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8-07-09 07:37赖亚辉尹桂春张冰李志军
大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赖亚辉 尹桂春 张冰 李志军

[摘 要]当前我国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需求和学科的快速发展亟须能够担任健康中国建设任务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公共卫生人才职业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学生综合考评体系,注重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159-03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就业者职业适应的基础和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十分关注相关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发达国家,如德、英、美等国,其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兩项“关键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一直强调“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生物、遗传因素、物理与化学等环境自然因素以及心理、行为、社会等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研究健康促进与疾病防治策略与技术的学科。公共卫生的目标旨在通过公共政策的形成,法律、法规的保证,创造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环境,以达到保护与改善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因此,在高校培养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造就公共卫生事业的接班人是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现进行有关方面的总结与探讨。

一、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对提高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核心素养是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能力而提出来的。职业素养本身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核心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是需要在长期的专业教育和岗位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职业人员的内在品质。

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应包括对生命与医学的热爱,具备无私、诚实、谨慎、勤奋的品格,具有不断获取医学知识能力、从事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应将预防医学职业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保障

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当前高等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培养目标偏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缺少实践能力和技能的训练,缺少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缺少职业素养与精神的培养,缺少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缺乏相关内容,教学内容以传统的“五大卫生”为主,远不适应现代公共卫生领域的实际需求;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在与人交流、合作、创新、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欠缺;学生缺乏在工作中计划、统筹安排的能力,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也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再学习的能力,这是学校教育应该反思的主要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了职业核心素质,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严谨的职业道德意识,要让学生明白保护生命与健康是他们重要的责任,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素质,提高学生对未来公共卫生岗位的适应性。强化预防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加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是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2016年8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等,这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多地需要职业的奉献与责任担当,需要组织与沟通能力、应急事件处理能力较强的新的公共卫生人员。与此同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研究范围也在日益扩展,新型的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技术不断涌现,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健康促进与社区保健方面,人们更加关注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将疾病防控与社区动员、政策支持和环境改善等密切结合。这些都要求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与全面的培养与训练。目前,对预防医学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较少,需要对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与社会岗位要求对接。应根据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公共卫生人才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一)适应职业核心素养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培养公共卫生事业的合格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构建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关键。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新旧传染病、慢性病、肿瘤等的流行,基因检测、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公共卫生事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我国在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等方面,需要更多的优秀公共卫生人员。同时,在保障居民的健康方面,需要更多地将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以弥补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脱离”。

为此,在修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国家卫生发展战略和地方卫生事业需求相结合,在疾病预防控制、出生缺陷防控、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等方面以服务能力为重点,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纳入其中。应根据职业核心素养中思想道德、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设立相关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从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形成相对应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建立以学术道德、职业精神及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群;应建立以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群,推动跨学科、跨学段教学内容整合,以获得知识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要内容,将职业道德与素养融入其中;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考试与评价体系。

在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可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实际需求和职业核心素质需求,可设立四大教学模块,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基础医学知识与技能、临床知识与技能、预防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与社会公共卫生工作重点内容相对接,分卫生分析检测技术与评价、现代毒理学研究与安全性评价、疾病预防监测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卫生事业管理与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医学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及综合科研创新能力培训七个方向设立课程及内容,将现有课程分别整合于相应的方向之中,以“存在问题”为中心,将课程内容优化,减少重复,打破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一体化,突出核心素质、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的目标和重点。

加强实验与实践课程的改革。根据现有国家公共卫生实际工作需要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将公共卫生与預防医学的学科基础课(卫生毒理、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等)和专业主干课程(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食品卫生和儿少卫生等)的全部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充分调研论证,重新整合,打破原有实验教学完全服从、服务于课程理论的篇章或课程为单位的界限,实现实验教学体系篇章间、课程间及相近学科间的知识通融,形成按技能培训目标整合,优化重组后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综合体系:1.环境健康有害因素的病因检测实验教学模块;2.环境健康有害因素的生物学损伤效应检测实验教学模块;3.疾病监测控制实践教学模块;4.公共卫生实践现场资料收集与处理实践教学模块;5.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与健康管理实践教学模块;6.综合科研创新能力实训实践教学模块。

(二)依据职业核心素养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职业道德与精神是预防医学专业职业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应在学生入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及人文课程、职业规划教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等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与热爱医学,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培育学生积极的职业态度与岗位责任心,使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在教学计划中设定专题讲座或专业导航课,设立相关的社会生活、专业性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更多地深入社会生活,体会与观察民众的生活和健康问题,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责任,让学生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

应在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为重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加自学指导、实习与实践机会、现场教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去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手段,如实验教学+科研、 课堂教学+现场实践、 基础实验+人群监测、 案例教学+实训、 经典方法+现代技术、 PBL+T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课程教学,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等,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创新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和科研能力。应建立与完善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在疾控中心等教学基地增加专业性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职业经验和技能,让学生得到专业性的技能训练,掌握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相关检测评价方法,让学生掌握卫生管理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的胜任能力,让学生多实践、早实践、反复实践。

(三)结合职业核心素养要求,开展学生活动

将学生的社团活动与第二课堂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规范和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类社会工作、志愿者活动和专业性调研项目;结合预防医学专业开展各种健康教育与宣传项目、养老院的服务、热点问题调查、送医进社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居民对医学知识和健康防病的需要,从而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按照职业核心素养要求,改革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学业考试是“指挥棒”,影响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应以职业核心素养为教育出发点,构建学生能力导向教育与考评体系,并将其列入学生评价系统,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之一。教学管理者及教师,在评价标准设计上要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要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此外,也要考查学生的职业情感与精神、专业思想、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因此,在以职业核心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中,学业考试和评价应以学生能力与素质为导向,应从以考查学科知识为核心转向以考查学科能力,将跨学科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总结与运用能力、敬业精神、负责任态度等方面作为评价内容和依据,将评分与评定等级相结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或课程项中,应设计不同的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内容,遵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和考核。

应采取行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目标访谈性考核等方式,以过程考试、终结考试与平时表现、能力考评相结合,以知识性考试、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考评相结合,进行多种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考评,将学生职养教育内容融入评价体系。考试题中可有必考题及选考题,可以有面试、操作性题目等;可以增加考试方式与评价方式,学生的创新项目、实践报告、专业综述与论文、发明专利、参与专业研究项目等都可以作为学业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全面科学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

总之,职业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大学教育阶段是培养职业道德和思想(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的重要时期。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应将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出发点,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岗位专业胜任能力和综合品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从而高质量地培养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 刘霞. 核心素养的内涵反思与教育启示[J]. 中国教师,2016(9):29-32.

[3] 王崧成,何磊良,于欢,等. 浅谈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50-51.

[4] 邓敏.国内外预防医学现状及发展方向[J]. 中国公共卫生,2012(12):1673-1674.

[5] 关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改中的落实[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2-1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案例设计初探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MOOC优质教学资源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