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讲话中诗词口译难点及应对策略

2018-07-09 08:36张梅芳殷婷婷
关键词:口译

张梅芳 殷婷婷

摘 要:古诗词脍炙人口,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大放异彩。领导人常常借诗歌之灵秀,表达深刻寓意。诗词内涵丰富,所以口译诗歌并非易事。本文以国家领导人引用的古诗词实例,分析古诗词口译的难点以及翻译策略,并就此提出解决诗歌口译难点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国诗词;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099-03

口译是一种集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之大成的即席性很强的多任务语言操作活动,其目的是使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际双方借助译员的口头翻译能做到准确、有效、流畅的沟通[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间交流日趋频繁,国家领导人讲话中频频引用、化用古诗词,以表词达意,增强语言感染力,这就需要优秀的译员高水平的翻译。作为中外交往一支必不可缺的中介,译员翻译之责重大。

一、诗词口译的难点

(一)诗词口译特点

口译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社会东西方文明交流,近、现代社会西方与中国之间的频繁往来,无不烙有口译的印记。口译主要有以下两点特征:第一,即席性。口译工作者在准备有限的条件下,在现场进行双语切换。在短时间内,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场,必须准确快速表达发言人的说话内容,这就要求译员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以及沉着冷静的心态。第二,单向性。口译过程中,由于时间局限性以及译员自身记忆因素,译员必须立即一步到位地说出译文,不可能回头纠正漏译或误译的内容。为了保证口译的顺利进行,译员甚至无瑕顾及错误,即便发现错误,也要顾全大局,寻找适当的机会加以补译,不能一味地想去纠正错误而因小失大。

(二)诗词口译与笔译

诗词语言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笔译已经很难,口译更是不易。“快”是口译区别于笔译的主要方面。对于诗词翻译,各种理论众说纷坛,其中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优劣评价标准“三美论”更为人们认可:第一,意美,译诗与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以意动人;第二,音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第三,形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长短、对仗)[2]。笔译可以把握全诗,并且有时间斟酌字词,不断修改完善译文。而对于口译工作者而言,时间紧迫,根本无瑕顾及这些理论,遇到古诗词,只能尽力做到遵循“准、顺、快”的原则,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源语的意思。

二、诗歌口译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为使译文在译入语语境中达到预期效果,译者应根据语境采取适当的口译策略,以保证译文能够让听众理解,不产生歧义。对于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所引用的古诗词,译者应当采用两大基本口译策略:直译和意译。其中意译法包含解释法、省译法、增译法等。

(一)直译法

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译文的语言和原文的语言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3]。口译过程时间有限,因而直译不失为简单有效、省时省力的一种方法。当然这里的直译不是硬译,而是在不造成听众歧义的前提下,准确传达国家领导人的意图。

例1:“莫道今年春将近,明年春色倍还人。”

译:“Do not regret that the spring is departing, come next year it will be twice as enchanting.”

这是2009年两会记者招待會上温家宝在谈及金融危机时,以此诗句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词出自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译员运用直译的方法,实现内容形式的对应,译入语也符合源语的语言结构与风格。

(二)意译法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直译有时不能准确传达国家领导人的意思,因此选择意译。所谓意译,就是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译法,目的语与源语并不一一对应。在“形”“意”难以两全的情况下,摆脱源语束缚,让译文更符合听众的习惯。

1.解释法

例1:“行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译:“I will not waiver in carrying out my duties and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

诗词出自于黄石公《素书》,意思是说恪守本职工作,义无反顾。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十五次会议上面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蔓延的形势,指出要做好本职工作。译文不拘泥于原诗形式,在不影响源语言的连贯性和大意的前提下,解释诗词大意,用代词“I”做主语,虽然形式上有所区别,却达到了意义对等。

例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 serve me as teachers.”

此语出自《论语·术而》,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引用了该句,借以表达中国愿意向世界各国虚心学习的态度。在古代“三”“九”等数字一般是虚指,并不表示明确的数字。因而将这里的“三”翻译成“people who keep you company”更佳。那么整句话可译为:“people you can always find something to learn from the people who keep you company.”

2.省译法

考虑到口译时间紧迫,加之诗词本身常常使用到叠词,所以省译法不失为口译诗歌的有效方法。但是省译不是省略源语信息,而是不译出诗词中重复说明或是强调语气的部分,省难取易和避繁就简原则必须服从准确流利的原则。

例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If one can make things better for one day ,he should make things better for everyday.”

该句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习近平在与青年代表座谈、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院士大会等多个场合引用了这句话,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对句中的“苟日”、“日日”、“又日”,如果译者仅仅考虑它们分别对应的英文词汇,译文=便会出现多个主语,且会导致逻辑错误。而在译文中,译者省译句重复出现的词语,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保留原文思想释译出大意。

例2:“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译:“Opportunity may knock just once; grab it before it slips away.”

此句出自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2014年6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英国伦敦发表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在谈到中英两国发展前景引用此句,期待中英双方抓住机遇。这句话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而译者直接将主语省译“opportunity”,同时“也”在诗词中为语气词,不需要翻译。

3.增译法

口译的目的是使目标语听众充分理解发言者语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口译时,适当增加符合目的语思维方式和表述习惯的描述,增形未增意,从而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发言者要传达的含义[4]。诗歌言语言简意赅,能省则省,而英语一般要将这些信息明晰化。

例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译:“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serve my country even at cost of my own life ,regardless of fortune or misfortune to myself.”

此诗出自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温家宝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的记者会上引用了该词,表达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可谓鞠躬尽瘁。译者译文简洁顺畅,但是对于原文的思想表达却不够给力。后有译者将其译为:“One should uphold his countrys interest with his life .He should not do things just to pursue personal gains and should not evade his responsibilities for fear of personal loss.”用“gains”和“loss”表達祸福,起到押韵的效果。同时两个译文均增加了主语,区别在于后者将主语“I”改译为“one”,显然,后者译文更加成熟地道,基本做到了“传其神,存其意”,收到了“达其意”的效果。

三、口译古诗文思考

在实际口译诗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个人英语汉语水平有限,不能准确把握诗词;第二,无法脱离源语言外壳;第三,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对此,上文所论能够为口译实践提供参考,直译可行则优先选择直译,直译行不通就应当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将原文的精神实质融会贯通,采用意译的方法。必须明确意识到,翻译永远像一个仆人,要同时服务两个主人。翻译的这种使命,是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是再创作,不是原创,忠实于原意是天职[5]。另外,对于译员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诗词方面的积累,同时具备很好的理解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耀眼光环背后必然是辛勤的汗水。力求“忠实”,又怕引起“不顺”,力求“通顺”,又怕引起“不忠”;想传达“异国情调”,又怕造成“翻译腔”;想紧跟作者,又怕失去读者,想照顾读者,又怕背叛作者……总之,矛盾重重,困难重重[6]。笔者认为口译诗词重点在于将源语信息传递给目标听众,因而翻译时可以对直译、意译加以取舍,做到忠实通顺。口译是翻译的一种,自然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古诗词口译难,但并非不可逾越。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精髓,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古诗词口译不仅仅能够促进谈话双方有效沟通,也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本文所提出的诗词口译的两大基本策略,即直译、意译,仅仅是部分国家领导人引用古诗词译法总结分析得出的。优秀的口译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综合实力,同时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在准确传递语言信息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黄友义.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J].中国翻译,2015,(05).

〔6〕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1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基于O2O的口译深度翻转学习行动研究
一种译学理论创新:口译的译后模因论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忠”与“不忠”——从政协十二届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言人吕新华的“任性”谈起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
对外训课堂军事俄语口译的几点思考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