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滨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4)
1979年原国家体委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开始并陆续建立了6所原国家体委直属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1]到现在恰逢国家改革开放40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环境之下,社会层面对金牌的理解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从以前膜拜式的敬仰到理性的看待,从个人到社会对金牌、对竞技体育的看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竞技体育层面,新型举国体制正在形成。这些方方面面的变化影响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招生、培养、管理和训练等,出现了招生难、科学训练水平低、队伍管理机制跟不上时代要求等问题,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展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从全国8所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中,选取以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见长的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以下简称沈阳体院竞体校)、以中等专业培养为主的哈尔滨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哈体院竞体校)、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的首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以下简称首体院竞体校)等3所各具特点的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为例,通过剖析各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对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改革建议,以期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国家体育事业再腾飞做出更大成绩。
1.1 文献资料法以“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和“后备人才”等为关键词,通过知网查阅期刊文献32篇、硕士论文3篇,为研究内容和框架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1.2 实地调查法2018年12月到哈体院竞体校、首体院竞体校和沈阳体院竞体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具体运作模式等方面的情况。
1.3 访谈法针对文化课、训练现状,访谈了3所体校校级管理人员5人、竞训科管理人员3人、学校办公室管理人员2人、教学科管理人员3人、学生20人。
文化课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从国家体育总局1979年设立竞技体育学校之初,竞技体育学校就承载了培养既有运动成绩又有文化知识的运动员人才的任务,直到现在,社会关注教体结合、教体融合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文化课教育是竞技体育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文化课课程设置需要调整由表1可以看出,首体院竞体校和哈体院竞体校均是语文、数学、政治、英语,沈阳体院竞体校则有7门课程,除了以上4门课程之外,另有物理、化学、计算机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原因:1)是由于教育层次的差异性导致的,首体院竞体校和哈体院竞体校是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属于中等专业学校系列,而沈阳体院竞体校则是完全中学的教育制度,初中、高中教育层次都有;2)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也是课程设置不同的原因,首体院竞体校和哈体院竞体校是以适应单招考试标准设置的课程,课程设置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单招考试要求相一致;沈阳体院竞体校是以高水平运动员为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要求进行课程设置。
表1 文化课教学相关数据调查
2所体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以国家体育总局单招考试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对文化课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1)这些学生运动员文化课基础薄弱,思想上也不把文化课学习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考其他院校无望;2)学生、家长的升学目标也聚焦在体育专业单招上,认为单招考试相对简单,以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够上一个体育单招专业就可以了;3)学校的资源投入有限,重“体”不重“文”,课程设置少了,相应的人员招聘、培养和投入、辅助设施都会减少,会节省更多资源。但从教育培养角度讲,课程单一,设置不完善,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阶段,这种简单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起不到对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促进作用。
2.2 在编文化课教师比例小从表1中可以看出,文化课教师数量都在10个左右,首体院竞体校12个,哈体院竞体校8个,沈阳体院竞体校11个。从师生比来看,哈体院竞体校5.4∶100,沈阳体院竞体校4.8∶100,首体院竞体校3.4∶100,从实地调查情况看,首体院竞体校和哈体院竞体校的文化课教师还有相当比例的非在编人员,约75%左右,在编人员比例小,约15%左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对师生比的要求一般来说,每班师生的比例最好在1∶20以上,城市小学在1∶19,县城小学在1∶21,农村小学在1∶23,否则教师难以兼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需要。[2]显然3所体校的师生比例达不到要求,文化课教学效果就会打上折扣。
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文化课教师师生比普遍较低,[1]3所学校文化课教师的师生比基本代表了我国其他竞技体育学校文化课教学中存在的情况,这说明文化课教育在竞技体育学校中的地位还是比较低,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2.3 升学受到重视由表1可知,首体院竞体校2017年升学率为68%左右,沈阳体院竞体校2017年升学率为47%,哈体院竞体校2017年100%。访谈教学部门教师了解到,3所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学生主要通过单招考试进入体育专科院校,或者少部分体育成绩特别优秀的进入综合性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
以上有关学生的数据也表明,平均50%以上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接受教育。而且通过访谈学生发现,与以往竞技体育学校学生以到高一层专业队训练为目的不同,现在有的学生不以进入专业队训练为主要目的,所以说,升学是毕业生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文化课学习存在较以往更为现实的需求。从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考虑,由于以体育技能为核心的职业前景不很明朗,学生在竞技体育学校掌握的体育技能不足以找到有竞争力的职业,因而能够进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也是学生和家长选择时的重要考虑和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择,现实中,由于学生文化课基础差的问题,更多学生和家长也只能选择有单招类的体育专业院校上学。
2.4 学训关系矛盾需进一步理顺国家体育总局在1979年开始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之初,就提出要“亦读亦训”,[1]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之前运动员文化知识薄弱的现状,提高运动员文化课知识,培养一批有文化且技能水平高的运动员。然而从实施情况来看,“读”和“训”结合的一直不是很理想。
1)在青少年阶段接受文化课学习和体育专项训练的时间比例在目前来看需要调整。根据青少年阶段需要接受教育的科学化要求,文化课应该与普通中小学课程一样。另据研究,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每周5次专项训练和每天2h时长训练较为合理,[6]而现在每天下午训练要调整。
2)要认识到文化课学习对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有正向影响的作用。文化课学习时间可以对学生运动员体能有一个休息和恢复,合理的恢复是成绩的有力保障,也是避免伤病的保障。田径运动员苏炳添和产后复出的竞走运动员刘虹频频创造个人最好成绩,恢复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学习文化课知识对运动员分析问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思考问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促进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
表2 3所学校运动项目设置及训练时间一览
竞技体育学校,是以“体”为主的学校,体育训练的特色要非常突出,体育项目的设置和训练方法直接决定了运动训练效果,也决定了办学的成功与否,所以运动技能训练要科学。
3.1 运动项目设置要突出特色首体院竞体校设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摔跤、柔道、举重、田径、武术套路、散打等10个项目;哈体院竞技体校设有冰壶、冰球、篮球、网球、足球、拳击、柔道、武术、田径、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轮滑球、花样滑冰、速滑,跆拳道等16个项目;沈阳体院竞体校设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U型场地滑雪、速度滑冰、拳击、田径、跆拳道、蹦床等7个项目(表2),以上各个学校的项目会根据项目发展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如哈体院竞体校的跆拳道项目就是2017年增加的。
首体院竞体校和哈体院竞体校设项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升学考虑,因而项目较多。沈阳体院竞体校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为主,因而他们的项目略少,集中精力抓重点出成绩项目。哈体院竞体校和沈阳体院竞体校的项目布局中有冬季项目,这和他们地方传统特色项目有关。实地调查中,哈体院竞体校和沈阳体院竞体校均表示,以后项目布局将逐渐聚焦在冬季项目上,这与我国2022年举办冬季奥运会有关。
3.2 训练时间太长由表2可知,3所学校均是将下午作为训练时间。竞技体校系统中将早上和晚上作为训练时间也是较为常见的,有些高水平的队员还会到省市高水平专业队伍中集中时间进行集训,[3]在校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了训练。
访谈了解到,竞技体校训练时间每天最少在4h以上,固定是每天下午训练,个别队伍还会通过早上和晚上加练,形成一天三练。有时候一天的训练量会超过8h,过长时间的训练让这些学生运动员出现厌倦情绪、兴趣减退。实际工作中,通过观察部分学生,很多学生运动员刚开始入学时,训练兴趣很浓厚,积极性很高,随着长时间的延续,兴趣变无,眼睛变得毫无生气。这种长时间的消耗极易对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产生消极影响,这对一些集体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是致命性的损害。美国青少年的训练对训练时间和有组织的训练次数有严格的规定,NCAA规定6天的时间不能超过20h,大学篮球非赛季的训练每周有组织的训练次数不能超过2次。[4]
3.3 过早接受专项训练在与3所学校训练部门管理人员访谈中了解到,在训练方法方面,主要是依靠教练员的经验式训练,方法还很传统,平时学生伤病较多,容易造成成材率低。
为了让学生运动员早出成绩,教练会让学生过早地接受高强度的专项训练,这种高强度的专项训练极易造成伤病,而这些伤病会形成陈旧性、习惯性的伤病,严重
的甚至会失去劳动能力。因为这些学生运动员的肌肉等还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承受能力有限,过早地接受专项训练是违反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这种过早地接受专项训练不但造成成材率低,而且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造成影响,也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负担。
3.4 仍采用经验式训练教练员通过经验来训练队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训练要求。经验式的训练会消耗大量的人才,社会成本极高。科学的训练是要依靠定量分析,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制订训练计划,从而提高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挖掘和发挥出个体最大潜能,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表3 3所学校办学模式与培养目标一览
沈阳体院竞体校始建于1980年,2006年归入地方,秉承“体教结合、亦读亦训”的办学模式。[5]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和一线竞技体育人才。在明确和清晰的办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指导下,形成了以雪上项目、拳击、跆拳道为主要运动发展项目,在校生规模中等(220人左右),培养出了较多的高水平运动员,颇具影响。该校校级管理人员表示,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是沈阳体院竞体校得以良性发展的基础。
哈体院竞体校始建于1999年,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竞技体育学校现在规模为150人,办学模式是“读训并重,科学训练”,人才培养目标是成为哈尔滨体育学院培养生源基地。[6]在该人才目标的方针指导下,目前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运动项目,是主要以培养二级运动员为主的小规模院校。
首体院竞体校成立于1986年,是一所体育中等职业学校,[7]2006年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和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在校生规模350人左右。校企合作模式使得该校规模在3所学校中的规模最大。
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是学校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是制订相应的管理模式和人员配备的依据,对学校的整体布局和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和务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更是办好学的保障。如沈阳体院竞体校依靠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在雪上项目、拳击和跆拳道项目上培养出了大量的高水平运动员,并且以此为基础与沈阳市体育局、新疆体育局、河北省体育局和内蒙古体育局等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获取发展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也得到了业内普遍赞誉。人才培养定位要务实,要具备可操作性,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学校的具体做法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模式。否则,就会出现目标定位与实际做法脱节。如首体院竞体校定位是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教练员、学生、家长等各方面达成共识下形成了以升学和向高校培养人才为主的状况。
由表4可知,沈阳体院竞体校在管理模式上以办公室、竞训科、教学科为主,辅之以辅导员,以教练员管理为主要手段,奉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三分训练、七分管理的理念。哈体院竞体校在管理模式上以竞训科和教学科为主,辅之以辅导员,以普通中学学生管理制度为基础来规范和管理学生。首体院竞体校在管理模式方面,用学生科、教学科、竞训科为机构设置,以主教练负责制来进行训练、教学和学生管理。
调查中发现,3所学校都存在共同的一个问题是,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而学生管理问题即学风是学校办学的重点工作,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管理要素。长期以来,学生运动员管理都是按照教练员负责制(近年来哈体院竞体校因培养目标的转变而转变了以教练员负责制的管理方法),通过教练员管理,教练员通过停训、停赛、加训等手段对学生约束,以前这种手段比较有效,大部分竞技体校和专业运动队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队员管理,但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社会层面对这种管理方式意见较大。随着国家法制化建设步伐加快,各所竞技体育学校开始尝试和使用普通中学中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实践中,这种管理方式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教练员还习惯于旧的管理方式,有时候还存在“护犊子”行为,客观上影响了制度管理效果,另外,现在的管理制度需要在执行层面做得更细、更全面,而且要符合程序、法律法规,致使有些管理措施会有滞后或者延期,客观上存在管理效果打折扣的现象。
运动员管理或者学生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难题。学生管理问题是牵一发动全身,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到安全问题,涉及到学生学风和训风问题。运动员管理不好,训练效率不能保证,比赛成绩也会受到影响,个人、单位甚至国家和民族的声誉都会受到影响。随着信息更为迅捷、媒体的进化和社会维权意识的提高,学生运动员更加不好管理。通过以往教练员的体罚等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管理好运动员了,只有将以往主教练管理和制度化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才能更加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
表4 3所学校管理机构一览
6.1 结论1)文化课教育薄弱、文化课课程设置不足、教师数量达不到国家对中小学教职工配比要求是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的短板。
2)训练手段不够科学,青少年训练时间过长,训练方法不能够因材施教,训练质量效率低,成材率低。
3)教体融合不理想,文化课教育的比重仍然偏低,不能够满足附属竞体校青少年对文化课教育的需求,需进一步改善。
4)附属竞技体校需要根据地域、所属高校特点,定位于体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和符合社会要求的具备文化素养和体育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5)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跟不上时代要求,粗放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不符合依法治国的精神要求,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要求有距离。
6.2 建议1)加强文化课建设,文化课的科目要和普通中(小)学的科目一样,文化课师资力量要配齐。
2)改进教练员粗放式管理方法,在国家中小学学生相关管理制度框架下,结合训练队的特点,采用主教练管理。
3)转变观念,重回总局建设体校的初衷“亦读亦训”,真正做到教体融合,改善学训关系,重视体教融合发展。
4)要结合每个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
5)应调整学习和训练的时间比例,不同的年龄和训练水平以及不同的运动项目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该有不同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