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容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合作讨论,整堂课以合作讨论贯穿始终,结果是看似轰轰烈烈,可是学生的收获甚微。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怎样选择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呢?
一、在个人作无法完成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刨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回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教师在教《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老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时教师便提醒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其它的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的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于是老师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二、在學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此时,老师应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出示教师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堠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小霞这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他们想的有道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小金平时反应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小霞看在眼里,主动对小金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小金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老师满意地翘起大拇指。可见,教学中处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小合作学习,小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在出现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惟一,答案不惟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需群策群力才能展现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教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在小组汇报时,教师还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某某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四、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时,笔者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很快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在大家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合作时机如果把握得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