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艳伟
[摘 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须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应用在思政教育中,破除多元文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带来的消极因素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障碍。二是思政教育主体具有鲜明时代性。“90”后大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对象,本文对他们所处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和群体特征做了分析,提出对策:以务实调研为切入点,实现思政教育有的放矢;以紧跟形势为切入点,增强“四个自信”;以“校友导航”为切入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有针对性、有特色、有实效地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90后”;思政教育;“朋辈”教育;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146-03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对我国目前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出了新的重大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新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带来了新内容、新任务,这些新的内容和任务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1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2016年年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再次召开专门会议,站在“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高度研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社会中事、物的存在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时代特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文化使各种思想意识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打上了鲜明的新时代烙印。
(一)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伴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改变。这些新变化都赋予大学生思政教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丰富内涵,都值得引起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与深度研究。思政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让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繁荣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高校思政教育落到以“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根本上来。
另外,基于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信息获取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信息多源化、思想文化多元化,都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新内容、新机遇和新挑战;打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推崇美国式的个人主义,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等消极思想不同程度地在一些“90后”大学生们身上有所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不断落地生根,思政教育内容需要常讲常新,增强现实性和创新性。
1.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现实性
思政教育内容能否“入心入脑”在于教育内容是否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否与学生成长环境有机结合,是否符合“90后”大学生的发展规律。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忽视大学生自身特点,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的脉搏。因此,必须革新原有的陈旧观念,开拓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性,直面中国社会转型期所涌现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把人文关怀、思想引领、心理辅导有机结合,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地铺开,在课堂学习与团学活动中全过程育人。同时,把解决眼前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把理解学生处境和尊重学生人格结合起来,做到服务为主,育人为先,以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感。
2.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性
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新媒介的兴盛在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促进了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并存,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加复杂。信息碎片化、海量真假信息博人眼球,舆论导向良莠不齐,特别是境外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编造谣言诋毁中国政府,或者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4],吸引拉拢广大青年学子等。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必须不断调整、优化和创新教育内容。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生工作者必须要深刻领会“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融汇到思政教育的课堂上。其次是方法创新。要在继承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大胆改进、充实、完善,课堂上要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交流和互动,尊重学生们人格和情感,平等待人,以德服人。
(二)思政教育主体的时代性
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群体。仅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90后”大学生已经占到在校大学生总数的91%。因此,“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对象。“90”后青年人具有鲜明的,有别于“80”后、“70”后的群体特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1.价值观的多元化
“90后”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各方面逐步健全发展,出生在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并没有统一的精神偶像或思想权威[5]。值得肯定的是,这一代年轻人勇于创新,有主见,敢于质疑权威,对不合理事物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部分“90后”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上放荡不羁,自由主义泛滥,对校规校纪置若罔闻,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
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据山西农业大学统计,“90后”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达86.7%。“家中独苗”往往受到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过度关注,物质上“超前”满足,不少人在家庭中受到溺爱。一方面,过度保护使 “90后”大学生感到“不满”,他们渴望能具有独立生活的自由与能力;另一方面,优越的家庭“待遇”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或团队中反对纪律或规矩的拘束,与人相处包容性差[6]。“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引起其内部群体成员之间或个人与社会间的冲突。
3.思想意识的可塑性。
我国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从小学考到中学,从中学考入大学,鲜有社会经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成熟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对于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些暂时的思想纠结、困难挫折还需要引导、支持与扶助。但是与“80”后相比较,他们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迅速,各种色彩斑斓的东西见得多;他们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空泛的说教对他们基本不起作用[7]。因此,面对新形势和新对象,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找准切入点,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就好比食盐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一样。盐虽然重要,可是也不能直接吃盐。思政教育也是一样,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去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据“三全”育人的总要求,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以“务实调研”为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说理引导
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避免自说自话和唱“独角戏”。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应该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座谈、问卷,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存在的思想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引导。另外,思政课改革必须要改变 “填鸭式”灌输讲课模式,可以实行“反转课堂”,也可以分组围绕主题研讨,教师起到导演、引导和总结点评的作用即可。除了思政课教师以外,高校辅导员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最重要的一支队伍,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介与大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共同分析探讨问题,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辩,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其识别、判断与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以“紧跟形势”为切入点,通过比较鉴别,增强“四个自信”。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与“70”后相比,“90”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显著不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楼上楼下、汽车电话”早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90后”大学生几乎是人人拥有手机,他们看待西方发达国家不再是“仰慕”,而是通过全面了解之后,对中国有了更多自信心。这种自信心需要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引导下,需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在全体思政工作者的努力下,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以“校友导航”為切入点,实现“朋辈”教育,让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
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做讲座、谈经验,定期开设“校友导航——成功者之路”报告会。这些校友往往是在各行各业做出优秀成绩的优秀代表,他们与在校大学生有很多共同的成长经历。这就是“朋辈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即选树具有典型性的发生在身边的事和人,起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的激励作用。“朋辈教育”的特点是他们都有相同背景,具有共同语言,更容易引起共鸣[8]。学校还可以在大学生集中活动的区域设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专栏,对挖掘出来的典型事迹、优秀个案进行集中展示。这种无声的榜样,同样会激发学生自我改造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最终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9]。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善于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善于紧跟新形势,源源不断地从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当中汲取营养;善于利用新媒介,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善于把国家前途命运发展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需要有机统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大道理变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小故事,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真才实学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10],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新华社评论员.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Z].新华网,2017-10-29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07.
[4] 戚渊,郑永流,舒国滢,朱庆育.法律论证与法学方法[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5-116.
[5] 王洪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艺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243.
[6] 曾长秋,陈玲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性与引导性的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07:35.
[7]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8-80.
[8] 李红亚.“朋辈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32.
[9] 王庆五.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层次建构.[J].唯实,2008(1):15—19.
[10] 明国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15—1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