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方志档案医药文献探析举隅

2018-07-07 09:22王明
档案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志书方志医家

王明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档案和图书是其重要的成员。图书最为本质的社会功能是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档案最为本质的社会功能是记录历史和再现历史。方志文献分区域逐代记载,内容涉及历史、文学、民族、社会、经济、物产、自然科学等,资料都取于当地的档案、访册、谱牒、传志、碑金碣石、测绘、笔记、信札、诗文集等方面;一言以蔽之,方志既是图书,也是档案。它承担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使命;它承担着记录历史、发掘历史的重要载体。

1 方志医药文献的文化性

1.1 少叙医技,重记医德。志书对医药人物的记载虽然着墨最多,但是重记医德,少叙医技。不单单是“数剂而差”的医疗技艺,着墨更多的是医家的人格光辉。是医家们对大到国家、小至乡里的“忠”,对生身父母、义父庶母的“孝”,对兄弟姐妹的“悌”,对乡里亲朋的“义”,是其一生践行的“信”。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小至个人、一个行业,大至一方乡里、一个国家,“信”不单单是诚信,更是对忠、孝、悌、义的信仰。而志书中的寥寥数语,就包含了对忠、孝、悌、义的宣扬及背后深深的众望,这就是志书能育人的道理所在。

1.2 扬善掩恶,启发后人。志书在记人记事方面记好、记善而不述过。不像史书有褒有贬,褒贬互用,而志书则是有褒无贬,做善必录。在中医人物和医事的记载上,同样是只记述医德高尚的事迹,无论病人贫贱富贵,无论天气恶劣、路途遥远,都一视同仁,一心一意服务病人,甚至是穷人不但能看病而且还能得到医生的资助。反之,那些纵使技艺高超,但为人不正的医家,是不会出现在志书上的。

1.3 有实有略,重在教化。志书在记载一些重复出现的类别时,并非全部赘述,而是有实有略。如灾害、疫病的记载多是有数无量或有量无数,只记述有此事,无具体是多少,多用“方圆百里”“伤人无数”,“十里之内”“村无遗户”来描述。因为灾难来临,当政者需理性面对,重要的救人善后,积极从事生产劳动,教化民众,因此从略。但在施药救济、购置义冢、善捐的记述上却是清清楚楚,不论官民,都在志书上予以记载,甚者还碑刻铭记,立于路旁、楼前、庙门,永示后人。

2 方志医药文献分布概述

古代方志中虽然没有单列医药专篇记载,但是通览全书章节,中医药文献可谓是辑录之详,范围之广,内容之丰,精华颇多。涉医内容主要有医疗机构、医事、道地药材、医家、著作、疫病、名胜古迹等方面。

2.1 医事机构。就“医事机构”而言,包括了医疗机构(医院、药店)以及涉及医疗卫生方面的慈善救济场所。主要在建置、公署、职官章节中。所辑有历代医药机构的设置、处所,医官的设置,人数,医事制度,医学分科,慈善恤抚,政令家训,诏封赏赐,等等。

医院。现存的明清方志中各府、州、县治所区域内均设置有“医学”这一官办机构,其中设“医学正(训)科”职位,编制一人。多兴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朝也有延续。如安阳,明嘉靖元年(1522年)《彰德府志·卷三·建置志》:“大明洪武三年,阴阳学、医学,俱在府治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医学,在县治西,雍正十年增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医学,正科一员。”但是很多州县到清朝时已经废弃。如,清乾隆九年(1744年)《汜水县志·卷四·建置》:“阴阳学,在邑治东,训术一人;医学,在邑治西,训科一人。二学俱明初置,各厅三间,厢房六间。正德十四年湮没,至今未及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巩县志·卷六·民政·建置》:“医学、阴阳学,俱明洪武年建,久废。”

药店。各府、州、县治所区域内还设置有“惠民药局”这一官办机构。如,涉县的“惠民药局”从明到清一直维持,明嘉靖元年(1522年)《彰德府志·卷三·建置志》“惠民药局,在县东。”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彰德府续志·卷三·建置志》:“惠民药局,俱在县东。正德十一年,知县刘抟建。” [8]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彰德府·卷三·建置志》:“惠民药局,在大街西北,顺治五年,知县任佐修。”不过大部分地区的惠民药局在清代都已经倾圮。如汜水县,清乾隆九年(1744年)《汜水县志·卷四·建置》:“惠民药局,在邑西,明初奉旨建大门一座,正厅三间,药厨、药材,岁久圮废,今寓城隍庙,每年公备药饵,选医士数人,以活穷民,旧志。”民国十七年《汜水县志·卷二·建置》:“惠民药局,在城隍庙。今废。”永城县,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永城县志·卷五·建置公署》“惠民药局,在县东南。洪武初年,知县陈光道建,今废。”

民政机构。明清時期设置了“育婴、养老、丧葬”等机构,如“育婴堂”“养济院”“养老院”“恤茕所”“普济堂”“资生堂”“漏泽园”,均为官方设置,配备有房屋、人员及经费,这些机构事务中均有医疗行为的介入,是我国古代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医学人物。医学人物多在志书的方技、人物、传记、艺文、金石篇中。这些医家有的在朝中做官,为正史记载,并留下传世经典,如汉代张仲景(长沙太守)《伤寒论》、唐代孟诜(同州刺史)《食疗本草》、清代吴其浚(官至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总督或巡抚)《植物名实图考》等;但是还有绝大部分人物医史上没有记载,方志中记载的医学人物是现有医学典籍中记录最多的,它辑录更多的是真正活动在民间直接为人民解除病痛的医家。特别是对其医人德行、行医品风的记述尤多,这对行善济世、医乃仁术的诠释及医德医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例。

以固始县为例,如现存元、明、清方志中记载医药人物共38人。元代医家(医学教谕)田国瑞、刘渊2人,明代医家(医学训科)徐仁富、王瓘、吴琰、吴宇、汪玄、李映、刘元科、高选、薛继文9人,清代医家(医学训科)洪宣彛、王召选、刘良久、祁玉衡、汪君章、刘孔章、沈毓灵、任修德8人,以上均为官方医家(19人),其中徐仁富、王瓘在“仙技”章节中有个人传记。明代民间医家有张珍、高选、汪简3人,清代民间医家有徐泮、万青选、王云锦、王文孝、王应乾、王应恒、王燕昌、穆元济、穆望、穆秉恒、张有临、林继宗、林永泰、梅云、黄恂15人。这些医家技艺高明,“识人不能识之证,能起人危疾”,并且“尤好积善”“绝口不言利,一方赖以拯求者众” 他们以医技造福乡里,以医德修身立命,内外兼修,惠及生民健康。

2.3 道地药材。古代地方志文献中关于中药资源的记载,主要分布在土产志、物产志、户口志等卷,水志、赋役志、货殖传等卷也有少量记载。

以“四大怀药”著称的河南古怀庆府(据清代行政区域)为例,据当地清代方志文献记载“药属”药材有123种。以地黄、车前子记载频次最高,达7次,其次为山药,达6次,记载5次的有牛膝、桑白皮、香附、远志。文献中对道地药材的别名、种类、鉴定等内容介绍非常详细。如《怀庆府志》有关山药记载“薯蓣,一名薯蓣人呼为山药,以避代宗讳故也。各府州虽皆有之,入药者河内为良”。此外,武陟区域还有关于牛膝、地黄、菊花的性状、产地记载。《武陟县志》“牛膝(一名百倍,一名山,江淮闽浙皆有,以怀庆为佳。有两种,茎节紫而大者为雄,青而小者为雌”“地黄,本草曰一名地髓,河南怀庆者佳,以水浸之,沉者为地黄,半沉者为人黄,浮者为天黄,药以沉者为佳。县之西南乡多种植之”。菊花“本草引注苏颂曰:白菊河内名地薇蒿,其性入金水阳分,黄者入金水阴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今县西间有种此者”。到清末民初时,四大怀药的名号已经享誉全国,“行销汉口每年不下数万元,曰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山药惟怀庆为最良,菊花尤武陟所独优,傥能由怀商组一极大之怀货公司,货力雄厚,事权专一,自能流转五洲而操纵如意”。

2.4 医药祭祀。在艺文志、金石志等篇中收录了大量的诗、赋、碑记,文中记有庙宇碑记等内容。庙宇碑记则同样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当今,由于历史因素,很多庙宇都已经荡然无存,与医相关的庙宇甚为寥寥,更多的只作为地名彰显着昔日的辉煌。

如郑州的“裴昌庙”及“裴昌宫庙会”。庙中供奉着“裴昌公”,他“佐黄帝采药,术同岐伯,善治疮癞”,曾给汉武帝梦中疗腿疮,汉武帝愈后昭告天下,立庙祭祀。后人称裴昌为“疙瘩爷”。现郑州管城区有裴昌庙街和裴昌庙社区。有关的医药祭祀还有神应王扁鹊庙(卢医神应王庙)、圣母痘疹神庙(痘神娘娘庙)、伊尹庙、药师寺、葛仙观、三皇圣祖拜殿暨历代仙医祠、二圣庙、黄帝庙、药王庙、药王洞(孙思邈)、张仲景祠(医圣祠)、医祖华公庙、瘟神庙;有些地方还有给古树拜祀问疾的记载。

此外,在艺文志所辑有大量的医籍书目,有很多是历来刊行书目中未曾收录,极大地丰富了医学目录。在风俗志中还有一些与健康相关的谚语、俗语、方言,内容丰富多彩。

现存的古代方志档案多成书于明清时期,其中以清朝最多。志书作为历史活动的记录,能较直接地反映历史活动过程。志书的完成离不开档案资料的收集,会融入档案形成者或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并受其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事实所持态度的影响,志书本身反映了档案形成者的思想活动的真迹。从官办尚药局到民间老字号;从邻里间医技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家省疾问病,到庙堂里救苦救难、拯救苍生的神灵庇佑;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古代人民追求健康的历史活动。可以说,方志档案中的医药资料是人类医学活动的结果,它的产生虽然客观上具有历史必然性,但是也有着深刻的时代性,是我们探讨医学历史活动的第一手最可靠资料;是当今研究中医药文化和社会医学取向与社会人文精神的基础,对地方中医药史研究、中医药文化研究都具有实用价值。

*本文系基金項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项目编号:2009FY12030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来稿日期:2018-01-19)

猜你喜欢
志书方志医家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