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进化的文艺观

2018-07-09 09:47吕慧
卷宗 2018年17期
关键词:进化浪漫主义

吕慧

摘 要:本文主要从梁实秋的早期批评文论《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入手,先探讨梁实秋留学美国之前的文艺观念,再研究他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之后文艺观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进化;浪漫主义;新人文主义;文学秩序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批评家、散文家,虽然由于他的文学态度和政治态度,时至今日一直备受争议,但他在新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筑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关于他的批评理论、批评特色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很多人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一下梁实秋1924年前后的文艺思想的改变。

《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发表于1922年,是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早期文章, 1923年他于清华大学毕业,8月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留学的一年间,他接触到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所以思想的变化迅速地反应在他的文学批评以及创作上。从美国回国后,他的文学批评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我看来,是一种从纯粹的自由到秩序中的自由的过渡发展。

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俞平伯1922年1月15日发表于《诗》的创刊号上的《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俞平伯的这篇文章重点是阐述他的对诗的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关于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艺术,第二个观点是诗的平民性,第三个观点就是歌谣和诗的平等地位.

对于这三个观点,梁实秋都给予了直接的见解。第一是关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文学创作的鹄的在于美,而不在于教训,所以没有善恶之分,文学的效用就是供人们安慰娱乐。第二个关于贵族性平民性问题,他在早期的这篇批评的明确的说文学是贵族性的。“诗人的伟大,在于能交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的东西,一般幼稚诗人借口诗的平民化,以为必人人能了解的方得是诗”。【1】( P298)不能鉴赏诗的美是由于受者的素质低。第三点是关于诗和歌谣的关系,他声明了歌谣不是诗,固然有很高的位置,但也由于艺术上的相对薄弱而只是诗的旁支。发表这篇文章之后,周作人提出反驳意见,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均可入诗”。【2】紧接着,梁实秋再次发文称“有没有丑,故有可入诗有不可入诗”。【3】(P395)这一篇文章,更加详实的阐明诗是美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是艺术的观点。

这两篇关于新文学时期诗的创作观点均是他留学美国之前的文章,还带有隐隐的浪漫主义。那么他的浪漫主义正是来自五四时期愈来愈烈的新文化运动。《狂人日记》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的最初潮头。之后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前叶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学理论也随着留学生传入中国,中国文坛上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都在当时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时候青年梁实秋初入文坛,被五四的浪漫主义思潮推着前进,在诗的方面更是推崇诗内容的美、幻思。但其实,梁实秋骨子里是有其古典主义思想的,这里的古典主义思想来自于他的家庭,他从小生活在古都北京的宅门庭院里,严格的家教和士大夫的文化输入,使他有了古代君子的儒雅气质。虽然这些被新文化运动所暂时掩盖,但是他去美国接触到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观点后,他自己潜在的古典的思想就露出光辉了。

二十世纪,随着社会内在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出现了“战争万岁”的思想。正是这个时候,“白璧德等一些为近代社会担忧的知识分子便出来警告战争的危险,要人们遵从理性,严守纪律,保持中庸之道,不要走极端,借以保存一时的安备,维持现状”。【4】(P104)梁实秋从白璧德这里学会了这种中庸的思想,并且反映到他日后的创作和批评著译中,独特的家庭教育和个人气质决定了梁实秋的选择。他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浪漫的与古典的文章,在《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论文集中,他处处提倡作家应该描写普遍的人性而不是特殊的事迹。

一是关于之前所探讨的贵族性平民性问题。从美国回来之后他不再是单纯的认为文学是贵族的,而是追求“高贵的题材、雅致的风格以及平朴的语言”。【5】(P25)总的创作品格呈现出“平民意识”与“绅士意识”的相互交织,但这里要强调,“平民的意识”并不是说支持俞平伯的平民性观点,而是指文人用平常心去创作。“绅士的意思”是因为他认为诗人应该有常态的、健全的“人性”才能够在描写中传达出高尚的道德和情感,是以一种不带有任何抱怨悲观的恬淡、从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比如《文房四宝》一文中,将平时读书的笔墨纸砚进行趣味的叙述和分类,但是说这是“平民文学”又不能够,因为文中有《史记》、《太平清话》、《苕溪渔隐丛话》、《林下偶談》等古典文学中的大量引用,一般车夫、小贩亦或是略同诗书的人怎么能够博古通今来论述引证呢?再如《“讨厌”与“可怜”》,全文对于这两个词进行语境内的解读,也是引用了《老残游记》、《陇西行》等文学中的相关内容。他将古典主义文学、唐宋八大家、散文、晚清小品与厚实的生活经验融入日来。

二是关于文体的特点。在反对俞平伯的“歌谣主体论”时,他强调过,歌谣虽然是“原始时代的诗,但不是‘原始的诗”,【6】(P305)在散文、翻译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学术气息浓厚,在大陆的普及性不广,很多读者不知道译者是谁,更是难以将译者与《雅舍小品》的作者联系起来。一般作者的语言文字中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因而很难将不同文体彻底分开,这正是体现他严谨的文学态度“散文就是散文,诗就是诗,翻译就是翻译。”【7】(P5)

三是关于文学的道德性及社会性问题。自从五四时期宣扬新文学开始,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便是息息相关,五四时期反映大革命、三十年代的抗战主义文学、五十年代以后的新中国文学,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梁实秋一直秉持着“美”的原则,游离在政治之外,安心地做着文学家的本职工作,当然这种文学态度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被骂为“资本主义的走狗”,甚至被毛主席发文批评,在中年时被迫远离家乡,迁居台湾。随后的几十年,他的文学地位也一直没有被承认。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于《莎士比亚》的翻译。‘写实并不是对客观事物机械的反映,而要经过提炼润色。”【8】(P59)文学在梁实秋这里,就是纯艺术的学科,绝不能称文学为“红色的”、“绿色的”,他始终以学者的态度维持着文学的纯粹。

结论

梁实秋的后期文学观褪去了早期的浪漫主义色彩,逐渐稳定在了古典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中间点,在一定的文学规范下最大自由的创作。他一直在企图建立一种文学的发展新方向,就是沿着秩序和规律的进化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6】梁实秋.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M].梁实秋散文集.第2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

【2】周作人.丑的字句[N].晨报副刊,1922.

【3】梁实秋.读仲密先生<丑的字句>[M].梁实秋散文集.第2卷.长春:时代文艺

【4】王集丛.梁实秋论[N].现代.6卷2期,1935.出版社,2015.

【5】【7】【8】严晓江.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进化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人的性格会随年龄“进化”
腾讯“进化”论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