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芝 杨淑梅
[摘 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训练。当前影响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学生主动性薄弱、实践项目支撑不足和评估机制不完善。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构建网络论文(设计)体系,完善论文(设计)评估机制等多种措施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改革,以期能提升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质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111-03
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的数量大规模增加。越来越多的单位要求人才具备上手快、后劲足等特征,即学生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项目操作能力,有较强的科研水平,能将实践项目进行理论提升。故此,工科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训练中,越来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其在实际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降较多,实际工程项目与论文(设计)完全脱节,需要结合工科的运作模式进行工科学生的论文(设计)训练改革。
一、工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低下的原因
(一)学生主动性薄弱
在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训练中,学生方面存在着主动性不足的问题。首先在选题方面,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选题的科学性难以保证。目前,论文(设计)题目以教师出题为主,以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工程项目为依托。由于命题的主体是教师,大多数学生对研究对象不了解,选题过于随意,对题目存在理解偏差。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教师依赖性过强,学习兴趣不浓,毕业论文(设计)较难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其次,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的时间成本不高[1],就业和考试的双重冲击导致学生投入其中的时间较短。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部分用人单位需要学生提前上岗训练,研究生复试的时间也刚好在论文(设计)写作期内,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学生无暇投入过多精力到论文(设计)写作中,从而导致学生论文(设计)前期研究不足,未能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态度不认真,研究成果的水平一般,整体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堪忧。
(二)实践项目支撑不足
首先,高校教师大部分理论知识丰富,但部分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背景,未能有效结合市场进行实时反馈,缺乏毕业设计应有的业务能力水平,造成学生的论文(设计)很大程度上难以指导实践工作。[2]
其次,工科专业在大学运作期间,强调实践项目与课程的充分结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践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对实际项目处于理想化思考阶段。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但是系统性差,较难系统性地将理论和实践项目有效结合起来。
(三)评估机制不完善
毕业论文(设计)需要一套规范的针对工科专业的论文(设计)考核标准,若仅依靠学校所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规范、格式等,无法客观地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定。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分为论文型、设计型或者两者结合的形式,差异较大。在评审学生论文(设计)过程中,考核论文(设计)的指标无法量化。在论文(设计)指导和答辩过程中,过于依赖导师和答辩教师的科研水平,会造成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各异。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学生也较难实现自我评价,从而难以挑选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论文(设计),并设置合理公平的论文(设计)等级梯度。
二、强化学生专业兴趣的训练
(一)学生优势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的训练练习应着手于大学一年级。建立导师负责制,由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个人优势分析。教师可结合盖洛普优势分析对学生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系统检测的结果,综合学生的个人表现,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可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地了解学生的才干、技能和知识组成。导师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专业不同领域进行训练。比如,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及具有突出美术功底并喜爱艺术的学生,可进行艺术化、专业化的训练;对擅长管理的学生可加强项目管理方面的学习;对擅长技术方面的学生可进行软件应用、专业技术方向的训练。在学生对自身优劣势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未来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兴趣的挖掘。在大一至大四之间,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的方向逐步加入相应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的训练和提升。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中,针对学生今后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系统训练和兴趣挖掘。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有针对、有兴趣地进行论文(设计)题目的选择,结合之前累积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拟定需要研究的论文(设计)题目,从而为高质量的论文(设计)撰写打好基础。
(二)延长学生论文(设计)训练时间
毕业论文(设计)的训练应立足于整个专业的系统化学习,在大一进行论文(设计)基础训练。如开展科技论文(设计)的检索与运用、科研论文(设计)的写作等课程的训练。这些课程为论文(设计)写作打好基础。结合专业特色构建理论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考核,如平时加强对课题讨论的训练,加强小论文(设计)的撰写训练。在前期的课程中,结合CDIO模式[3]进行学生能力的全方位训练。平时训练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调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书写、发现问题等能力,有助于學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时完善个人能力。
通过大学期间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在毕业论文(设计)前期,提前准备进入系统写作训练阶段,规避因学生投入论文(设计)时间过短造成的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兴趣为导向的论文(设计)题目选择
要强化师生之间的双选机制,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热情,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根据自己擅长及感兴趣的方向,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或者研究对象。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在研课题提出启发式的论文(设计)题目,结合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双方深入交流后初步拟定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2.利用大学期间的实习机会,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结合市场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定位,积极收集相关资料。结合大学期间的工作积累,在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出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提出论文(设计)题目的建议。
3.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实际工作项目,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倾向,针对学生兴趣爱好提出论文(设计)建议项目题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题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研究,形成题目圈,引导学生进行自行选择,拓展学生的思考层面。
三、构建论文(设计)训练的网络体系
(一)等级分明的教师指导机制
1.教师按照职称、学术水平和专业方向的不同,构建层次不同的教师论文(设计)指导团队。在论文(设计)选题方面,针对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负责第一层审核,即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教研室负责方向审核,即该项目的学术意义以及和学生自身的结合程度;学术带头人负责高水平的论文(设计)审核,即通过前两个阶段审核的论文(设计)推选至学术带头人处,进行论文(设计)题目的审核和指导,以期获得前期多角度的论文(设计)支持。
2.构建不同层次的论文(设计)指导团队,结合校企合作,聘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作为论文(设计)指导的核心人物。在论文(设计)指导上成立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即从论文(设计)的选题、论文(设计)的管理实施情况、论文(设计)的质量等多角度对论文(设计)进行监测。
3.由于工科专业需要实践指导,所以需要校外的行业专家进行项目合作和指导。校内教师全面负责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校外专家负责项目资源的提供和项目的交流。校内外专家高效合作,充分结合CDIO模式运作体系,系统地对研究对象实施运作。这一阶段可结合毕业实习来开展,以便有效地对项目进行反馈和总结。
(二)立体网络化的论文(设计)训练资源
构建一个强大的论文(设计)网络训练体系。网络论文(设计)训练体系由教研室研发制作,主要目的是进行本专业的论文(设计)训练。可构建网站、微信等相关互联网系统。其主要划分为七大板块,分别为优势测评、论文(设计)训练、论文(设计)知识、师生互动天地、论文(设计)题库、项目资源库[4]。
优势测评板块:优势测评、MBIT测评、学生兴趣调查表、专业认知试题。
论文(设计)训练:专业课程目录、专业课程小论文(设计)练习、小论文(设计)评测。
论文(设计)知识:论文(设计)写作方法、程序、论文(设计)检索方法、论文(设计)发表途径,可链接专业学术网站,如小木虫等。
师生互动天地:要求实名制,学生、教师实名注册在网站内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题目的选择、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相关论文(设计)写作信息。
论文(设计)题库:主要收集专业内历届学生的优秀论文(设计),含平时训练的小论文(设计)。针对这些论文(设计),教师、学生可留言点评,明确论文(设计)的优缺点,便于今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和问题的规避。同时,收藏专业前沿的研究论文(设计),分为理论型、实践型、综合型三种类型。
项目资源库:结合CDIO模式,针对工科专业,抓住了现代工程教育的特点,包括令人感兴趣的工程师工作、深入学习基础的能力和工程师贡献社会的知识等;提供充足的项目资源库,这些项目资源库平时可作为课程训练的基本资源。其在论文(设计)写作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项目资源库的获取主要是依托教师的科研、工程项目,以及校外企业导师提供的项目资源。
四、规范论文(设计)评分体系,完善论文(设计)保障机制
(一)构建论文(设计)评分机制
毕业论文(设计)依托教师、学生、管理者三者的工作整合。实现成绩评定工作的高效运作。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后进行评定,成绩评定依托于选题的质量、毕业论文(设计)成果的质量、学生的综合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评定,即从学生的研究能力、设计水平、写作能力、答辩表现、创新思想等方面进行测评,形成成绩评定的标准体系(见下图)[5]。
构建三方成绩评定标准体系。一是学校测评系统,共计总分的60%,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组成;指导教师根据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出评语和评分;再由2~3名评阅教师进行二次审定,根据成果评定的标准写出评语及评分;再经答辩小组 (4~5 人) 组织答辩,由答辩组给出答辩评分。这三个层面的分数根据权重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打分[6],一般来说,指导教师的分数比例略高于其他两种评定分数。二是校外专家评分系统30%,即校外企业的专家和学校聘任的行业专家进行成绩评定;涉及项目小组的实践操作、学生的论文(设计)和实际项目的匹配程度、创新点以及是否能运用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三是公众参与系统10%,寻找同专业的学习进修盲审评分,学生的评分作为公众参与分数。由于学生水平不一的原因,可聘请兄弟院校的优秀学生与本校优秀学生组成评分小组,对毕业论文(设计)做出分数评价,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论文(设计)质量。结合各个系统的权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打分,根据权重计算出最终成绩,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二)建立论文(设计)奖惩机制
毕业论文(设计)的鉴定决定了学生能否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对于论文(设计)不及格的学生进行延迟毕业,警醒毕业论文(设计)上未花费心思的学生。对于及格—优秀梯队论文(设计)的学生,设置专业论文(设计)奖励。选取优秀论文(设计)2~3篇进行润色修改,发表至优质期刊,作为学生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同时,设置一定的优秀论文(设计)奖励金,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针对创新性强的论文(设计),教师可联合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深入研究,申报科研课题。奖惩目的是激励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将大学期间的知识系统化,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力以及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结合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面临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训练,目的在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整体质量。结合互联网构建高效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能使学生经过论文(设计)训练,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为其研究生学习或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 (7):77-78.
[2] 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89-90.
[3]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林鹏,陈严. CDIO在中國(上)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24-40.
[4] 王洪福,张伟平.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在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2011 (6):130-134.
[5]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7):45-47.
[6] 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