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沉思展厅
——无声的故事,有声的课堂

2018-07-10 02:28史云汉
化石 2018年2期
关键词:展柜展厅标本

史云汉

“沉思:认真、深入地思考。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初次接触到“大河沉思”这一展览题目时,身为设计师的笔者不由产生了疑问,为何要“沉思”?怀揣着这个疑问,笔者首先去查询了“沉思”二字的字面含义,进而对展览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个极具严谨、理性特点的自然博物馆,一般将运用客观展示的方法,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座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殿堂中,使用相对带有主观、感性色彩的“沉思”一词作为展览的主题,想必这其中蕴含着编写者们对内容表达方式和最终呈现的良苦用心。因此,在反复研读展览大纲的全部内容后,答案越发明确,这不禁让我感到兴奋和惶恐,兴奋的是这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挑战;惶恐的是这样一个有深度、有意识的命题,该用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去与之匹配?

无声的故事

在展览中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是当今博物馆在内容策划与展陈形式中所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手法之一。这不仅让大量复杂、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以浅易、生动的角度与合适的篇幅呈现给观众,同时也能迅速地在有限的空间中调动起观众的观展热情,特别是能够快速激发中小学生渴求知识的积极性,拉近不同年龄段、文化层与展览之间的距离。

在展览的开篇,以马、熊猫、几维鸟三种生物为代表,分别讲述了生命进化、特化、退化的故事;又以2组典型化石标本的组合,分别讲述了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与2亿年前生物大辐射的故事。这看似毫无关联的5个小故事,看似无序陈列的动物标本与动植物化石间,在经过有序合理的串联后,其背后所隐藏的关于“生命演化——灭绝——新生”的概念便浮现出来。单纯的讲述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知识,每一个自然馆均能做到,但是用若干个与生命相关的故事便将以自然法则为起点,说明生命盛衰代谢的基本规律这一逻辑思维表达清楚的,在国内并不多见。这也为整个展览的故事性陈列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趾绝尘——马的进化

2.5亿年前大灭绝

2亿年前大辐射

冰封猛犸象

白暨豚——长江女神的挽歌

消失的红木

展览中篇的前半部分,通过讲述猛犸象、白鱀豚、大海雀、亚洲鲤科鱼类、棕熊、印度支那虎、北部白犀牛、红木等8种动植物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人类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给大河生态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危机。在这一展区,每一个曾经鲜活的个体现如今变成一件件冰冷的标本,每一个客观事实的背后,都隐藏着发人深省的教训。在针对这8组故事开展设计工作时,一开始,我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去思考和表现的。棕熊活体取胆汁、违法捕猎珍稀保护动物、不加以节制的乱砍乱伐稀有树种,我将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带来的愤怒转化成一组组触目惊心的视觉画面呈现出来。面对这样的设计方案,看似视觉效果醒目,实则却成为只顾个人感受、公然宣泄私愤的工具,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个展览的初衷是什么?如果展览最终呈现的效果是这样的,那么它在展出时能给观众带来些什么?是惊恐?是愤怒?是沉思?换位思考,答案除了让观众循着设计者的思路感到无比的愤怒外,可能再无其他可取之处。这与“沉思”的展览主题大相径庭,为此,我在及时认识到设计理念的偏差后,重新调整展陈思路,将重心放在观众的角度,一个力求只讲透,不点透的设计原则跃然于纸上。

每一个大河生命的故事,无论善恶美丑,只对客观事实进行展示,不做过多的氛围渲染与主观意识评论,一个个故事呈散点化分布于空间,将观众包围其中。视觉上形而不满、内容上满而不溢,尺度拿捏得当,讲故事的同时留足思考与想象的空间。顺着清晰准确的展陈思路,其余部分的展现变得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中篇后半部分,由麋鹿、朱鹮两个国内生物的保护故事引出世界范围内珍稀物种保护的故事,先抑后扬的与前半部分形成强烈对比。一味的批判与讽刺不是目的,如何提出保护生态家园的倡议、愿景和解决之道才是此展览的核心所在。

在展览的尾篇,通过一部围绕9条大河流域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伟大盛景的记录短片,在相对静态的氛围下,观众通过观看一系列与大河流域相关的生物,一幕幕或喜或悲的故事画面,引发其自身的思考,从而激发出观众内心的声音,这便是无声的魅力所在。

有声的课堂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博物馆的展览中。一个故事、一千个观众、一千种想法、一千种评价。“大河沉思”展览通过无声的故事对生命的兴衰进行演绎,既是一种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途径,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对未来生态的思考,然而展览不能事无巨细地解释出展示内容的每一环节。将有声的课堂引入,便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之处。

麋鹿回家

如今,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在博物馆的功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然博物馆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关于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目前,在自然博物馆中定期开展的社教活动已经走入每一个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它注重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博物馆社教人员的指导参与各种方式的活动,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掌握相关的科普知识,并提供了综合素质水平。由博物馆所扮演的第二课堂角色越发受人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愿意组织与陪同孩子前往一同观展,拓展学习与丰富课外知识。面对这一功能需求,在对大河沉思这一展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也予以了充分的考虑。

展厅轴侧图

首先,在空间布局上,将每一个故事依据展示的逻辑关系成组团化的归纳总结,同时在各展示组团间留有充足的空间供教师或家长进行讲解,供孩子随时随地展开命题讨论。在这种开放的空间中,孩子们不再需要课本中平面化的教材内容,而是能够直观看到甚至近距离接触到各种有趣的标本和模型,以及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出的自然科学知识。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展品和内容,参与喜欢的互动项目,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在空间格局上,不对空间进行硬性分割,打破传统意义上为框定展线所设置的实体隔墙,让空间保持最大化的通透性,拆掉人们心中的“墙”,营造人与人之间便捷的沟通氛围。以“白鱀豚——长江女神的挽歌”、“麋鹿回家”、“朱鹮于飞”展示组为例,展示内容既是无声故事中的典型代表,又是现行中小学课本中的课程内容,有声课堂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展览展示的效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观众在此驻足思考每一个无声故事背后含义的同时,适时地参与到教师现场授课之中,与孩子们展开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讨论。丰富沉思的内在属性,提升故事的感染力,这对成年人来说是一次印象深刻的观展体验,对青少年来说则是一次丰富的社会实践阅历。

第三,在展陈方式上,通过深度挖掘展示内容所蕴含的背景、意义,实现普通展陈形式(一般为图文展板)难以做到的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的动态展陈形式,促进观众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和行为的配合,创造崭新的参观体验,提高其观赏、探索的兴趣。例如,在展示世界灭绝及珍稀动物名录这一知识点时,因空间限制,名录中所有相关内容无法通过数量有限的展板完整展示。因此,我们将名录中所有动物的图文信息与拓展知识制作成一个可更新内容的数据库,通过触摸屏的方式进行展示,使观众能够主动学习、了解已灭绝和亟待保护的动物。听觉是白鱀豚最为灵敏的感官,捕食、游走和嬉戏,都是依靠听觉进行。然而人类在长江中各种活动带来的“噪音污染”,严重惊扰了白鱀豚的生活。我们在展厅中通过骨传导和定向音罩技术,模拟轮船的汽笛声、发动机马达的轰鸣声等,营造一种沉浸式声音氛围,噪音对白鱀豚所造成的不适,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同时,声音的定向传导,不会对其他展区的参观造成干扰。为了增加体验感,实现观众与动物零距离接触,在展厅内设置交互式体验展项。在蝴蝶标本的静态展示区域,通过交互屏幕将蝴蝶的美丽、灵动以动态方式展现出来,观众仿佛置身于翩翩飞舞的蝴蝶中,并与它们亲密接触,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在大约700万年前分家,各自走上独立的演化道路。珍妮·古道尔与黑猩猩在五十年前牵手的画面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已无法追寻她的足迹在森林中与我们的“亲戚”进行无言的交流,但通过照片合成技术,将观众置身于这一历史画面中,定格并延续下去,将人与自然、与地球万物和谐共生这一美好愿景传递下去。

第四,在展柜设计方面,我们分别从展柜选型与柜内设计两方面考虑。大河沉思展厅中的标本,大到现生生物标本,小到牙齿与骨骼,包罗万象。在合理保护标本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计展柜与柜内陈列,选取最适宜的观展角度与布展方式,将每一件标本的精彩之处呈现给观众。针对小件标本的展示,选取展台平柜,五面玻璃加上箱体结构最大化地保证了视觉的通透性。同时配合柜内放大镜的使用,局部细节放大,更加准确、清晰地体现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在自然博物馆内,大体量的恐龙化石一般采取裸展形式。在大河沉思展厅内,考虑到对恐龙化石的展示与保护,我们放弃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展柜,进而选择同时满足布展的拆装需求与保护性俱佳的玻璃隔断。这种玻璃隔断的优点是在布展过程中,每一面玻璃可自由拆卸,为大体量标本的布展提供充足空间。同时,弱化不必要的展柜箱体结构,拉近化石与观众的距离。针对同时展示来自8个国家的不同兽类标本,通过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各国家的标本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围绕每件标本进行生活环境的场景复原是不切实际的。对此,我们引入“橱窗”概念,将这8种标本置入通柜中,在展台上做文章,将它们的生活环境有针对性体现在展台地面塑形设计中,既起到了展托展架的功能,又能与标本的不同姿势相结合,情境还原。参观时,观众移步换景即可。

第五,在展厅的灯光设计方面,共有三类照明系统,分别是基础照明、展陈照明、展柜照明。基础照明分为应急、清扫等功能照明;展陈照明分为重点照明、洗墙照明;展柜照明分为柜内照明、柜外照明。我们按照以人为本、遵循自然的总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观众的心理情绪变化、视觉方向,还要模拟大自然真实情境的需求,特别注意的是与多媒体互动展项之间的防干扰。因展线是以故事为线索,在整个空间氛围的处理上,增加了一些层次递进,通过对照度(由低到高呈现)与色温(3000k与4000k的灵活应用)的把控来体现展览整体的明暗变化。在展陈照明中,针对展厅内图文展板的照明,采用轨道射灯,其色温控制在3000k,照度≤300lx。针对场景照明,利用轨道灯与LED染色灯相结合。LED染色灯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变换颜色,营造出整体的色彩倾向。轨道射灯作为场景照明主光源,对单体动物或群体动物,以贴近于太阳光照的效果呈现出来。同时,注意每个单体动物的光影结合,注意留暗,避免出现多影或虚影的现象,进而引起视觉杂乱。柜内照明以大型动物标本为主,其照度需控制在20-50lx之间。柜外照明多为化石标本、骨骼标本等,化石标本一般照度≤300lx,色温控制在4000-6500k之间,骨骼标本照度≤150lx,色温控制在4000k。整个展厅照明设计遵循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严格要求,保护标本的同时,兼顾对环保节能的考虑,为观众提供一个高质量、舒适的光体验空间。

相隔百万年的牵手

国家保护——蝶类

国家保护——兽类

柜内标本照度模拟计算伪色图

第六,为了激发孩子们参观、学习的兴趣,在展厅的形式设计上还增加了相应的互动环节。在展厅入口处,设置了一面动物剪影的造型墙,并摆放印有展厅内标本的动物造型卡片,卡片上设置一些与展示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猜猜我是谁”、“我在展厅的哪里”、“我的生活习性是什么”等,孩子们在进入展厅时,便可领取自己感兴趣的卡片,带着疑问前往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彼此所获得的知识。当参观结束后,他们可以将答案和自己的感想写在卡片上,留作纪念或在博物馆其他区域进行展示。“笼中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将自由飞翔的鸟儿关入笼中,从而失去了自由和生命。巨大的鸟笼在默默的诉说着人类对鸟类的所作所为,而被关在笼内的人类则在内心思考未来与自然生态的相处之道。无声的影片中飞速发展的钢筋混凝土世界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形成鲜明对比,是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图文展板照度模拟计算伪色图

国家保护——鸟类

寂静的春天

第七,无声的故事,有声的课堂,对“大河沉思”这一展览来说,从内容到形式,从展示到教育,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沉思于展览之中,沉思于故事之中,沉思于课堂之中。作为设计师的我,只做50%的设计给故事,留50%的旁白给课堂,这或许是一种新的设计尝试。

猜你喜欢
展柜展厅标本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超越“展”与“藏”
购物商场装饰设计与展柜设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