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文件
岳西高腔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这种资源不仅独具特色,还是与生俱来的。明末清初,岳西在外求学、任职、行医、经商的文士,出于家乡民俗文化之需和自身的爱好,将高腔(青阳腔)演唱艺术,经由皖河流域传入山乡,以围鼓坐唱的形式在文友中自唱自娱并应邀参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在民间灯会中演唱喜曲。这种演唱简便易行,演唱者不事妆扮,只戴礼帽(或瓜皮帽),着长衫、马褂(俨然绅士模样),各执一件打击乐器,随巡游的灯队,至接灯主家,登祖堂、坐东边(高礼遇),在鼓师引领下敲锣打鼓,一唱众和,高歌《财神进宝》、《八仙庆寿》、《报喜》等高腔喜曲。此时唱者怡然,听者欢欣,洋溢着一片田园文化的意趣。参加演唱的乡间文士和学童,其中不少是科举精英和告老归家的官员,时人称之为“文人围鼓”。高腔围鼓坐唱,不仅是灯会的必备节目,也是平时民俗文化活动的主选。大到宗族性活动,如做清明、宗祠竣工及族谱告成的庆典活动,小到平民百姓的老者做寿、子弟高中、职者升迁、婚姻嫁娶、添丁增口、新屋落成、新店开张等,喜庆类民俗活动,可在现场演唱《百忍》、《点元》、《成婚》、《贺屋》、《贺店》等高腔喜曲。
在参与民俗活动演出的形式上,除围鼓坐唱外还有多种,如走唱、彩唱、登台唱。“贺新婚”,属“走唱”,高腔班与宾客友朋结队,敲锣打鼓至新婚之家,主人鸣炮相迎,入中堂坐定,见证拜堂仪典,唱《贺新房》时新人行三拜礼;入洞房后,唱《洞房花烛》时新人喝交杯酒三盅;唱《撒帐》时,艺人要以花米撒向绣帐和洞房四方。这种演唱是艺人与新人双向互动,共同完成新婚礼仪。又如“观音送子”,属“彩唱”,艺人要着戏装,扮成观音和土地的艺术形象,在送子队伍“护送”下,观音怀抱“麟儿”(道具)至接子之家,主人备香案跪接,观音携土地入中堂,登高台(方桌)坐定,众唱《观音送子》喜曲,土地接“麟儿”交与接子主妇。这种演出具有宗教仪规伴随戏曲艺术的相互融合的神秘色彩。灯会上在舞台演出高腔戏,是在灯会演出每天灯队“靠灯”后(亦或元宵“圆灯”后),在专设戏台演高腔“正戏”,其剧目可以选择,但开头必唱喜曲《天官赐福》,结尾多唱《荣归》、《团圆》。这样的舞台,演出就成为了灯会运行中一个环节。
登台演唱高腔戏的另一场所,是在宗教习俗“庙会”上。岳西县的佛教名山,其信众香客都是结队而行,常数十乃至数百人不等,多携戏班同往(高腔班为首选)。高腔班有专为庙会备用的宗教戏,如《大佛谈经》、《观音大度》、《龙女小度》等,颂扬了佛教精神,其小尼姑《思春下山》,小和尚《思婚驮尼》等,带风情浪漫的所谓敬香戏,总是倍受欢迎,常常一日多演或通宵达旦。庙会中的演出属宗教文化习俗。还有乡村中平时四时八节登场演出的“应节戏”,更是应民俗之需。组织上,舞台演出必然要有能进行戏曲表演的艺人和班社。可是,岳西高腔的组织形式前期极不适应。早期的“文人围鼓”只会坐唱,不屑学表演去登台“当戏子”;其后各种民俗事象中出现的坐唱、走唱、彩唱班子,也是灯会小班,不具备登台唱高腔戏的条件。这种状况至光绪初期才改变。其时五河习唱围鼓的几位缙绅大佬,资聘一位石牌籍从京城搭班归乡的职业高腔艺人,办起小科班,招选当地少年十余人坐科传习,三年成班,组建了行当和设备齐全的五河高腔班,能唱300出高腔戏,这才改变了岳西高腔班社的人员结构。从此,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一概不论均可习唱高腔。一时间小型高腔班遍及各地灯会,习唱高腔,成为时尚。然而这种能登台进行艺术表演的高腔班,基本上是以宗族为核心,以灯会为平台。艺人应邀组班外出巡演,是由多个灯会班中出色艺人自愿邀集组成,巡演结束,各回原处。这种联合高腔班能演出大戏,但不讲经营,不谈戏价,不收戏金(收馈赠红包),艺人也不按“厘头”分账,更不用供奉梨园行祖师爷(老郎神)。这样的班社,只是民俗文化团体(灯会)的组成部分。
岳西高腔在组织上实际并无职业班社。在演唱内容上,岳西腔的民俗文化特质更为鲜明。岳西高腔现存剧目300出,其中明代所传250出,分为喜曲和正戏两类。喜曲50出,曲目短小,剧情简单,有人物姓名而无戏曲情节,专唱颂祝之词,其民俗仪式性强于戏曲艺术性。直接为各类民俗活动的曲目多达10余种,如赐福类、庆寿类、贺婚类、送子类、家训类、捷报类、进宝类、贺屋类,驱疫类及宴请中的酒令等等,不一而足,正戏200出是明代文人传奇剧,是高腔剧目的主体。即便如此,也有20余出戏被“借”用为“代喜曲”。如《成婚》、《许愿》、《观门楼》、《封赠》、《饮酒、四字》等分别选自《破窑记》《琵琶记》等。这样就构成一个拥有70个喜曲,可以直接为除丧、赌之外的所有严肃性、娱乐性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行现场对应演唱。这样的高腔演出活动,就不仅是台上唱,台下听,而成为群众的耳边曲,身边戏。演出现场观众与演唱者在审美互动中,共同完成民俗仪礼,达到民俗文化活动的共同期许。从上述的演唱形式,演唱内容和组织形成上看出,岳西高腔的戏曲艺术已经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形成民俗中有高腔,高腔中有民俗的共依共存的奇特文化现象,显示其“因民俗之需而传入,依民俗活动而生存”的规律。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岳西高腔的生存之本,是其数百年屡经风雨而能薪火相传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