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助力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实现路径探索

2018-07-07 09:01刘杨
出版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

刘杨

[摘 要] 在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科技新闻的发展远滞后于西方同行这一现实背景下,本文阐述科技新闻对于科技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总结国内外著名科技学术期刊的科技新闻报道与传播经验,基于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科技新闻发展现状,指出其科技新闻报道存在的意识淡薄、人才短缺、自主发布平台缺失等问题,并从意识提升、内容优化、平台构建、方式创新、人才培育等多角度全面探索科技新闻助力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中国科技学术期刊 科技新闻 影响力提升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3-0086-05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to Promot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STM Journals by STM News

Liu Yang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Abstract] The STM news of Chinese STM journal lags far behind that of western counterpart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STM news to STM journals,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STM news reporting and dissemination in famous STM journals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M news of Chinese STM journals, the shortcomings of STM news are analyzed and methods are explored to promote the influence of STM news of Chinese STM journal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promotion, content optimiz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reporting mode innov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Chinese STM journal STM news Influence promoting Methods

學术期刊是以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科技事实、科技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性、知识性的报道[1] 。我国综合类、科普类、技术类科技期刊中新闻报道内容比较丰富, 但学术类期刊中很少见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信息[2]。尽管我国科技出版学界和业界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科技学术期刊增加科技新闻的相关讨论,但在出版实践层面依然进展缓慢。放眼国际,西方科技期刊界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科技新闻写作、编辑、发稿体系与制度,科技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论文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是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与美誉度的保证。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文阐述科技新闻对于科技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总结国内外著名科技学术期刊的相关经验,在客观分析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科技新闻报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科技新闻助力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1 科技新闻对提升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学术期刊极强的专业性决定其小众传播的特点,其交流范围只能局限在本学科的专业人员中,这种过窄的受众定位忽略非专业人士的相关信息需求,限制期刊的传播效果,也制约其发展。事实上,学术期刊也是一种信息载体,本质也是一种信息传播[3],如何使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受众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科技新闻可以说是最便捷有效的选择之一。

一方面,科技新闻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科技学术期刊论文是科技新闻的重要来源,由于科技期刊对待科学意义与不确定性的评价标准与大众媒体不同,在报道方式和尺度方面也更为严谨,因此以论文为来源的科技新闻无疑可以减少新闻报道浮夸的风险,增加科技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4]。当今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伪科学新闻传播现象时有发生,科技新闻无疑是破除伪科学的一把利器。另一方面,科技新闻较为简明通俗,可读性及亲和力较强。典型的学术论文一般采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和专业术语来呈现科学成果,但仅能在有限范围内传播,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科技新闻就力求通俗并具有生活气息,以此增加读者的兴趣,使读者在解构和分析科学知识时,不是仅仅搞清楚科学知识是什么,而是更多地从价值等多维角度理解科学为什么会是这样。兼顾学术公信力与阅读亲和力的科技新闻能充分扩大受众范围,加快科学内容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进而提升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国内外相关新闻报道与研究均证实科技学术期刊进行科技新闻报道不但没有妨碍学术质量的提升,而且在读者和作者中均赢得良好的口碑,发行量也不断增长[5]。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及新老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使尽可能多的资源成为一个公共的多媒体平台,这让多数人成为期刊的潜在读者变为可能。借助数字技术,依靠内容优势,加强面向广大从业者和社会公众的科技新闻报道,是学术期刊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新途径。

2 国内外相关经验与启示

2.1 设置专门部门及专业人员进行科技新闻发布

一些大型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会设置专门的部门及专业团队发布科技新闻。如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爱思唯尔(Elsevier)、美国物理联合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AIP)、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等都有自己的媒体服务部门和全职新闻官员,定期向外界推送新闻报道稿件,向注册记者提供禁止公布日期之前的科学新闻素材,积极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与互动,重视发挥学术期刊本身的新闻功能。

2.2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科技新闻传播

2.2.1 立足纸质期刊,凸显新闻特色

一些科技学术期刊较重视自身的新闻功能,通过设立大众通俗易懂的新闻栏目或刊发当期重要论文的简明摘要等方式进行科技新闻传播。如《自然》(Nature)的《研究集萃》(Research Highlights)、《新闻》(News)、《新闻特写》(News Features)等栏目;《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的《医学新闻与观点》(Medical News & Perspectives)、《观点》(Viewpoint)等栏目。相关研究显示,《科学》(Science)每期均有半数以上的论文被制作成新闻稿[6]。我国少数学术期刊也设置了科技新闻栏目,如《生理科學进展》的《科研新闻》栏目和《生命的化学》的《科研新发现》栏目。

2.2.2 加强媒体合作,发布科学新闻

科技学术期刊论文是科技新闻的重要来源,其权威性高、可信度强的特点使得“无论文,不报道”(No paper, no news)的科技新闻传播理念为学界和业界广为认同。一些学术期刊与各种大众媒体合作,将刊发的论文以文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科学新闻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如《柳叶刀》(The Lancet)通过会议、新闻发布等活动与许多媒体记者保持积极的联系;《细胞》(Cell)、《科学》、《中国科学》、《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中外知名期刊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科学通报(英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的全球互联网科学新闻服务平台优睿科(EurekAlert!)合作,在其平台发布科学新闻稿件。中国科协旗下期刊借助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开展科学新闻发布工作[7]。多项研究及报道显示,经过科学新闻报道的论文的影响力比未发布的论文明显提高,被引次数也大幅增加,这不仅能扩大期刊的读者群,还能吸引更多的作者和稿源,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2.2.3 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多途径传播科技新闻

近年来,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及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科技学术期刊能借助不同媒体的形式与特点,进行多样化、多形式、多途径的科技新闻报道与传播。许多期刊通过建设网站,扩展了期刊的信息容量,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形式,为科技新闻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如《科学》的网站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科学研究成果,并对最新成果进行及时报道和更新,弥补期刊时效性不强的短板;《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提供可免费下载的观点荟萃、编辑总结、作者访谈等音频资料。一些期刊针对读者移动阅读碎片化的特点,推出手机App,如《科学》的App Science Mobile,集合了《杂志》《新闻》《职场》等栏目,用户可以查阅杂志内容、看科学新闻及寻找职位。与此同时,许多学术期刊也积极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科技新闻传播,如爱思唯尔为所出版的期刊、图书及出版物主要研究领域在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领英(Linkedin)、谷歌+(Google+)等社交媒体上设立账号,及时发布科学新闻,鼓励读者讨论及反馈。

2.2.4 创新表现手法,助力科技新闻传播

科技学术期刊运用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进行科技新闻报道及传播,能使公众更快捷、更深刻地理解权威、专业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唤醒民众的科学意识,提高其科学素养。一些科技学术期刊在科技新闻标题设计、新闻撰写技巧、新闻配图等方面融入创意元素,增强期刊对潜在读者的吸引力,引导其阅读并思考。如《科学》2018年第5期《深度报道》(In-depth)栏目的《想永远年轻?裸鼹鼠可能知道其中的秘密》(Forever young? Naked mole rats may know the secret)一文标题趣味十足;2018年第2期《自然》的《新闻特写》(News Feature)栏目刊登的标题为《如何看见记忆》(How to see a memory)的新闻报道配图融入了影视、科技等创意元素:一张连接着不同事物的立体大网代表人大脑中储存的互相联系的记忆,位于这张网醒目位置的是风靡世界的BBC热播剧《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他记忆中的不同事物与其相连,图片背景是一台脑波扫描仪。这张新闻配图形象地展示了新闻的内容——科学家们正在利用脑显像技术来确定人脑制造及回想某段记忆的活动模式。文章开头也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认知神经学家珍妮丝·陈(Janice Chen)不是夏洛克的铁粉,但她却比大多数人更加熟悉这部BBC热播侦探剧……”

图1 科技新闻《如何看见记忆》配图

3 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科技新闻报道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科技学术期刊高度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小众性,其发展轨迹多年来一直呈现出“曲高和寡”的状态,科技新闻实践非常匮乏,只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一些拓展和尝试,例如《生理科学进展》《生命的化学》等少数期刊设置新闻报道栏目;《中国科学》杂志社专门设立新闻采访编辑岗位[7];《中国科学》、《世界胃肠病杂志(英文版)》(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科学通报(英文版)》等期刊与优睿科合作,在其平台发布科学新闻稿件;一些科技学术期刊开始同《科学时报》和科学网等科学传播媒体签署新闻报道合作协议[8];中国科协旗下期刊借助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开展科学新闻发布工作。总体来说,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科技新闻报道还处于雏形和探索阶段,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

3.1 科学新闻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科技学术期刊忽视科学新闻报道主要缘于其对自身传媒属性和传播效果理解不够,认为“阳春白雪”的学术研究与关注时事热点的新闻报道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事实上,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是把作者最新的科技成果尽快公诸于世, 这就决定科技期刊也具有新闻性[9]。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时事热点都与学术期刊无关,当地震、核辐射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转基因食品、环境问题、克隆技术等与人类生存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成果问世后,社会公众普遍渴望得到权威可信的信息,科技学术期刊可以利用科学新闻这一兼顾权威性与通俗性的表达方式满足公众的科学渴求,同时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长期形成的职业惰性和传统观念使学术期刊独步于自己的轨道之上[10],科学新闻意识亟待加强。

3.2 科学新闻创作人才短缺

科技学术期刊的科学新闻创作并非易事,它要求新闻撰写者用浅显的语言将复杂、前沿的科技成果传播给不同层次的公众,这需要相当的“内功”:一是要有强烈的创作驱动力,对科学新闻创作有极大的热情;二是要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对科研工作非常熟悉;三是要有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一线科研人员具有过硬的科研背景,但囿于科研评价机制的束缚,对科学新闻创作缺乏热情。我国现阶段的科研评价机制对一线科研人员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拿到的科研经费、获批及完成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科技新闻往往不在评价指标之中,这就使得科研人员的科学新闻创作内在驱动力严重不足,即使科研人员有撰写科学新闻的意愿,如果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知识储备欠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期刊编辑虽然具有专业科研背景及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本身就很繁忙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之余再承担新闻报道的工作,工作量必然增大,再加上国内科技学术期刊编辑普遍缺乏将“论文”变“新闻”的经验,这就导致其对科学新闻创作工作热情度有限。至于科技新闻记者,其在科学新闻创作方面也存在较难克服的“短板”——专业科技新闻记者很多由理科博士转行而来,科技新闻创作过于专业化的问题依旧存在;而大众传媒新闻工作者往往文科出身,科技背景知识的缺乏严重妨碍他们利用期刊论文从事新闻报道。由此看来,科学新闻创作并非易事,科学新闻创作人才的短缺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3.3 自主科学新闻发布平台缺失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自己的科技学术期刊科技新闻发布平台。尽管中国科协于2007年率先在国内启动了“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但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科技新闻发布仍处于雏形阶段,参与的媒体十分有限[11]。另外,虽然我国一些科技学术期刊与优睿科英文版和中文版开展合作,为前沿科研成果提供国际化的新闻发布平台,但其并非我国独立自主的科技新闻发布平台。在笔者看来,优睿科等平台的快速发展和我国自主科技学术期刊科技新闻发布平台的长期缺失,会直接导致我国优秀科学新闻报道外流。不可否认,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在我国学术界持续多年,中国学术界及科技期刊出版界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也给我们敲响警钟:建立独立自主的科技学术期刊科技新闻发布平台刻不容缓。

4 科技新闻助力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探索

4.1 增强新闻意识,优化办刊模式

科技学术期刊具有与生俱来的新闻性。在科技学术期刊出版强国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科技新闻体系并成功助力期刊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大影响力的现实背景下,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必须增强新闻意识,加强科技新闻报道与传播,以此提升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加强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在办刊模式上,可以对既往的传统学术栏目进行优化,开辟新闻性栏目,激发读者兴趣。如前述的《自然》《美国医学会杂志》等期刊新闻栏目的设置都大大丰富了期刊内容,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并提高了读者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有效扩大读者范围并维护其忠诚度。在期刊编辑排版上,可以采取灵活的表现手法,如增加一些新闻导读、趣味图片、人物特写等,引导读者有兴趣地阅读并思考。

4.2 把握时事热点,启迪读者智慧

时事热点能迅速引发公众的强烈兴趣,不论是专业学者还是普通民众,针对时事热点进行的科技新闻报道都能拓宽其思路,启迪其智慧。对于专业学者来說,短小精悍的科技新闻能使其迅速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前沿动态,更有利于自己的科研进展。与此同时,在当今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学者也越来越需要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从而实现科研创新。据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50%以上都得益于跨学科的学术交流[12],科技学术期刊的科技新闻正是这种交流的有效平台。对于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他们期待通过学术期刊通俗准确地了解热点事件的原委,满足自身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与探索,科技新闻为其提供了权威却不失可读性的科学资料。科技学术期刊应把握时事热点,抓住出版时机,迅速将科技新闻通过适当的传播手段传至不同受众,实现期刊与不同读者群的对接,特别是对环境问题、健康问题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要能够准确、专业地将事件的原委进行科学阐释,满足不同读者科学需求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扩大读者群、作者群和稿源,进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4.3 构建自主平台,拓展传播渠道

随着优睿科等内容源于期刊论文的国际科技新闻发布平台的日趋成熟,国内科技学术期刊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开展科技新闻工作及构建科技新闻发布平台的重要性。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等政府及科技部门的推动和经费支持下,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应构建自主的科技新闻发布平台,让参与期刊在审核注册、内容审核、限时禁发、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基础上平等参与,让期刊体会到引用频次、吸引稿件方面的优势,让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机构从中获得激励,也让科技媒体或大众媒体的科技新闻采编人员获得更加充分的本土资源[13],从而推动平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构建自主平台的同时,科技学术期刊还要在加强现有科技新闻传播渠道传播能力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深入,大力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电子邮件通讯(Email Newsletter)向期刊读者推送科技新闻;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使由学术论文转化来的科技新闻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到达受众,使科技新闻兼具权威性、时效性与可读性,甚至可以打造并利用自己的微博及微信矩阵,实现科技新闻的互通与联动;利用手机App提供查找、互动等多种科技新闻服务,在移动用户中提升期刊影响力,扩大期刊品牌效应。

4.4 优化报道方式,融入创意元素

科技新闻的读者广泛,不仅包括专业科研人员,更有广大的社会公众,这就要求科技学术期刊的科技新闻构建去权威化、增进受众认同感的传播语境,在报道手法、报道风格上形成与具体科技知识相匹配的科技新闻报道方式。如在语言表达上采用具有亲和力的词汇(如口语化词汇、网络词汇等)、句式和修辞,形成受众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话语;在标题设计上注重增强对读者及潜在读者的吸引力;在文本设计中预设生活化场景,增强新闻报道内容的实用性。与此同时,科技学术期刊运用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来呈现科技新闻更能使“专业”如虎添翼。如借鉴国际众多知名学术期刊利用封面故事(cover story)来呈现最新研究成果的做法和经验,设计富有创意的封面,增强期刊的“感染力”,甚至可以突破每期一篇封面故事的传统范式,借鉴《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的做法,封一至封四全部采用封面故事的形式进行科技新闻报道;也可以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推动科技新闻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的融合,提升读者体验,实现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4.5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育

对于科研人员、期刊编辑、科技新闻记者等科技新闻创作与传播主体,相关部门应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如在科研人员与期刊编辑的业绩评定、晋升中予以承认,在科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技新闻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期刊出版机构设置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发布科技新闻并维护媒体关系。与此同时,应加强对科技新闻创作与传播人员的培训,形成科学高效的新闻制作与发布流程,如为新闻作者提供一定的撰写规范和指导,促进其了解科技新闻报道工作的规律和管理,增加其将“论文”变成“新闻”的经验与技巧,推动科技新闻创作与传播链条上不同主体的合作,实现科技新闻快速、准确的发布。从科技新闻报道的长远发展来看,专业化人才培育工作亟待推进。高校可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科技新闻人才,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新闻”专业授予双硕士学位[14],培养具有专业科学知识的新闻人才。

总之,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媒介融合日益加剧的当下,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应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以科技新闻为突破口,探索和践行有效路径,提高自身对优质内容资源的控制力、整合力与传播力,建立和巩固自身在多元化科学信息传播格局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实现从传统的、被动的“内容提供商”到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服务商”的转变,在促进公众及时获取科学信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 释

[1]程道才.专业新闻写作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電视出版社,2002:136

[2]张立新.科技学术期刊增加科技新闻报道的探讨[J].编辑学报,2005,17(1):56-57

[3]欧阳菁.科普元素在增强学术期刊传播效果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00-203

[4][6]孔朝霞,王晶,钟紫红,等.国际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引入我国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75-478

[5]王丽,詹洪春.学术期刊强化新闻报道和科普作用的意义[J].编辑学报,2013,25(2):112-114

[7][9]钟紫红,张虹.科技期刊要加强科技新闻报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4(4):27-28

[8]闫蓓,严谨,肖宏.搭建科学与大众的桥梁:谈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合作实践[J].编辑学报,2009,21(4):325-327

[10]张海东,孙继华.学术期刊尝试传播科普内容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3,25(6):528-530

[11]贾鹤鹏,王大鹏,杨琳,等.科学传播系统视角下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45-449

[12]任福君,张义忠.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普研究,2012,7(1) :11-18

(收稿日期:2018-03-06)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