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参考指南》,作为指导生态园区发展的标准,向全国开发区推广。
在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的指引下,园区于2014年启动了绿色生态建设管理标准与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基于指标体系分解成果,经过4轮专家咨询会、9轮部门征询、10多轮技术讨论后,最终确定园区的管理类规范和技术类规范。
《青岛中德生态园绿色生态管理规范》(Q/ZDSTY 004)包括4部分,涵盖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建设环节。
第1部分“一般原则和要求”:所涉及范围为中德生态园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拆除等项目;标准对园区建设的一般原则和要求提供指导性意见(图5)。
图1 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1.0及TöV NORD认证结果
图2 指标体系分解实施管理体系
图3 青岛中德生态园近几年实施建设情况
图4 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框架
第2部分“绿色生态设计指南”:标准所涉及范围为中德生态园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标准对建筑的绿色生态设计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3部分“绿色生态施工指南”:标准所涉及范围为中德生态园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设工程;标准对建筑的绿色生态施工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4部分“绿色生态运营指南”:标准所涉及范围为中德生态园区内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标准对建筑的绿色生态运营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
园区技术类规范包括以下几项。
(1)《青岛中德生态园智慧社区建设规范(试行)》(Q/ZDSTY 006)
规范所涉及范围为中德生态园区规划范围内新建住宅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及既有社区的功能提升和管理;规范用于指导居住社区的功能提升。该规范指导建成的弗莱社区项目采用“互联网+”共享发展模式,搭建了智慧社区、智慧政务、E生活服务管家等平台。在规范指导下,项目各阶段节点为:2014年11月,启动社区项目建设调研;2015年4月14日,青岛专家评审;2015年6月30日,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评审;2015年7月,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签订BOO(Building-Owning-Operation,建设、拥有、运营)合同;2015年7月底确认设计方案;2016年整体建成后,将有效实现远程缴费、远程控制室内温湿度等功能。
(2)《青岛中德生态园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Q/ZDSTY 005)
规范所涉及范围为中德生态园区规划范围内排水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检测和竣工验收技术要点;规范用于指导排水沥青路面建设。规范推广情况:2013年1月,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技术在交通部科技推广评审中获第一名;经过3年的“试验-验证-应用”,形成了完善的园区排水沥青路面成套技术方案;在生态园9号线等道路进行应用,是青岛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首次尝试。
图5 中德生态园管理体系总体框架
图6 PDCA流程
(3)《青岛中德生态园被动式房屋(居住建筑)》(Q/ZDSTY 007)包括: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设计规范”、第3部分“施工及验收规范”、第4部分“运行维护管理规范”,规范用于指导青岛中德生态园内新建住宅、集体宿舍、公寓、养老院等被动式房屋(居住建筑)的设计、建造,已在中德生态园被动房项目中进行了实践检验。
根据《青岛中德生态园关于“标准化+”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青国经合管办法[2016]41号)和中德生态园管委会《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园区以“绿色、低碳、和谐、共融”为核心理念,结合规划体系,编制了《园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对应的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等10项绿色生态园标准,并以指标体系为纲领性文件,将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作为园区总体要求,初步形成了具备青岛发展特色、国内领先的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
中德生态园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和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行动)流程(图6),建立了中德生态园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愿景设定-指标设置-监测评价-优化提升”的标准流程。
2016年底,中德生态园管委会组织编制了国内首个园区级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遵循标准编写规范,对标204项国家、地方、行业最新标准,形成了包含评价、管理、技术要求的全流程园区建设质量控制相关标准(图7)。各个标准编制依据充分,规范、标准、法律、法规的引用合理,符合标准的编写和审查要求。标准体系编制工作总结了青岛中德生态园的建设实践,为国内其他生态园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评审专家认为,中德生态园采用的标准化创新管理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愿景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标准体系涵盖园区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各个领域,率先实现了园区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全部门的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01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ISO/TC 268);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此后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标准化逐渐成为国际发展的新热点。“工业4.0”、产业数字化、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给中德两国间的深化合作带来新起点。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在“一带一路”倡议、转型升级、海陆统筹等国家政策的新要求下,我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为更好地适应这些新要求,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1.0亟待升级。
经过6年的建设,中德生态园的定位、规模和发展阶段都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规划建设阶段进入了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重的阶段(图8)。园区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以指标体系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创建国际一流的园区指标体系。
在此背景下,指标体系2.0力求打造“指标+”的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指标体系“目标、分解、监测、评价”的“Eco-PARKTREE”全生命期管理。园区将逐渐从由指标体系1.0指导的规划建设期过渡到指标体系2.0指导的可持续发展期,实现从指标统领规划建设,到指标+多规合一、指标+管控体系、指标+统计监测、指标+部门示范的“指标+”模式的创新转变。
青岛中德生态园按照“先评估,后提升”的方法,从规划关联性、统计可行性、建设创新性、指标先进性4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1.0的评估方法,完善了评估环节(图9)。
其中,规划关联性是指评估指标体系是否与规划体系有关联,能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指标体系进行有效落实。通过评估,全部指标都具有与规划体系各层级规划、各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控制性指标全部实现了有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后期还需要加强规划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
统计可行性是指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可以统计。经评估,已统计指标共有23项,占总体指标的74.2%,未统计指标占25.8%。未统计指标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进度和相关项目安排较少,数据来源较少,数据收集困难,因此应尽快建立统计体系,使各管理部门和第三方审查机构得以构建完整准确的指标数据标准。
建设创新性是指通过评估指标体系5年多的实施情况,发现指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亮点。根据评估结果,对于实施情况较好的指标,如中德国际交流活力指数、绿色建筑比例等,应继续坚持并提出对标国际一流的提升要求;对于公园绿地建设(市民公园)、知识产权、智能制造、都市农业等领域较好的做法,需进行有效推广,形成规模效应;对于因园区自身禀赋条件限制,实施情况不理想的指标,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等,应根据园区特色进行修改调整,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与园区资源环境本底相适应的要求。
指标先进性是指通过对标国内外标准来评估指标体系的先进程度。对标后发现,国际一流指标约占17.5%,国内领先指标约占77.5%,待优化提升指标占5%。与2012年TÖV NORD评估相比,前瞻性指标达到32.5%,符合性指标达到50%,而待优化指标上升至17.5%,水平有所下降,需对指标进一步提升。
图7 中德生态园国内首个园区级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首批14项标准
图8 中德生态园两个阶段情况对比
图9 青岛中德生态园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标准流程
图10 WIN-GPS原则
在工作目标的要求下,青岛中德生态园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编制遵循“WIN-GPS”原则(图10)。
(1)立足世界眼光(Worldwide Vision)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要平衡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3大领域的发展,重点提出了17项目标。2015年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2016年10月,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新城市议程》,再次确认了城市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中德生态园国际一流园区指标体系应顺应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力争成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2)对标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城市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着力制定不同类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ISO 3712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第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ISO 371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第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和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着世界各类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德生态园的指标体系编制应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并有效落实其要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制定和推行。
(3)创新示范政策(National Policy Innovation)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的背景下,智慧化、数字化、海绵城市的理念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对中德生态园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合作的重大国际项目,也是国家生态文明的重要示范区域。应充分考虑国家、地区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要政策与发展目标,保证指标体系与国家和地方政策、规划相呼应。
(4)体现德国品质(German Quality)
中德生态园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着力建设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的利益共同体。德国在“莱茵模式”、DGNB可持续建筑标准、被动房、节能环保技术、“工业4.0”等方面的发展较为领先,园区建设应体现中德两国在产业合作、园区交流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着力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国际合作实践模式。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结合中德两国重点合作基础,借鉴和吸收各自发展的特点,通过指标体系的实施推动中德重点合作领域的开展。
(5)打造园区特色(Polishing of Local Features)
基于山东省、青岛市和园区的特色,把握山东省蓝色经济区、青岛西海岸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发展契机,围绕园区“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和“国际合作的创新园区、绿色低碳的生态园区、智慧城市的示范园区、产城融合的宜居城区”的发展定位,依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制定指标体系。
(6)借鉴成功经验(Smart Best Practices)
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的编制,参考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相似城市或园区的实践经验和指标体系,积极归纳和吸收,内化成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同时,加强与国家“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对标,参考雄安新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形成青岛中德生态园的指标体系。
在以上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以“经济健康持续、生态特色鲜明、创新驱动发展、全球开放包容”为愿景,经过中德两方团队的合作研究,最终形成了青岛中德生态园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即指标体系2.0。
该指标体系包括31项控制指标和9项引导指标:(1)在经济健康持续方面,主要涉及减少生产排放、促进低碳循环发展、加强产业提质增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共设置7项指标;(2)在生态特色鲜明方面,主要涉及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利用,共设置13项指标;(3)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主要涉及智慧建设运营和科技创新发展,共设置4项指标;(4)在全球开放包容方面,主要涉及深化国际合作、完善社会服务保障、提高居民幸福感,共设置7项指标;(5)在引导指标方面,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要涉及减少资源消耗、提升民生幸福、提高城市治理、聚焦海洋产业发展等,共设置9项指标。
遵循“WIN-GPS”原则,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40项指标与国际国内标准、政策无缝对接,结合本地特点,更加突出和体现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特点。据统计,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有34项落实了中德生态园谅解备忘录的要求,32项体现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要求,33项体现了国家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政策,20项体现了中德生态园的示范特色,14项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充分展现了国际一流园区指标体系的形象和效果。
2018年4月,在指标体系2.0成果专家研讨会上,来自中德双方的7位专家对升级后的指标体系成果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下一步,青岛中德生态园将与德国DGNB委员会核心委员共同工作,对指标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中德专家共认的国际一流水平指标体系,围绕部门管理形成指标管控体系,制定统计方案等文本材料,保障统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将指标分解为基础数据,制定表单体系,对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及核算。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搭建统计体系和监测展示平台,平台主要功能为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指标展示。为未来实现标准化、智慧化、新旧动能转化提供了进一步支撑。
注释
① TöV即“技术监督协会”(德文全称:Technische öberwachungs-Vereine e.V),TöV NORD集团是一家世界领先的技术服务供应商,从事技术审核和认证服务,是德国三大认证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