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瑶瑶 杨学军
摘 要:陕西省关中地区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传统文化,最能体现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的载体当属这里一座座的村庙。村庙是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根植于村落中的乡土环境、文脉传统以及生活习俗,与每一名村民的生活紧密相关。现代文明的最佳表现,应该是这一区域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厚重的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两者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碰撞,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本文旨在对这一现状进行呈现与阐述,分析村落中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对村落生活的影响,展现现代农村中的文明文化生活。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明;村庙;学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084-03
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扎根于民间的乡土环境、文脉传统、生活习俗,是历史的、文化的和生活的见证,体现了传统中国的根脉、地域文化的精神。同时,村落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人们在此耕种、繁衍生息。现代文明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它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关中地区主要是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气候温宜,物产丰饶,盛产小麦和棉花以及一些特色作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广大农民,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同时,1997年建立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这里的农民既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生产种植,也保留着关中地区最厚重质朴的传统文化,二者集合于一身,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成为关中文化的特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村庙和学校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场所。村庙是村落传统文化的主场,是传统文化集散地。而学校是学习现代文明的场所,知识在这里得到传播,学校是村落现代文明传播主阵地。
关中地区历史上就注重文化教育,村庙是当时的主要场所。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对村庙文化造成冲击;新文化运动提出反传统倡科学,村庙文化遭到打压;新中国成立后,村庙文化仍处于受限状态,废庙兴学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主流。直至改革开后,随着宗教信仰受到法律保护,传统文化得已解压,村庙进入恢复重建期。从村庙的历史演进来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摩擦基本都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两者并没有主动互相攻击。村庙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最重要的活动当属信仰祭拜;学校则是现代文明的载体,通过正规教育,推进现代文明。村庙潜移默化的让人们接受文化教育,而学校则是直接教授现代文明,两者都对村落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村庙与学校
关中地区几乎村村都有村庙,这些村庙或大或小,都是本村人的活动中心。村里的戏台一般都在庙的附近,起庙会的时候,一般都会有戏。每一个在关中农村长大的人对幼时的记忆,肯定会有这么一幕,跟着祖父或者祖母,去逛庙会,从庙里烧香磕头出来,再去戏台看戏。庙里的老奶奶会告诉每一个小孩,要善良,做个好人,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无论长多大,走多远,都会记得小时候村庙里的戏以及从庙里听来的人人都会讲的朴素道理。
学校在村落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人们在这里接受正规教育。从小学起,就得学习语文、数学、外语和其他科学课程,接触现代文明。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村庙和学校都这么交叉着影响着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是现代文明,而在庙上学到的是传统文化,二者主动或被动地将文明与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是强制性的,每一名儿童达到上学年龄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村庙就不同,它不是强制性的,开门就可以来,也没有时间限制,全由个人决定。村庙往往会聚的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且以老年女性为主。学校则主要是青少年。由此看来,学校和村庙分别在人成长的初始阶段和成熟的老年阶段影响最深。但即使是看似泾渭分明的两个场所,也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放学之后的学生们会随着家人进入村庙,会受到家人的影响。而经常前去村庙的老人们,也会听放学回来的孩子讲在学校里学到的新知识。整个村子是个循环的整体,文明和文化同时在村子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行传播和传承。
二、神明与科技
由于村庙和学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村落中最主要的载体,那村庙中的神明与学校里的科学技术传播,便是具体的体现方式。从在关中地区的田野调研中不难发现,很多村子里的庙宇供奉着龙王,或者供奉着司水神官、司浪神官,充分说明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广大耕作者的诉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传》中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以种植业为主,风调雨顺是丰收的必要前提。龙王等神明应运而生,人们通过烧香、祈福,在干旱时求雨,在灾荒时求安。几乎在所有庙里,都会有送子娘娘的神龛,在心愿簿上,求子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子嗣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送子娘娘能满足人们求子之心,故而香火格外旺盛。还有一个就是药王,人们通过供奉药王孙思邈以求健康。除了上面提到的,还供奉财神、关帝、菩萨、玉帝等神明。在我们的文化中,神明也是各司其职,共同供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庞杂以及包容。此外,关中地区的一些村子,也供奉自己区域内的神明。武功县聂村的金仙观供奉着救世金仙聂云霄,扶风县青龙庙村、周至县东肖村等村子都是索姑庙。在当地传说中,聂云霄是行侠仗义的女侠,索姑是能治病救人的好人,坐化后为世人所供奉。而在淳化县何村的庙里,供奉着秦朝公子扶苏,据传他曾在这里驻兵。这些都是本地区传统文化一部分,是一代以代传续下来的,在新时期显得弥足珍贵。
关中平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当属小麦,当地农民为了提高收入,不再只大面积种植,而是改种果树和经济苗木。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处于劳动年龄的农民都受过一定的正规教育,相信科学技术,并且具备一定科技种植的能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更是直面广大耕作者,技术人员带着科教片来给大家上课,亲自下地教大家剪枝打药。电视机现在已經在农村地区普及,打开电视就能收到各种各样的科教信息。每个村子都设立了农家书屋,且都有农药化肥供给点,上级单位会定期派科技人员来组织村民学习。随着电脑的广泛普及,许多村民都可以直接上网,查找科技资料,了解最先进的种植技术。现代文明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现代文明并没有对关中地区厚实的传统文化造成致命的冲击。村民们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却依旧在闲暇时间走进庙里,参拜神明以求平安。时至今日,庙会依然是关中农村唯一的全村性活动,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参与,这看似矛盾,却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科技与村庙满足了农民的不同需求。
三、庙会
庙会虽然是村庙定期举行的活动,而且关中地区的庙会十分多,每个庙根据自己所供奉的神明不同确定办会日期。现今的庙会都是以庙宇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集祭祀神明、交易货物、娱乐身心于一体,涉及村民的经济生活、休闲生活等,满足了村民的各种需求。庙会是一种综合性民俗,关涉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庙会具有三大功能,即精神慰藉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和商业贸易功能。这三大基本功能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两大基本需求。在庙会中,农民可以通过拜神、娱乐等活动,解除困惑,放松身心,满足精神上的需求,通过商品交换又可以满足物质需求。
现今的庙会,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碰撞后的结果。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政治文明,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比如人的异化问题。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封建迷信等。两者的碰撞可以说为彼此修复了一些问題。庙会的精神慰藉功能通过祭祀信仰神明来体现,民众一般会祈求全家人平安健康,但也有很多人,会在祈福的同时希望国家太平,为正在遭受灾难的同胞祈福。精神慰藉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人的道德教化。现代文明在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进民主法治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在道德教化功能不足,而在庙会中,道德教育无处不在,人人都对神明存在着敬畏之心。善恶终有报、财德广施、行善积德等说教是庙会道德教化核心内容。
现在的庙会虽然都是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但仍然十分热闹。许多商贩会在庙会期间到村子里摆摊,除了生活生产用品还会有各种小吃以及儿童娱乐用品。很多人愿意参加庙会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休闲娱乐,放松心情。老年人可以从家里出来与别人交流,打牌或者看戏。很多村里都有自己的自乐班、锣鼓队、广场舞队,大家都很愿意参与这些活动,在彼此交流中,增进感情,加强村民的团结。许多中老年人因孩子离家在外,十分孤单,在庙会上,有人听他们诉说,并给予回应,从而填补了内心的空虚。
德国学者伊里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个界定和区分,即“文化”是民族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它没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他还指出,“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则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教养”、“知识”、“规则”等词语相连在一起。由此“文化”就可以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给我们一些限制和规制。如果这样理解“文明”和“文化”,我们就不必对全球化和现代秩序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是固守的,或多或少对现代文明是有些抗拒的,因为文明一直在侵蚀文化。传统文化是独特的,而现代文明是普遍的,关键是如何在普遍文明规则下保存特别的文化。就是要在当代,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我们接受和赞美科学的时候,对于阴阳五行多一些理解,对传统民间信仰多一些宽容。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李美荣.试述乡村庙会的社会功能——以山西北楼口关帝庙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93-95.
〔3〕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葛兆光.中国文化的“中国有,其他国家没有”[N].解放日报,2015-06-1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