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艳霞
【摘要】为了解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特征,运用《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对100名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情况进行测量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坚韧性和顽强性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主要意志品质。男运动员在自信心、果断性、顽强性和目标清晰度、坚韧性五个维度上的意志品质水平均优于女运动员,而女运动员的自控力要优于男运动员。
【关键词】青少年;网球;意志品质;性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被试分别来参与2017年中国深圳公开赛、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武汉网球公开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的100名大学生(其中男女各50名),其中一级网球运动员10名,二级网球运动员20名,其他均为普通运动员。平均年龄19.14岁(SD=2.48),平均训练年限4.18年(SD=3.16)。
1 .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运动心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著作、教材及学术刊物,了解目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相关成果。
1.2.2 专家咨询法
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意志品质情况,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与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获取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梁承谋研制的《高级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该量表由自控力、自信心、果断性、顽强性、目标清晰度和坚韧性六个维度,38个条目。
该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对回收的优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意志品质问卷数据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渐近显著性(双侧)值均大于0.05,该量表各维度符合正态分布(见表1)。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法,检验结果显示的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5-0.89之间,量表总体可靠性系数为0.81,表明该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较高。结构效度检验采用结构公式模型法,检验结果显示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合理。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对所测数據进行正态分布检验、Cronbachs Al-pha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在各维度的比较分析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在各维度上的均值结果显示,坚韧性>顽强性>自控性>果断性>自信心>目标明晰度。被调查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坚韧性和顽强性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四个维度,且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水平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调查访谈发现,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之所以普遍具备坚韧和顽强的个性,这与他们从小接受长期、系统的训练不无关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果断性和目标清晰度、自控力和自信心、自控力和目标清晰度三组内的均值比较结果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坚韧性和顽强性、果断性和自控力、果断性和自信心、自信心和目标清晰度四组内的均值比较结果呈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分析
从表2可知,不同性别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各维度平均得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除在自控力维度上,男运动员得分低于女运动员外,其他维度得分男运动员均高于女运动员。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自信心、果断性、顽强性和目标清晰度四个维度上男女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这四个维度上,男运动员得分均值均高于女运动员,这就说明,男运动员在这四个维度上的意志品质水平均高于女运动员。这可能与男运动员训练强度大、教练员要求高等有关。在自控力维度上,男运动员得分明显低于女运动员,且P值小于0.05,说明女运动员的自控力水平高于男运动员。研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脑组织的流失较女性快,特别是主管自制力的脑组织。在坚韧性维度上,男运动员得分明显高于女运动员,且P值小于0.05,说明男运动员的坚韧性水平高于女运动员。这一结果与于晶等人(2005)的研究成果一致。这可能与男运动员训练强度大、时间长及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忍耐能力要求高有关。
3 讨论
3.1 结论
坚韧性和顽强性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主要意志品质。男运动员在自信心、果断性、顽强性和目标清晰度、坚韧性五个维度上的意志品质水平均优于女运动员,而女运动员的自控力要优于男运动员。
3.2 建议
在培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时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坚韧性和顽强性的品质培养。网球教练员在网球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要关注运动员的性别差异,对于男性网球运动员应注重自控力的培养,而对女性网球运动员则注重坚韧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承谋,付全,程勇民等.BTL-YZ-1.1高级运动员意志量表的研制及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44-47
[2]于晶,崔野.田径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性别之间的意志品质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61-763
[3]麻新远,郑伟,吕中凡.我国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