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利娥 黎 喜
(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信宜市 525300)
盆腔器官扭转是危重的急腹症,以往由于检查技术局限而认识不足,术前确诊困难,耽误治疗时间,往往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4]。随着多排螺旋CT、MR快速扫描序列等影像新技术的应用,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报道逐渐增多。笔者利用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后处理功能强大等优势,对一组盆腔器官扭转病例行多期动态扫描,探讨多排螺旋CT对盆腔器官扭转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11月至2017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器官扭转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乙状结肠扭转1例,男, 63岁;回肠扭转伴肠坏死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1岁及71 岁;肠系膜上动脉扭转伴小肠缺血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51~63岁;卵巢黏液性囊腺瘤蒂扭转3例,年龄43~75岁;卵巢颗粒细胞瘤蒂扭转2例,年龄13岁、21岁;卵巢畸胎瘤蒂扭转3例,年龄13岁、18岁及34岁;卵巢囊肿扭转5例,其中右侧3例,左侧2例,年龄25~75岁;输卵管积水伴扭转2例,年龄18岁、23岁;左侧隐睾恶变伴扭转1例, 年龄43岁;左侧精索扭转1例,50岁。所有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腹痛、腹胀、呕吐、腹肌紧张、肛门停止排便排气,部分患者有低热、出冷汗等。
1.2 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公司Brilliance 16排CT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层厚16 mm×1.75 mm,螺距0.75,重建层厚2 mm,重建间隔2 mm。5例仅做腹部平扫,19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上肢交叉抱头。增强从肘静脉注射碘浓度300 mg/mL碘海醇或碘佛醇,根据年龄选择适当的注射速率,一般患者选择2.5 ml/s,老年人选择3.0 ml/s,对比剂剂量则按体重标准,普通体重注射85 mL,行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及延时期(180 s)三期扫描,肠管扭转则行全腹部增强,生殖器官则从髂前上棘水平以下增强,盆腔内积液则适当变换体位扫描,然后用软组织重建法,结合横断面、冠状面重组、矢状面重组、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综合分析。因为属急重病患者,检查前均不作任何胃肠道准备。
乙状结肠扭转1例,CT表现为乙状结肠转位及“鸟嘴征”(见图1);回肠扭转伴肠坏死2例,可见“咖啡豆征”及肠壁积气;肠系膜上动脉扭转伴小肠缺血4例, 可见“漩涡征”;卵巢黏液性囊腺瘤蒂扭转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可见囊实性肿块,内见分隔,分隔增厚,可见软组织样蒂及囊实性“双肿块”,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见图2);囊卵巢囊肿扭转5例,囊肿密度增高,并发生位置移位,其中1例破裂出血,增强扫描囊壁不完整,局部见血性液体;右侧输卵管积水伴扭转2例,见囊样肿块,囊壁厚,囊壁平扫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边界模糊(见图3);右侧卵巢颗粒细胞瘤蒂扭转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平扫密度较高,增强扫描强化弱(见图4);右侧卵巢畸胎瘤蒂扭转3例,可见近蒂部不对称增厚囊壁,其中1例较轻,扭转半圈,囊壁较薄;1例扭转1圈,1例扭转3圈半,囊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均未见明显强化(见图5);左侧隐睾恶变伴扭转1例,可见椭圆形肿块,内见积气,增强扫描周围呈环状强化,内低密度灶无强化(见图6);左侧精索扭转1例,见左侧精索增粗、模糊,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同侧睾丸强化减弱。
图1 乙状结肠扭转
图2 左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蒂扭转
图3 右侧输卵管积水伴扭转
图5 右侧卵巢畸胎瘤蒂扭转(A.右侧卵巢畸胎瘤扭转3圈半;B.右侧卵巢畸胎瘤扭转半圈)
图6 左侧隐睾恶变精原细胞瘤伴扭转(A.盆腔见椭圆形肿块;B.病理:肿瘤由圆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构成)
盆腔是介于骨盆上下之间的区域,上中通腹腔,下口有骨盆肌和筋膜封闭。男女盆腔内脏器官有所差别,但都以远端消化道及泌尿生殖系统为主。消化道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主。部分患者因乙状结肠过长而活动系膜附着距离缩短,是发生扭转最常见的原因[1-2]。乙状结肠扭转之CT表现为乙状结肠转位,可见“鸟嘴征”、“漩涡征”征,扭转部肠壁水肿增厚,增强扫描强化减弱,可伴腹膜炎及腹腔积液;回肠扭转属于闭袢性肠梗阻,可见“咖啡豆征”,肠壁积气提示肠壁已坏死,具有特征性,但出现率不高;肠系膜上动脉扭转主要表现为“漩涡征”,肠系膜水肿、渗出。卵巢肿瘤扭转以畸胎瘤、囊肿多见,囊腺瘤次之,恶性肿瘤较少,共同影像表现为:囊壁不同程度水肿、增厚、出血,平扫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强化减弱,严重者无强化。黏液性囊腺瘤的影像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内见分隔,本组3例囊腺瘤扭转均可见水肿增粗的“蒂”与原发肿瘤形成特征性囊实性“双肿块”征[3-6],囊壁、分隔及扭转“蒂”强化明显减弱或不强化,“蒂”周围可见淤血扩张的血管,周围脂肪组织通常水肿、渗出、模糊。畸胎瘤常见钙化、脂肪,本组3例良性囊性畸胎瘤扭转,其中1例扭转半圈,1例扭转1圈,囊壁均轻度强化;1 例扭转3圈半,囊壁明显增厚,提示良性囊性畸胎瘤囊壁增厚程度与扭转程度相关,扭转越重囊壁越厚。增强扫描囊壁均未见明显强化,是否良性囊性畸胎瘤影像特征尚需更多病例样本证实。
卵巢颗粒细胞瘤主要表现为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但肿瘤“蒂”部扭转导致肿瘤缺血坏死,内见低密度区,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需要与囊腺瘤等鉴别[11-12]。肿瘤仍以实性成分为主,增强扫描实性组织强化明显减弱可鉴别。本组卵巢囊肿扭转5例,短期复查可见囊肿增大,囊壁增厚,囊腔密度增高,提示出血。囊肿位置发生移位,从右侧盆腔移位至左侧,本例表现具有特征性。输卵管积水伴扭转表现为囊样肿块,平扫囊壁见高密度灶,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提示囊壁出血坏死[6-7]。本组卵巢蒂扭转以右侧多见,与文献报道类似[8],以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多见。本组右侧卵巢蒂扭转病例中,分别为良性囊性畸胎瘤3例,卵巢囊肿3例,卵巢颗粒细胞瘤2例及输卵管积水2例,黏液性囊腺瘤1例。左侧卵巢蒂扭转4例,其中黏液性囊腺瘤2例,卵巢囊肿2例,右、左侧卵巢蒂扭转比例为11 ∶4,提示发生右侧卵巢良性病变更需要注意扭转可能。分析其原因与解剖结构有关,可能由于乙状结肠占据了盆腔左侧,或由于右侧的盲肠、末段回肠蠕动较多造成[8-9]。本组卵巢扭转发病年龄最小13岁,最大75岁,但仍以年轻患者多见,与麦慧等[8]研究结果类似。隐睾恶变伴扭转,表现为盆腔椭圆形肿块,内见大量气泡影,增强扫描肿瘤周围呈轻度环状强化,内未见明显强化,同侧精索消失,可提示隐睾。MR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作为睾丸病变重要补充[13]。左侧精索扭转1例,可见精索明显增粗、水肿,增强可见轻度强化,可见扩张的生殖动、静脉,同侧睾丸强化减弱,与文献报导相符[14-15]。
综上所述,“漩涡征”、“鸟嘴征”是肠扭转的特征;卵巢扭转以右侧多见:水肿增厚的“蒂”与原发肿瘤形成囊实性“双肿块”是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扭转的特征,良性囊性畸胎瘤囊壁厚薄与扭转程度相关,卵巢囊肿扭转可发生位置移位;同侧精索消失是隐睾特征。多排螺旋CT对大多数盆腔器官扭转能作出较明确诊断。
参 考 文 献
[1] 鲁观春,杨有优.肠扭转的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79-81.
[2] 曾仲刚,李雪霞,谭琦瑄,等.乙状结肠扭转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4):381-282.
[3] 段维武,易 兰,兰 勇.卵巢肿瘤蒂扭转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2):50-52.
[4] 何中虎,吴军平,邓启伟.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3):254-256.
[5] 王朝君,沈亚芝,朱时锵,等.卵巢囊性病变蒂扭转伴出血性梗死的MSCT表现:7例误诊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1,26(6):634-636.
[6] Hiller N,Appelbaum L,Simanovsky N,et al.CT leatures of adnexal torsion[J].AJR Am Roentgenol,2007,189(1):124-129.
[7] 曾红辉,李鹏,赵 欣,等.卵巢囊肿蒂扭转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10):1 063-1 065.
[8] 麦 慧,江魁明,唐文艳,等.小儿卵巢囊肿扭转的CT诊断[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3,22(2):111-115.
[9] Rha SE,Byun JY,Jung SE,et al.CT and MR imaging features of adnexal torsinn[J].Radiogaphies,2002,22(2):283-294.
[10] 袁昌咸,谭 昱,钟 熹,等.妇科急腹症CT诊断[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6):51-53.
[11] 张 维,邱 伟,范国华.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9):1510-1513.
[12] 韦永南,劳美新,齐荣秀.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CT误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6):621-623.
[13] 龙德云,陈国军,陈和平,等.睾丸附睾病变MRI表现及其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24:664-667.
[14] 赖 伟,刘建新,伍 玲,等.睾丸扭转的MSCT、MRI征象分析(附4例报道)[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2,21(3):195-197.
[15] 文晓蓉,林 玲,邱 逦.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睾丸扭转[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