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鱼”的国俗语义探析

2018-07-09 06:05张林王玲娟
关键词:英语文化

张林,王玲娟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语义在反应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1]。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不谋而合地选择依水而居。在中国原始社会,捕猎和采集是人们主要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捕食的对象自然少不了鱼。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地,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在工业革命以前,大多数人是依靠传统的捕鱼或从事与渔业有关的行业为生。因此,那里的人们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鱼的习性、特征等具有深刻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正如陶思炎所说,鱼类一旦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鱼文化的系统便开始形成了[2]2。由于中西方生存环境、文化习惯和民族心理等存在差异,“鱼”这个词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我们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探析“鱼”的国俗语义。

一、相同的国俗语义

处在汉语文化中的中国,江河湖泊众多,处在英语文化中的英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两国都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都具有捕食鱼类的悠久历史。鱼在两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在长期与鱼打交道的过程中,对鱼的外貌特征和习性等有相似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两国鱼文化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一)“鱼”均可作为姓氏

姓名是伴随人一生的符号。当我们提到某个人的姓名,这个人的外貌、品性等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姓名推断出他的职业、地位等。

汉语文化中的鱼姓被记录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5位。《元和姓纂》:“風俗通宋桓公子目夷字子魚字孫以王父字爲氏。”[3]这里的“子鱼”的子孙有一支以先祖的字为姓,称鱼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不少有名的鱼姓人物,例如:鱼豢,三国时著名的学者和史学家,编写了《魏略》。鱼孟威,唐朝官吏,写有《重修灵渠记》。鱼玄机,原名幼薇,字慧兰,“玄机”乃其出家后的道号,唐朝长安人,著名的女诗人。鱼俱罗,隋朝名领,此人骁勇善战,屡建军功。鱼献荣,1943年出生于甘肃西和,中国著名电力工程师和研究员。

英语文化中,人们会把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有将“鱼”作为姓氏,并且这一姓氏沿用至今,不乏有名人,例如:姓为Fish(费什)的有Stanley Fish,美国文学理论家和法律学者。姓为Fisher的有Philip A Fisher,现代投资理论的开路先锋之一,被誉为“教父级的投资大师”;Carrie Reynolds Fisher,美国著名女演员;Ronald Aylmer Fisher,英国著名统计学家、生物进化学家和遗传学家等;Stanley Fisher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英语文化中以 “鱼”为姓氏举例见表1。

表1 英语文化中以“鱼”为姓氏举例

(二)都有关于人鱼的传说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很多自然现象或生物尚未被科学探知,人们看到某些未知事物往往不能对其进行科学解释,而是联想到与自身相关的事物。当人们捕鱼时,可能在海面上看到儒艮、海牛等身影,或是在河中看到娃娃鱼的身影。当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看到的生物是什么时,便会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对象以人性化的特征,而关于人鱼的传说也由此产生。

美人鱼的传说自古就有,最早有关美人鱼的记录是在中国。《山海经》里关于“人鱼”的记载最多[4]。《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5]79根据这段关于人鱼形状和声音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人鱼很有可能就是现实中的娃娃鱼。在欧洲民间,人们认为美人鱼会诱惑过往的海员而使他们的船只触礁损毁,所以人们认为在航行中遇见人鱼是船翻的预兆,人们也称mermaid为siren(海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鱼也做出了解释:“传说中的半人半鱼,栖息在大海中或其他内陆水域中。在欧洲民间传说中,美人鱼(有时称作“塞壬”)和人鱼都是自然界生物,但像神仙一样,有法术,能预言。”[6]114此书还对人鱼传说的来源做过解释:“一些水生哺乳动物,诸如儒艮和海牛,在水上给幼仔哺乳,其状如人类之行为,有些人认为这就是人鱼传说的来源。”[6]114不难发现,英汉文化中都有对人鱼传说的记载,并且人们都认为传说中的人鱼来源于现实中的事物,可能是娃娃鱼,也可能是儒艮或海牛。

二、不同的国俗语义

因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差异,汉英文化中对鱼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汉语文化中,人们观察到鱼的某些特性,如多子、生命力顽强等,结合丰富的想象力,将鱼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英语文化中,人们大多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很多事物在宗教信仰中都有所体现,“鱼”在英语文化中也有其独特的宗教意义。

(一)汉语文化中“鱼”独有的国俗语义

1.“鱼”与图腾崇拜

不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抵御野兽或外来侵略,抑或与自然作斗争,都需要集体的力量。一个种族的兴旺繁荣也必须要以强大的繁衍生存能力为基础。但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劣,人的寿命普遍较短,人口生育率和存活率都很低,人丁稀少。人们在捕鱼食鱼的过程中发现鱼的繁殖能力极强,人们渴望像鱼一样能够多子多孙。同时,还发现鱼在水中而不溺亡,生命力极其顽强,于是当时的人们认为鱼是有神力的,鱼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图腾崇拜。鱼文化的始生导向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旨在加强人类在自然世界的地位,并以文化创造的手段进行自我价值的肯定。其中,表图腾崇拜、生殖信仰的功能体现了鱼文化的产生服务于氏族社会最初的生存观、人口观[2]78。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中出土的绘有鱼纹图案的陶器,三峡库区大溪文化遗址发现的口咬尾巴的鱼遗骸等都与鱼图腾崇拜有关。

汉语文化中不仅有关于鱼的图腾崇拜的历史记载,而且不少与之相关的习俗延续至今,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例如,水族是我国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水族人去世下葬以前,其家属要吃素禁荤,但不忌鱼,还要用鱼来作为供品。水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鱼图腾崇拜是祭祖活动。在农历端午这天,水族人祭祀祖先的贡品里必定有一个“鱼包韭菜”,这是水族人的一种“图腾圣餐”活动。水族人认为,吃了这个“鱼包韭菜”能使图腾与他们自身融为一体,图腾的力量会使他们变得强大,并且图腾会一直保护着他们。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侗族至今保留着对鱼图腾崇拜的习俗。侗族人认为,水中的鱼是最洁净吉利的,而且鱼的体态优美,活泼灵动,充满生机。所以他们在建筑、服装配饰和祖墓石碑上都有各种有关鱼的图形。鱼类作为图腾崇拜物不仅客观地存在过,而且在宗教、艺术和习俗等方面留有深长的刻痕,显示出中国鱼文化的一项重要功能[2]84。

2.“鱼”与爱情婚姻

汉语文化中,“鱼”常常被比作爱情、婚姻。尤其在古代,人们表达爱慕之情比较含蓄,往往会用某些事物来指代自己的情意。古人就用鱼或跟鱼有关的事物来表示爱情和婚姻。《诗经·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在古代也叫“鱼鹰”,作者借雎鸠在河边不停鸣叫捕鱼来象征“君子”追求“淑女”,以此来表达美好的爱情。在汉代乐府民歌《江南》的“鱼戏莲”中,“莲”取“怜”的谐音,此民歌中没有直接描写人,而是把男子比作鱼、女子比作莲,以鱼在莲叶间戏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情爱。对鱼的动作的反复描绘正是对于“男女嬉戏”的恋情的渲染[4]120。

古代青年男女之间,如果一方称另一方为“鱼”,那说明在他心中对方是最理想的伴侣。古人用“鱼”来比喻爱情和婚姻,是对婚姻美满幸福的一种期待,也因为鱼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希望结婚以后能够像鱼一样多子多福。

3.“鱼”与书信

古人认为,鱼能游遍江河湖海,于是将鱼看作信使。古代交通不便,人们传递消息都是靠书信往来。为保证书信在长时间的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和完整,寄信人会把书信放在鱼形的竹木简中,并寄予美好的愿望。鱼和鸿雁不仅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送信的使者,现在人们也用“鱼雁传书”“鱼雁往来”等词语来表示书信来往。书信也被称为“鱼书”或“鱼笺”等,成语“鱼沉雁渺”比喻音信全无。汉代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代的书信都是用鲤鱼形状的木篋装起来的,此处鱼的形象就是作为信使出现的,而与鱼有关“双鲤”“鱼素”等词语都已经成为了书信的别称。

鱼雁传书,虽不能说真有其事,但这种传说富于想象,非常动人,因而流传很广,后人用鱼雁的形象来象征信息的传递,鱼雁也就成为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1897年10月1日,清代光绪皇帝御准开办“大清邮政”后第一次正式发行邮票,其中,2角、3角和5角的邮票以鲤鱼作为图案,就有“鱼雁传书”之意[4]142。

4.“鱼”的吉祥寓意

原始社会时期,先民最主要的食物就是鱼,与其他食物相比,鱼则显得更为丰富,并且“鱼”谐音“余”,因此,人们把鱼看作是吉祥之物,寓意丰稔物阜、富足丰裕。在中国,一到过年过节,人们喜欢吃鱼,家人们聚在一起吃鱼就是希望能够年年有余。有的地区还有这样一种风俗:除夕夜把鱼做好,然后等到大年初一才吃,人们把这叫做“去年鱼(余)到今年”,希望吃了这道鱼餐能使自家年年丰收,过上富足丰裕的生活。因为鲤鱼的“鲤”谐音“利”,为取一个年年得利的吉祥彩头,很多地方过年吃的鱼都是鲤鱼。虽然各地吃鱼的方法讲究略有不同,但人们都是借着“余”和“利”等吉利的寓意,表达人们对丰裕富足和美满生活的向往。而“鱼米之乡”也用来比喻富庶的地方。在中国的年画中也有鱼的身影,如一名胖娃娃抱着的鱼,或是莲花底下的鱼。因为莲花的籽很多,且“籽”与“子”谐音,所以这类年画除了寓意“连年有余”之外,还有“多子多福”的内涵。民间剪纸艺术中也有寓意吉祥的鱼散钱籽、双鱼抱竹等图画。

汉语文化中的“鱼”在民间文化中还代表着亨通兴隆、升迁腾达之意。“鲤鱼跳龙门”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典故,用这个典故可以形容那些一朝发迹或一举成名者的荣耀[4]238。 李白的《上韩荆州书》中的“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就告诉世人想要改变自己的身份就要努力考取功名。而现今,“鱼跃龙门”也被用来祝福一个人的仕途如意或飞黄腾达,“独占鳌头”则成为一个行业中领军人物的象征。

(二)英语文化中“鱼”独有的国俗语义

英语中有不少跟“fish”有关的俗语、习语等,其中大部分都跟捕鱼经验有关系。例如,It is good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浑水好摸鱼),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居水底),Venture a small fish to catch a great one(欲钓大鱼,先舍小鱼),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同时,还有不少跟“fish”有关的俗语、习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含义,人们开始普遍使用它的比喻义。例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来者不拒),Never to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As mute as fish(默不作声),Cry stinking fish(自扬家丑)等。

1.“鱼”可指贬义的人或物

资料显示,英语文化中的fish都具有贬义。这是因为广阔的海岸线给处于英语文化中的国家带来了大量的鱼类资源,鱼对这些国家的人们来说是简单易得的,他们往往认为鱼是很廉价的东西。并且过去从事渔业者大多都是子承父业,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的语言、行为往往较粗陋,渔民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被人们以有色眼镜看待。

在英语文化中,fish在指代人和事物时,通常带有贬义,fish指代人的贬义举例见表2,fish指代事物的贬义举例见表3。

表2 fish指代人的贬义举例

2.Fish的宗教意义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被基督教奉为救世主的耶稣只用了5个饼子和2条鱼就喂饱了几千人。成语“The loaves and fishes”就来源于此。并且《福音书》记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复活后吃的第1口食物就是鱼和饼。因此,人们认为鱼象征重生和不灭。在欧洲,“fish”就是基督教的象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性图像也是用3条鱼来表示的。

表3 fish指代事物的贬义举例

关于“Eat no fish”有这样的说法: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为了促进英国渔业的发展,防止过多的耕地被用来放牧,于是规定天主教徒星期五只吃鱼不吃其他肉类,所以星期五被定为fishday(吃鱼日)。但是,信仰基督教的人却不遵守这一规定,在星期五这一天照样吃肉而不吃鱼。“eat no fish”就是赞扬信徒们对基督教忠诚的代表,具有“忠诚、可靠、值得信赖”的喻义。“Fish eater”则多被用来喻指“天主教徒”。

[1]王德春.国俗语义学和《汉语国俗词典》[J].辞书研究,1991(6).

[2]陶思炎.中国鱼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3]元和姓纂四校记(上)[M].岑仲勉,校.北京:中华书局,1991:30.

[4]殷伟,任玫.中国鱼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07.

[5]袁珂.山海经校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6]不列颠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英语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