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娟梅
词语品析法就是对那些应用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的词语通过揣摩、分析、感知、领悟等方式,理解词语本意、引申义、象征义及其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语文教学的最传统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落实《标准》“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的好方法,如何高效地应用这种方法呢?
一.用重音朗读的方法品析词语
例如,施教课文《大禹治水》时,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读标题,感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师:治水的人是谁呢?生:大禹。师:怎样读,才能把“治水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读出来? 生:读。大禹治水。(重音读“大禹”。)师:大家把“大禹”用重音读了,表明治水的人是大禹。师:怎样读就能够把“大禹干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读出来呢?生:大禹治水(重音读“治水”)师:治水。同学们读得多有气势啊。
二.用造句的方法品析词语
例如,施教《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我让学生用“晶莹”“ 星罗棋布”“难以计数”“蕴藏”“用之不竭”“翡翠水天相接蔚为壮观”“五彩缤纷”“心旷神怡”等词语造句,结果,学生造出了下面的精彩句子。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
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接,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
三.用表演的方法品析词语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赶海》一文,叙写 了“我”在暑假里的一天跟舅舅赶海时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大虾的“事趣”和“情趣”。我让学生用手势表演“捉”“捞”“捡”“抓”这几个动词,具体形象地感知“事之趣”。动词是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它呈现的是一个过程,展示的是一种动感的画面。动词的含义不能靠翻阅字典来解读,要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感知,要靠具体的动作来领悟。用手势表演等方式理解动词的准确应用,实在是纯朴而有效的方法。这种表演简洁,有艺术感染力,有韵律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美感,内心产生一种动感。
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情之趣”,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的训练题:读下面句子,注意标点符号和叹词。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什么?(3)咦,怎么我的脚痒痒的?(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课文的情趣在这几个句子中得到集中体现,理解这几个句子的特征,读懂这几个句子的意蕴是理解课文情趣的关键。我在自读感知,点拨感悟后,让学生表演,用自己的语气、神态等感性地表达出词语的意、形、情:(1)中的感叹号和“嘿”字,表达了“我”抓住小海星时的“得意与兴奋”;(2)中的问号和“哎”字,表达的是小伙伴低头寻找的“举止”给“我”的“神秘感”;(3)中的问号和“咦”字表达出“我”有脚痒感觉的“惊奇”;(4)表达出“我”对脚痒原因的“明白”。
四.用描述的方法品析词语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可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片断: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五.用仿写的方法品析词语
同样是《赶海》一文,课文后面还设计了这样一道训练题:“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读了课文,让学生仿写,这是以读促写,训练词语应用能力的妙办法。例如,有学生写得很情趣:星期六晚上,我和弟弟去捕麻雀。弟弟悄悄地爬上梯子,迅速地把手伸进麻雀窝,兴奋地喊道“呀!有两只呢!”学生用“悄悄地爬上”、“迅速地伸进”这样的词语写了捕鸟的过程,用“呀”、“呢”这样的词语写心情,表达捕鸟的事趣与情趣。把课文中的“事趣”与“情趣”理念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了,说明学生对课文真正理解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