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苗
近年来,随着老舍作品的“改编热”,学术界对其文学作品的改编研究多集中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作品上,对短篇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尚未成体系,本文将以文学作品为本位,分析文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与梅峰所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的异同。
短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发表于1943年,讲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一个物产丰富的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在小说影视化的过程中,导演梅峰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改编。影片采用“三段论”的形式,分别以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作为中心人物,影片结构和人物联系密切,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既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又兼顾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将小说中所表现的半个多世纪前的人情世故再度呈现,并延续了老舍对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批判性思考。
(一)
第一段故事与主角丁务源有关。开场一片静默,场景一一呈现,丁主任一连串起床洗漱喂鱼戴表整理衣冠对镜作揖的动作一气呵成,一句“三太太,农场的肥鸡肥鸭都给您准备好了”,一张讨喜而不油腻、圆滑而知分寸的丁务源肖像就呈现在眼前。画面定格在这一刻,既保留了老舍对人物的漫画式描写,又不露声色地给人留下第一印象,也暗示了丁务源的“戏精”人格。这与原著中丁务源的形象十分贴合——“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1]丁务源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中庸”的一切要求——处于中年,既去了青年意气不失老成又不至于暮气沉沉过于迂腐;中等身量——没有瘦削身材的形销骨立单薄尖刻之感,也没有发福到笨重油腻的程度;连脸上那点胖得发亮的肌肉都恰到好处。
“好人”丁务源,做主任时对上谄媚,对下压榨,都拿捏得当,做人做事滴水不漏。他对农场主夫人三太太的知冷知热嘘寒问暖,既洋溢着让人无法拒绝的热切与真诚,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分寸,不至于奴颜婢膝、丧失尊严。电影增加了三太太这个人物来代表小说中受过丁主任好处的场主和股东这一类人,使小说里没有正面描写的许多细节通过三太太得以具体呈现,也赋予了在农场赔钱的情况下丁主任却依旧如鱼得水这一情节以合理性。
回到农场,丁主任对工人们又是无限包容。他偶然撞到工人们打牌,却面无愠色,一边和工人们一起打,一边善意地把赢来的钱还给工人——这钱也是工人们在他的默许下卖猪草得来的;丁主任帮人买东西,即使贵了也让人感激得无话可说,还要为自己怀疑了好人而内疚一番。这些情节是影片对小说情节还原基础上的再加工,更加立体化地表现了丁主任游刃于人情世故的精明圆滑,这种圆滑的秉性不仅是丁主任的生存哲学,更是当时乃至今世普遍的人群中普遍的生存状态。
(二)
第二段有关秦妙斋。在这一部分又出现了一个小说里不曾提及的角色——农场合伙人的千金佟小姐。佟小姐倾心于秦妙斋的艺术家气质,并为秦妙斋的所谓画展提供支持,最终看清了他并无真才实学只会坑蒙拐骗,一纸书信与他划清了界限。这个人物更加凸显了秦妙斋的虚伪可笑,为观众了解秦妙斋提供了多种维度。不仅如此,影片更时刻不忘闲暇时刻打牌赌钱的工人们的作用,安排秦妙斋与工人赌钱,输了拿花生米作钱来抵赖。这一细节在引人发笑的同时更深刻地撕开了秦妙斋伪艺术家的面具,露出他无赖的里子。
丁主任与秦妙斋的关系十分微妙,像是互利共生,实为相互利用。原著中表现的二人之间的关系,在电影中多处情节得到体现。丁主任需要秦妙斋的租金来填补农场账面的亏空,虽然是画饼充饥,也是块诱人的肥肉;秦妙斋需要丁主任这样愿意吹捧他为“艺术家”的拥趸,虽然虚情假意,却也尚能仰赖。这是构成“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的三角关系的关键一条。
(三)
最后一段是有关尤大兴。在这个部分,影片导演对尤大兴这个角色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对尤大兴的夫人明霞的形象作了改造。小说和电影中的尤大兴虽然都落得个狼狈出走的结局,但透过镜头可以感受到改编者对尤大兴的同情和體谅。他同原著所写的那样“聪明、强健、肯吃苦”,“努力、正直、热诚”,[2]一腔热血全想献给羸弱的祖国,带着他所信奉的西方规则之上主义的思想,一丝不苟地改造着农场。导演梅峰认为,小说描写的尤大兴和明霞非常负面:他是一个有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头发掉得只剩几缕,耷拉在脑门后面,穿衣打扮局促不堪,从外在形象上看,他是一个学究气有余而人情味不足的“书呆子”;明霞的外貌也臃肿肥胖、土里土气。从视觉感受上来看,小说里的三姨太以及童小姐都花枝招展的,非常漂亮;明霞虽是一个说不上漂亮的女性,但也应该是一个很知分寸、很得体、很朴素的女性。[3]
基于这种不同的理解,梅峰把小说里明霞主动参与工人们偷鸡蛋的行为变成了受贿,而这种受贿也是出于她不忍心看到工人被解雇、尤大兴树敌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没成想却变成秦妙斋指控尤大兴偷鸡蛋的证据。这种角色的逆转使观众对尤大兴的处境更加感同身受,透过电影镜头感受到尤大兴被工人们排挤的尴尬、被丁务源暗算的无奈,以及不被妻子理解的孤独,从而加深对尤大兴的同情。
作为一个想要对中国社会哪怕是做出一点微量改革的人物,尤大兴实际上有一部分英雄气质以及崇高的悲剧感;而明霞是一个真切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想为他做出努力的女性,她认为自己的做法在中国的世态人情中应该是合理的。无论是改革意识的英雄,还是一个在自己内心中尝试接近中国世态人情的女人,都双双失败了,于是,悲剧的成分增强了。[5]
结语
“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这个三角关系拆掉了尤大兴这一角以后,丁务源与秦妙斋在酒席上额手称庆,秦妙斋大笑说“丁主任,我们胜利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二人的胜利,能得到最终胜利的不是秦妙斋这种新旧冲突下不伦不类的产物,而是以丁务源这种混迹于江湖的人情世故的集大成者。
秦妙斋的结局,小说里是这样描写的:“不久,丁主任把妙斋交给保长带走,而以一万五千元把空房租给别人,房租先付,一次付清”,[5]影片把冲突直接安排在赶走尤大兴后的庆功宴上,秦丁二人一番互相吹捧后,秦妙斋被突然闯入的宪兵带走,丁主任平静的表情翻不起一丝波澜。 “果子结的越多,农场就不知怎么越赔钱”,[6]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在电影里揭晓——丁务源慨叹:“苟且性命于乱世,有命活着就好。”这是他价值观的根基,就像他对明霞所说:“我们先不问对错是非,先把事情解决了,好吧?”不分对错,不辨是非,不负责任,不成问题。当一切不成问题,就形成了一片混沌得难以劈开的天地。
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基本忠于原著小说的基础上,通过情节的撷取、人物的增删等手段对小说情节进行了恰当的改编,人物性格的精髓具体可感,把握了文字与影视两种艺术媒介之间的平衡,既展现了老舍作品幽默与讽刺相间的美学风格,又加入了改编者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为老舍短篇小说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引起人们对老舍文化批判精神的思考。
注释
[1]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3
[2]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35
[3][4]梅峰,徐枫.重访经典电影美学的坐标——《不成问题的问题》导演梅峰访谈[J].当代电影,2017(3):25
[5]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46
[6]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