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编制探索—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

2018-07-10 03:12王太亮王天青WANGTailiangWANGTianqingWANGPengJIAFeng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区规划

王太亮 王天青 王 鹏 贾 锋 / WANG Tailiang, WANG Tianqing, WANG Peng, JIA Feng

ENTWICKLUNG VON LEITLINIEN FRKOLOGISCH AUSGERICHTETE STADTPLANUNG

AM BEISPIEL DES DEUTSCH-CHINESISCHEN ÖKOPARKS QINGDAO

ECOLOGY-ORIENTED URBAN PLANNING:A CASE STUDY OF QINGDAO SINO-GERMAN ECOPARK

1 引言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民众对健康、和谐、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诉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不断强化,生态城市规划逐步由理论层面的探讨研究转向全社会的建设行动。作为一项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公众利益和政府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应对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要求、落实城市生态发展目标,已成为规划领域重点探讨的问题。

青岛中德生态园(Sino-German Ecopark)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州湾高速公路南侧、小珠山风景区东北、牧马山生态通道北侧,生态区位条件优越,山林相依,水系众多,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丰富,生态本底良好。作为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打造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园区在建园之初就明确提出了“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的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建设目标,积极落实创新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要求,探索生态建设理念的实施路径,开展了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编制实践探索。

2 “生态化”的城市规划编制理论发展概述

2.1 生态规划理论发展

生态规划理念产生于19世纪末期,最初仅是以景观美化为主的简单措施解决生态问题;到20世纪初,生态规划开始从城市整体结构与布局层面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一系列生态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方法被引入城市规划实践中;至1960年代,现代生态规划奠基人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系统性地提出了城市与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案的基本思路,生态规划不再局限于用地布局、空间等方面,而是作为一种规划方法,逐步扩展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

我国于1980年代开始引入生态规划的概念,至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国内关于生态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演化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

(1)以土地空间资源及其利用为主要规划与研究对象,该类型的生态规划研究重点关注生态化的土地利用与空间资源配置。

(2)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规划与研究对象,该类型的生态规划研究不再局限于狭义的城市物质生态环境,而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及人居环境,并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更加强调自然资源利用与合理布局,协调人、城市、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与城市生态系统,该类型的生态规划研究以沈清基、吕斌等学者为代表,他们在认同以上规划类型的基础上,提出将生态学原理与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倡导在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导入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城市规划生态化将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融合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构建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将生态规划作为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目标的技术保障,将城市规划作为生态发展理念落地的实施路径,共同推进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发展。目前该类型的规划编制思路在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领域内已成为共识。

2.2 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编制理论方法

在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编制实践方面,北京、深圳、天津、重庆等国内城市结合实践项目进行了若干有益的尝试,涉及总规、控规、修规等各层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在总规编制层面,主要针对如何制定生态发展目标与控制指标、保护现状生态资源、引导城市集约布局、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等内容,从宏观层面引导城市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在控规层面,主要考虑把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指标与要求在空间上进行管控落实,作为实施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的重要抓手;在修规层面,更加强调因地制宜,根据现状条件,按照“尊重基底、适应环境、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设计。

3 青岛中德生态园规划编制实践

3.1 生态导向的规划编制思路

青岛中德生态园首先根据自身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针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了以资源保护、生态体系建设与绿色创新为导向,涵盖概念规划、总规、控规、修规及规划评估等各层次的规划编制体系。而后根据生态建设所具有的总体统筹特征、空间属性及实施落地的需求,积极寻求生态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融合的路径,建立了“总规构建目标框架、控规搭建行动路径、修规落地实施”的工作思路,将生态建设的要求落实到现有城市规划,特别是法定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控中,保证园区绿色发展战略思想的实现。

3.2 总规层面

3.2.1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复合生态导向规划指标体系

规划基于建设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园区和美丽宜居的绿色园区的生态发展目标,通过生态资源约束与承载力专题研究,根据园区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管控需求,建立了涵盖经济繁荣、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领域的综合性生态指标体系,共40项指标内容(表1),作为统领园区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贯穿园区各项工作。同时,结合资源保护、城市化发展与运营管控需求,对生态建设和低碳管控相关指标进行评估、调整和细化。

3.2.2 识别重要生态要素,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统筹山、林、水、地等各生态子系统涉及的空间管控要求及城市生态环境构建需求。通过ArcGIS平台,将高程、坡度、起伏度、植被覆盖、水文、生境6个生态环境因子分别赋权重并叠加,梳理出园区高生态敏感性的保护空间;落实相关法规对公益林、饮用水源地等强制要素的生态保护要求,识别重要生态斑块;构建满足环境保护、热岛缓解、通风降噪、生物迁徙及雨洪蓄排等所需的生态廊道;系统地构建绿地空间,全面保护山林资源、水系网络,划定生态安全管控区。通过预留和控制多层级的生态廊道,串联形成园区“一核、两带、三心、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图1),并针对各类空间提出生态保育与建设修复措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目的。

3.2.3 划定生态红线,引导用地集约布局

为保障园区的基本生态安全,维护园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规划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管控要求,划定两级生态保护红线,在空间规划中进行定位控制(图2)。

一级控制线范围为禁止建设区域,主要包括水系蓝线、重要公益林地保护区和生态高度敏感区。高程超过150m的高地、林地、水域以及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面积约1.85km2。

二级控制线范围为限制建设区域,主要包括水系外围缓冲控制区、集中式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保留的冲沟带、构建的生态廊道、防护绿带、通风廊道及生态敏感性较高地区,面积约10.10km2。

3.3 控规层面

3.3.1 探索建立绿色生态园区空间模式

结合国际标准和园区目标,落实复合生态指标体系中关于社会发展与治理的指标要求,探索园区发展的绿色创新空间模式。

在用地规划方面:引导用地混合与功能复合,构建居住、就业、绿地、商业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多样功能的邻里社区组团;每个组团面积控制在0.6km2左右,均衡布置于场地之中;同一地块中混合多种功能布局,以实现一天24h、一周7天无间断的活力地区(图3)。

在空间组织方面:打造开放街区,取消地块围墙,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公共商业系统的公开共享,建立与机动车分离的绿道系统,保障慢行系统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从社会公平、均等服务等角度出发,既为吸引高端人才和满足国际化服务创造条件,同时尊重原住民与普通就业人员的生活需求,建设多阶层、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谐社区。

3.3.2 指标分解,纳入控规地块分区管控

为落实规划目标和总体控制指标,在控规片区层面对差异化控制和评估指标提出具体控制要求,把控规作为实施生态导向城市规划的主要抓手。将其中16项指标落入控规地块图则,作为地块开发建设的管控条件,主要包括:绿地指标(绿地率、节约型绿地建设率);生态空间和生物多样性指标(园区范围内原有地貌和肌理保护比例、乡土物种比例、湿地资源保存率、水面率);绿色供排水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再生水供水管网覆盖率);绿色能源指标(太阳能光伏安装率、太阳能光热利用、设计能耗降低10%的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等)。

图1 园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示意

图2 园区生态控制线规划示意

图3 功能复合街区规划布局示意

表1 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

3.4 修规层面

3.4.1 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

对园区及周边6处山体进行地灾整治和植被恢复,营造山体绿色生态走廊;对3条山溪、14座塘坝进行综合治理,建成山王河湿地公园、市民休闲广场等。

3.4.2 推行建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

对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进行精细化分拣,推进资源化利用。例如,将园区村庄拆迁产生的约14万t石材、木料等资源回收利用,一方面结合牛齐前村、西郭村等村庄的保护利用,用于房屋建筑、道路铺装与景观小品建设,充分保留原有村落特色;另一方面,结合高差处理与河道修复,用于生态驳岸、挡土墙等建设工程。

对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落实城市双修要求,利用建筑垃圾对牛齐山山体破坏区域进行修复,还原山体原有形态,修复山体面积约4hm2;结合园区快速自行车道等工程建设,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工程填方,减少土方约19万m3,降低了工程取土对园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3.4.3 推广绿色建筑

园区在全面落实国家绿建标准的基础上,引入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chhaltiges Bauen,DGNB)、被动房等绿色建筑标准;德国企业中心项目获得了德国DGNB最高铂金奖认证;已建成的被动房体验中心是亚洲获得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PHI)权威认证的体量最大的单体被动式建筑(图4),同时获得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Idea-Tops)奖,并将被动房技术在街区尺度进行了进一步推广。

图4 被动房体验中心

4 小结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环境、经济、社会三大困境,转型发展、生态发展的要求强烈,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思路难以应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规划范式亟需创新变革。

青岛中德生态园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和发现未来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科学路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守生态发展理念与园区定位,结合资源环境条件,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将园区生态规划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与综合管理体系,并与区域空间规划和建设全面衔接,建立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和涵盖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大领域的生态指标体系,明确生态底线与生态建设指标,引导、控制建设行为,保证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协调。从被动的生态保护转向主动的协作治理与可持续园区建设,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空间规划的全过程,丰富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在完善城市规划的同时,保证生态发展目标的实现。

[1] 周岚, 于春.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J]. 国际城市规划,2011,26(01).

[2] 沈清基. 城市生态规划若干重要议题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2).

[3] 吕斌, 佘高红.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4).

[4] 张泉, 叶兴平.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 城市规划, 2009(7).

[5] 李浩.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园区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