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研究

2018-07-09 06:16毕越
知识文库 2018年18期
关键词:预设个性化目标

毕越

二十一世纪,教育需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有个性的人才,个性是人们所具备的在后天的生长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有个性化。打造个性化的人才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本身有个性,并有个性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1 语文教师个性化的内涵

人的个性就是个体独特的社会性。结合个性的不同定义,个性就是个体所固有的能区分于他人的独特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发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个性化教学。个性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需要把追求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追求完美的教学个性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语文教师要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语文教师需要在文学修养,道德素养,教学能力,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要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教育专业知识,自身具有显著区别于他人的能力、性格、气质以及动机、兴趣、情感、信念等要素,能关爱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2 教师教学个性化的表现

2.1 教学过程的个性化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合理预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尽心设计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程序,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的前提下,教学过程还需要师生通过相互交往、合作进行积极的生成。教学过程既离不开预设,也离不开生成。没有无生成的预设,也没有无预设的生成。生成是以预设为前提的。尽管有些教学过程的生成倾向非常的明显,教学过程看似全然随机生成、自然天成,然而其中还是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隐形预设”。教师的教学过程个性化一方面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个性化预设,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预设,这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的生成上,在生成的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习的情境性,这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这两方面分别对应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前者强调教学是教师沿着预设的教学方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或学科的基本结构;后者教学是通过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以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极主动的建构。特级教师韩军强调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动态生成。他强调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情境性,强调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在具体的情境化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从课程的角度看,这种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隐含了一种教学观,那就是教学是通过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以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有利于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避免将教师的一些观念强加给学生,有利于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

2.2 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教学方法具有共同的规律,但是,教学方法又具有其个性和独特性。”教学方法个性化是教学个性化的手段。几乎每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如魏书生的自学辅导法,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等等。教无定法,但教师采取一种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教学方法的选取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实践经验、业务水平以及个性特点,还要考虑教学的时间、条件、设备等因素。由于不同的教师对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等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选择的教学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

特级教师李镇西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应该使学生的心灵。这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和谐开放的语文课堂。然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也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偏离教师预设的方向,使教学活动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上,李镇西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李镇西并没有给出完善的答案。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具有较高的教育机智,能够从容不迫的应对教学活动中突发的问题。

3 语文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的建议

3.1 教学过程有目的性

3.1.1 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意识缺失,教师在授课时随意发挥。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于是不少教师就走入了对学生放任自流的误区,一味地提倡学生自主,跟着学生走,导致课堂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学生学无所得,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相长了。但教师须明确教师永远都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目标陈述笼统,从而导致内容千篇一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语文教师在写教案时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这样过于宽泛的教学目标放到不同的课文中似乎都可以说的过去,可悲的是放到任何一篇课文中又似乎毫无作用。例如,遇到诗歌就是意境鉴赏,遇到散文就是美感教育,遇到小说就是人物分析。

3.1.2 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来引领教学,指引教学的方向。学习有目标,课堂效率高。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在制订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按照课标中的年级目标、单元目标甚至课时目标等不同层次的要求来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是有所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留有余地,能够有伸缩的空间。对教师而言,做好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转化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同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在从多数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其学习情况制订教学目标之后,也需要顾忌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学目标的设置富有弹性。

教师还应提升自身素养,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目标。教师由于性别、年龄、性格的不同,同时也有不同的知识结构、爱好特长,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完全可以在符合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的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切合自身实际,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目标。有的老师擅长形象直观;有的老师长于朗读,有的老师善于写作。每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例如在教授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默读课文两遍,尝试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对牧羊人的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为你“心中的牧羊人”写一段话。

3.2 教学方法有“语文味”

3.2.1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味。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容易导致教学的模式化,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不更利于教师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对于学生的学而言,这有利于学生高效的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但却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被束缚在教师编制的“框”里,容易沦为知识的奴役者,而难以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3.2.2 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學生的话语权,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应该使学生的心灵。这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当下大部分学校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上出语文的感觉,笔者认为朗读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上课时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语文味”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语文味”的最高形式。“语文味”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文味”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语文教师缺乏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具有“语文味”。因此,“语文味”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预设个性化目标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同桌宝贝
浅析预设的应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