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轶 罗燕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遵循优秀的教学思想会促使教学更加顺利地完成,同时帮助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了解吴正宪的基本教学思想,透过她的六个成长故事,分析吴正宪的专业成长历史。基于此,本文得出吴正宪老师专业成长给其他教师开展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以期教师能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构建生成性的课程,从而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学生取得学习的进步。
【关键词】数学名师;专业成长;吴正宪
一、吴老师的专业成长故事
作为小学数学界的“明星”教师,吴正宪虽拥有众多耀眼的头衔,但她同样经历了多少艰难的探索,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专业成长故事上:
1.吴老师确立教育理想,引发课堂教学反思的成长
上世纪70年代初,“读书无用论”盛行,学校几乎丧失了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年仅16岁的吴老师在此背景下开始了一线教师生活。随着1978年的到来,中国进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崭新发展阶段,吴正宪老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不惧教学困难与挫折,正因如此,吴老师所教的毕业班统考成绩连年优秀,辅导的学生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总分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而且学生们纷纷步入市区重点中学。
吴老师虽在教学中也曾照本宣科,但她为了解学生情况,勇于承认错误、敢于反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尝试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教学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材重新组合成六个知识体系。首先,吴老师改变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学”“讨论”等10种学习方式,总结了“对应”“假设”等十余种思维训练方法,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其次,在考试方法上,将笔试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考试与平时、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考试模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2.吴老师关注学生心理,构建新型课堂模式的成长
吴正宪老师1985年聆听了张梅玲教授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报告,了解到“心理健康”“新型师生关系”等这些新名词。张梅玲教授列举了众多的课堂教学实例,并将学生们的喜怒哀乐与学习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引发了吴老师自我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为什么要读懂青少年心理这本书?青少年心理状态对其在一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疑问,吴老师参加了一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并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认知、体验、实践”相互渗透,整合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验与伙伴们合作、亲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
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深刻地触及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触及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革新。吴老师通过不断学习,深切认识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人物,即教师培养学生必须从课堂做起。吴老师以“儿童学习理论”“儿童学习数学理论”“儿童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数学教育,确立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新理念,从而构建新型的特色的课堂模式。因此,数学课堂成长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吴老师认识教学研修,思考教研工作的成长
吴老师于1994年初告别了25年的小学教师生活,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中“教研员”的新尝试,被张铁道博士“如何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可供其他一线教师借鉴的教学策略?怎样才能将优秀教师的经验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帮助基层教师有效地解决他们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呢?怎样的教研活动才能促进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问住了,不禁引起了吴老师对教研工作的新思考,能更好地从事教研活动,并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用一场场讲座将课堂教学的感悟传授给一线教师。
吴老师于2003年在崇文区培新小学完成了以“平均数”为主题的教学研修活动。随后的专家点评中,张铁道博士“吴老师的教学带给他们的为什么却是孩子们需要的情感体验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在座教师的积极思考,踊跃探讨“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如何能发挥团队研修的作用”。一是教师用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着课堂的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切身感受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促使教师客观评价自己的课堂实践。二是注重把一个人的力量转化为一个团队的力量,从课堂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持续的反馈矫正、反思跟进,尤其是通过同伴研修、互动交流,能够让一线老师体会到自己的经验得到尊重与认可。
二、吴老师专业成长的分析
“教育的独特属性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目的、教育评价等的设定全部都以人为中心点而定义。”[1]吴正宪的教育一直在贯彻着以生为本、崇尚创新、高尚师德思想,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且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
1.专注儿童视角,体现人文情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吴正宪把学生所想、学生所感、学生所悟放在首位,善于从儿童的视角来进行教学,在她的数学思想中尽显人文情怀。一方面,说儿童听得懂的话,即使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语和孩子的简单语言。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熟悉的生活用语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力争让所有的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是关注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另一方面,做儿童愿意做的事,即做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和喜欢的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凡事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每一节数学课都尽善尽美;做与学习相关且喜欢的事,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行动中思考。
2.敢于逆流而上,崇尚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吴正宪所提倡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2]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为指导思想,对教材、教法、学法、考法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在教材上,凭借自己的授课经验和心理学基础,将教材重新编排,合并为“六条龙”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在教法上,注意克服“重算法,輕算理”“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在教学中始终把思维训练作为主线,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法上,积极倡导“主导主体”教学原则,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考法上,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首要目的,考法与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息息相关,多元评价为主体将考法灵动起来。
3.确立师德标准,以“质”育爱
通过以“质”育爱,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确立师德标准要从高尚的品格、情感魅力、学识魅力三方面着手进行,即具有高尚的师德,从生活中的小事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具有情感魅力——爱和尊重,驱动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学识魅力是指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不仅要不断的充实、超越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以“质”育爱,把自身的品质变成爱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出优质的学生,还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言论,生活中平等地对待学生。
三、吴老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通过对吴正宪的专业成长故事、专业成长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身特性行走在教学路上,对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以生为本,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坚持爱是教育的根本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爱都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也”,陶行知实行“爱满天下”以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思想。如此看来,爱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是履行一切教育行动的基础。师生之间应该充满爱,既像是长辈对后辈的疼爱,又像是朋友间的喜爱;同样,教育教学就要从爱开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关心,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这说明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以爱作为开始,在爱中进行,再以一种被升华了的爱作为结束。
2.积极尊重学生的起点
吴正宪以生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说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把尊重学生作为一切教学的起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代,课堂應倡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教好一节课,不仅要研读课标、教材,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起点,即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从学生的起点出发,在循序渐进中而产生。而每一个学生的起点又是不同的,教师要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在课堂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己的起点有所进步,尊重学生的起点,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收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起点,是课程生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崇尚创新,指导生成的教育实践
1.创设动态生成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师生互动而产生的一种有意义的场域。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课程也独具魅力,深深吸引学生,使得课堂教学与学生互动的情景更像是在与学生进行对话。其次,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创设情境的策略、课堂机敏应变的策略,使课堂随着学生的反应、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动态生成。比如根据课堂中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反应,做出下一步教学的步骤,甚至应对学生相应的表现,来改变课前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内容,完全遵循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偏离或对新知识不能接受时,吴正宪更是在课堂的动态中找到方向,善于“顺水推舟”,不会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论,让学生不仅对老师的理论心服口服,也透彻地理解了课堂新知识。
2.应用多元化评价
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推动力,因此,多元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一般具有导向性作用、鉴定作用和鼓励作用。首先,教师在多元化评价时应注重能力的考察,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是否将所学理解透彻,是否能根据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在考试形式上摒弃一次定成绩的考试方式,从口答、实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考察评价,并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习惯,能通过查漏补缺来提高自己,达到多元化评价的真正目的。
3.积累灵动的教育机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机智的积累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石。教育机智的表现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力与洞察力叫做教育机智,三是教师的组织能力称为教育机智。教育机智不仅存在于突发状况中,还存在于课堂常态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将教育机智运用在课堂中及课后,将一种浓浓的爱和宽容之心包含在教育机智中,才使得学生健康成长,教学工作更好地进行。其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教育机智放在重要地位,提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魅力,教师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温暖的语言魅力。最后,将教育机智发挥在突发情形中,也运用在与学生沟通的教学常态中。
参考文献:
[1]方健华.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基于名师成功人生的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1,(2):70-78.
[2]吴正宪.改革开放30年让我事业之树常青[J].中国教育学刊,2008:8-12.
[3]李方.“吴正宪现象”与“教育学办学”[J].人民教育,2010:75-76.
[4]魏宏聚,林歌.“读书”在名师成长中的力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1):80-82.
[5]王铁军,方健华.名师成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2):70-78.
[6]张瑜.孙双金小学语文教学观及其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7]宋海桐.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模式探析——以吴正宪名师工作站为个案[D].锦州:渤海大学,2016.
[8]曹云霞.学前名师成长记——以特级教师张群老师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9]余小刚.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J].四川教育,2009,(2).
[10]魏晨明.名师成长论——名师成长的模式、机制和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方健华.中小学名师成长过程的特征分析——基于江苏名师成长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4):55-59.
[12]庄赛文.吴正宪与黄爱华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及策略比较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