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亚
摘要:距离国企改革文件落地已有二年有余,各地执行情况也不尽相同,传统习惯和既得利益仍是改革的最大屏障。意见中提出我们国企改革需在2020年实现的目标,已进入倒计时。未来几年,我国的国企改革任务还是比较艰巨。虽前方道路布满荆棘,但不管如何艰巨,有了改革明确的指引方向,有了规划发展的路径,相信必将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瞄准一个目标,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企业属于国家、属于人民,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基于国企的特殊性,更应坚决贯彻国家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为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此改革当中有些亮点,值得细嚼慢咽。再结合实际操作,粗谈本人一些看法。
一、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一)划分国企类别
根据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再结合不同国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处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其商业性主要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公益性通常以保障民生服务为主,是为实现国家调节经济为目的。通过上述功能界定类别,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是具有可行性的,前提是要做到准确分类,但分类后的国企并不是实行静态管理,而是要做到动态化管理,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推进商业类国企改革
商业类国企必须融入到市场化经济大潮中,依托自身的优势,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占有市场,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大型国企可跨国吸引境外资本,实现境外并购,战略重组等模式,优化自身结构,促进自身的发展。一些垄断行业的国企,需打破垄断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对产能落后,行业竞争力不强的国企,实现优胜劣汰,有序退出或资产整合。
(三)推进公益类国企改革
公益类国企以保障民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高度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政府职能的一种延伸。这类企业具有投入资金大,回报收益小或无,而且还要承受政策性亏损等因素。我们不能因为其发挥着社会效益而影响企业自身的活力,如何让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前提必须要有盈利。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大胆技术创新,合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实现适度盈利。还可以通过PPP、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门槛,形成国企、民企相互竞争、互相监督的良性局势。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资委)要准确定位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科学的界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的边界。需减少用行政化手段来行使出资人权益的现象,不能干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反之被监管对象也必须自觉接受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得损害所有者的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企的组织形式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也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职能转变。唯有国企组织形式发生改变,从而实现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
(二)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以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有效探索模式,来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该授权经营模式已在部分城市中试点推行,将有效国有资产集中整合起来,按不同产业注入优良资产,再由政府直接授权其履行出资人职责,赋予其更大范围的权利,激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使之更好的发挥和促进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和运行效率提升的作用,从而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一)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要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核心是“市场化”,是引入其他所有制资本参与其中,促进国企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合理机制的完善。从产业开放程度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点是推进部分垄断行业的改革。为保障合作双方或多方利益的前提下,需完善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及配套机制的健全做为保证,才能使双方权益实现公平。真正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PPP、BOT、股权夹层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当中来。目前实际在操作的,对公益类国企开放程度比较高,一些急需升级转型项目的国企,像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只要适合产业导向,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国有企业顺利改革和发展的,都应该大利提倡。建议商业类国企也逐步对外开放,增强民营企业参与的热情,可以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三)鼓勵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该模式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佳方式,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自主选择合作战略伙伴,自主决定合作模式,选择产业优良等项目,对具有发展空间大、成长性强的潜力民营企业进行入股或收购等方式进行投资,托依民营企业机制比较灵活等特点,实现优势互补,更好的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国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四)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这种激励方式在国外比较普通,在美国被称之为“员工持股计划”,它既被视为是一种激励手段,也被看作是一种退税策略,还被当作是一种退休的福利。在我们国内只有在少数行业,如互联网、高新技术行业,也会采用这种激励方式。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上看,让员工持股还是有必要的。可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进行民主管理,提供股权基础。建议优先在人才资本和技术贡献大的行业进行试点,对公司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人员给予持股,鉴借别人已正运作的相关政策、制度等,通过实际操作当中,不断地去修正、完善,确保持股的公平、公正,严禁暗箱操作。
四、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强化企业内部监督
是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措施。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纪察以及财务等部门的监督职责,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制度执行力。在实际操作当中,内部监督体系设置还是比较建全的,但执行起来却出现“心有余而力不从心”的局面,可能存在监督制度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交集不够,导致体制运行不畅,难以实现有效监督。除了在制度上去不断完善,还得从源头入手,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党风廉纪建设和典型案例相结合教育,加大违法成本,时常敲响警钟,防止误入歧途。还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体制,畅通举报渠道,让各种监督形成合力之势,让腐败无处盾形,为国企有序持久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外部监督机制
为保障出资人的权益,对国有资本的运营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控,规范其操作流程。我们不仅要在内部进行监督,外部监督机制也必不可缺,应加强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各部门要利用好大平台数据,加强信息交流,对存在的问题要加大查处力度,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制约与威慑力。
参考文献:
[1]路璐,盛宇华,董洪超.供给侧改革下国企改革与创新效率的制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01):32-40.
[2]冯贺.政府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新角色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公共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