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生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不会凭空产生,直接经验产生于实践活动,间接经验源于直接经验,需要通过相应的载体进行传播。因此,活动是幼儿获取直接经验的唯一途径,幼儿的学习必须以活动为起点。通过活动,幼儿能与外界(自然、社会、他人、物体等)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对外界的初步的、直接的感觉和认知,并以此作为后续学习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无视幼儿学习特点、以知识灌输、道德说教为主的教学现象,“一日生活”变为了“一味灌输”。暂且不论知识灌输、道德说教是否适合中小学生、成年人等人群的学习特点,就幼儿的学习特点来说,如此教育方式就极不科学。知识灌输、道德说教传授的是间接经验,而幼儿因为年龄的限制,拥有的直接经验较少,面对间接经验时无法以自身的经验同化间接经验,将间接经验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对于幼儿而言,知识灌输、道德说教所传授的经验是“存在着的无”。
幼儿的学习必须以活动为起点,教师必须重视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是持续地获取大量直接经验,与此同时,幼儿还会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将获取的直接经验整合至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实现知识结构的改变;活动的目的,能引导幼儿活动的有序开展,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状况。
生活是真实的,是鲜活的,是动态的,是具有生命感的,幼儿的有效学习必然是发生在生活化情境当中的。在生活化情境中,教育元素丰富多样且真實具体,能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结构相连接,幼儿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能够从肢体活动、感官运用等浅层活动进入到感觉认知、形成思维等深度活动。生活化情境不仅为幼儿的活动和学习提供了必要具体的情境要素(如活动用具、学习材料、物质环境等),更为幼儿明确了活动和学习的方向、目的和意义,支撑着幼儿的有效学习。
纵观当下的幼儿教育,很少教师会为幼儿的活动营造生活化情境:或是仅针对某一活动主题进行活动环境的简单布置,以物质环境代替生活化的活动情境;或是“就近取材”,什么节日到了就进行什么节日的主题活动,时间安排上年复一年、活动形式上一成不变,以生活元素代替生活化、以庆祝节日代替体验生活。如此做法,将幼儿置于封闭静止的活动情境中。封闭静止的活动情境,仅有有限的生活元素和教育元素,与生活化的活动情境相去甚远,难以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无法为幼儿的活动和学习提供充分的支撑。
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问题,以问题为情境核心,营造问题导向的生活化活动情境,让幼儿在生活化情境中进行活动、解决问题,进而通过活动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他人。
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幼儿的一日生活,其形式是活动,其最终归宿是课程,一日生活的有效开展要以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课程是幼儿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幼儿园办园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幼儿教育特色育人的主要途径。
“只见活动不见课程”“只见课程不见课程体系”“只见课程实施不见课程优化”等情况在现实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只见活动不见课程”实则是活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目的性;“只见课程不见课程体系”实则是活动之间没有关联的互动配合,缺乏整体性;“只见课程实施不见课程优化”实则是活动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幼儿的发展进行调整,缺乏动态性。课程在以知识和逻辑的形式表征后就是外在之物,外在于幼儿,但是这仅限于在课程的表征范畴之中,本质上课程是源于幼儿的,是促进幼儿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缺乏目的性、整体性、动态性,使课程与幼儿之间的天然联系断裂了,使课程全然地独立于幼儿之外,使活动失去了课程体系的支撑。
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的一日生活均纳入课程体系中进行考量,不仅要打破活动内容之间的壁垒,综合考量幼儿在园的生活活动、体育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开展综合性的在园活动,还要把幼儿教育范围从园内延伸至园外、家庭,运用教育合力开展活动,拓展幼儿教育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