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豪
【摘 要】对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的学生进行评价,需要涉及学业评价、发展性综合指标评价等多项内容,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和进一步发展,重视评价的客观与相对公正,强调评价的多维体系建立。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评价策略
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教学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方面,且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细则需要结合学校“分层走班”的组班方式、教师配备、学生流动制度等因素去规划和设计。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简要分析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模式下具有共性特征的评价策略。
一、关注成长,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重视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结果,采取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测试卷形式的书面测试评价、问题研讨等多种学习活动的实践活动评价、日常观察与谈话记录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设计与落实。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尤其注重过程,涵盖学习内容、日常表现、实践体会、活动成果、测试成绩等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书面测试评价一般采取测试成绩登记、正误分析、个体纵向比较、集体横向比较等多种方式;实践活动评价主要为对学生参与调查、实验、研讨、演讲、汇报等实践活动的客观记录与评价;日常观察与谈话记录需要教师随时随地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行为特征、等。
为了对学生形成激励效应,也可以采取“双重评价”和“二次评价”的评价方式。“双重评价”的内涵,首先是对同一学习内容、针对不同层级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分层学科班的专项评价与行政班的综合评价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对于本学期初中数学期末卷面考试的评价,除了学生本次考试的得分之外,还需要与数学分层班级的几个总分和平均分进行对比,也需对试卷难度系数、与上次期中测试成绩的纵向对比、与全年级学生的成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期末试卷中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正误与比例、梳理在期中考试中已考过期末再考的知识点,并结合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评价和成長档案袋评价记录,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个人的知识盲点与学习弱项等。
二、强调多维,以综合性评价为主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以多项内容的综合性评价为主,尽可能去完整记录和跟踪式评价,并建立粗细结合、纵横交错、多个维度与能力层级的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需要分层、分类、分级,由点到面,或者由面到点,科学设置。对于学科内容学习和掌握水平的评价,首先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分类,再基于每一分类中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培养目标,确定考核评价的维度指标和分层水平指标。分层水平指标需要基于每个维度的内容和分层教学目标进行划分,常见的有三级水平和五级水平的设计。对于课前预习,具体从预习任务完成度、预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预习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及有效性、预习效果、预习态度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对于课中学习,又涉及到对课堂讨论、问题思考、实验探索、课堂学习笔记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可以分为A、B、C三个等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如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包括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各级具体评价指标基础上的综合评分,可以将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成绩设置为60%的比例,过程性综合评价得分占40%的比例,二者结合得出学生的最终成长值,作为对学生整体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内容,可以首先划分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多个知识类别,并以“理解、掌握、应用、分析综合、知识迁移”为评价维度,并且,对每个知识点的相应维度,又可以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不同水平的学习指标设计,如对“应用”维度,可以设计为“基本应用”、“拓展应用”、“综合应用”等具体的分层评价指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依据每个知识点的每个维度和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掌握学生个人及学生群体的的纵向发展进度以及横向比较变化,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教学。
三、重视客观,以多方位评价为主
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一般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三种评级主体。教师评价主体除了分层教学班的学科教师,还包括行政班的班主任和学生成长导师,从而构建“三师一体”的教师评价模式,学科教师重在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评价,行政班的班主任重在对学生个人素养与学习水平的整体评价,学生成长导师则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评价。家长评价主体聚焦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作业质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学生评价主体包括“一对一结对子”的结对同伴、学科分层班和行政班的学习小组组长和同伴、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同伴等。
例如,为学生设计“初中数学成长档案”,此档案中包含数学学科的的教师评价方案、家校结合的家长评价方案,以及同伴评价方案,每个方案都依据评价主体的可评价范围和内容,进行多项目的具体评价指标制定,包括客观评测与主观评价的内容和分层评价指标。如学科教师评价主体对学生“一元二次函数配方法的解题能力”评价,可以依据分层A班相应的评价标准“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无误”、“已经掌握,解题偶尔会出现障碍”、“基本理解,经过努力可以解题”、“没有理解,不会解题”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小组的反馈、学生个人评价、家庭作业的家长反馈评价等,形成对学生个体的针对性评价,并基于此评价和进一步的发展性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发展性学习建议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的评价,需要方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主体多元化,并在这“三化”的综合作用中,从学生的点滴成长出发,逐层、逐级、逐类,不断落实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形成各类评价的金字塔式积累,逐渐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博威,吴磊.我们的教改试验——“7选3”走班教学的实践与总结[J].浙江教育科学,2016(02).
[2]冯文全,吕瑞香.论分层走班制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