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摘要: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学生学习力学相关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楞次定律,不仅老师觉得教学难度较大,而学生也觉得难以理解。基于此,怎样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楞次定律,就成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課题。我们可以从楞次定律应用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来更好地把握楞次定律,并且实现对楞次定律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 楞次定律 应用 问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解和应用楞次定律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为避免学生在学习应用楞次定律时,因知识结构以及思维定式等因素而屡犯错误,可以对教学中常见应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有所帮助。
一、理解高中物理楞次定律需要注意的要点
学生在学习楞次定律时,普遍认为该定律太过抽象,不仅理解起来有困难,同时在实际应用时也有很大难度。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正确理解楞次定律的有关知识点:
(一)明确楞次定律中“两个磁场”的关系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存在两个磁场,即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以及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是原磁场。所以,为了让学生对于楞次定律有一个正确理解和掌握,首先要让学生对原磁场以及感应电流的磁场二者有一个准确区分。事实上,能够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并不是原磁场本身发生了某些变化,而是原磁场的磁通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在原磁场发生变化时,其磁通量可能并不会发生改变。打个比方来说,假设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由原本的1T均匀变为了2T,且垂直磁场方向的投影面积也由原来的0.5m2均匀变为了0.25m2,则原磁场的磁通量会始终维持在0.5Wb。
(二)正确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含义,准确把握楞次定律的实质
第一,要明确是谁起到了“阻碍”作用。在学习楞次定律过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明确,只有感应电流的磁场才可以起到“阻碍”作用;第二,要明确“阻碍”什么。学习楞次定律,需要明确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的并不是原磁场本身,而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即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第三,要明确怎样“阻碍”。 当感应电流的磁场发挥“阻碍”作用时,原磁通量的变化如下:其一,如果原磁通量增加,那么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会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并且以“反抗”原磁场的方向而增加;而如果原磁通量减少时,那么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就会保持一致,并且以“补偿”原磁通量的减小;第四,要明确“阻碍”的结果。在物理学领域,这种“阻碍”作用的发挥,恰恰是促进能的转化以及守恒的反映。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能正是在克服这种“阻碍”的过程中,有其他形式能转化而来的。
二、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的应用
楞次定律的内容文字不仅概括精炼,同时其内涵丰富,在教学时,不但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楞次定律,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楞次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增反减同”的问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般会用“增反减同”来简明扼要的概括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变化。这是因为,每当原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就会与原磁场方向相反,也就是“增反”;反之,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就会与原磁场保持一致,也就是“减同”。
例题1:有一个矩形线圈ABCD在水平面上匀速自左向右运动,之后进入到一个有界磁场中,磁场竖直向下,从矩形线圈的AD边开始进入磁场,到磁场的BC边完全离开磁场。问对矩形电流的有无和方向(从上向下看)描述正确的是( )
A.先顺时针,之后没有电流,再逆时针; B.先顺时针,之后没有电流,再顺时针;
C.开始没有电流,当线圈全部进入磁场后才有电流;
D.先逆时针,之后没有电流,再顺时针。
解析:矩形线圈在还处于磁场区域右边时,穿过线圈的磁场为零,这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也是零,且磁通量没有变化。根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知,如果线圈没有感应电流,当AD边刚刚进入到磁场区域时,对矩形线圈来说,具有磁场的有效面积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穿过矩形线圈的磁通量也会增加。同时,还要注意这时磁通量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根据“增反减同”,此时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应该是竖直向上的。然后,根据右手螺旋定则,要产生竖直向上的磁场,必须要保证感应电流是逆时针。当矩形线圈完全进入到磁场区域后,尽管这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等于零,但是在运动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并没有变化。根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知,这时没有感应电流。而当线圈将要离开磁场区域时,矩形线圈有磁通量的有效面积会越来越小,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也会随之减少,根据“增反减同”,这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是竖直向下的,之后再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矩形线圈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顺时针。之后在线圈完全离开磁场区域后,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变化,也没有产生感应电流,因此,该例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D。
(二)“来拒去留”问题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可以将阻碍导体间的相对运动概括为“来拒去留”。具体来说,当磁场与导体靠近时,表现为斥力作用,即“来拒”;而当磁场与导体远离时,则表现为引力作用,即“去留”。
例题2:如图所示,如果处在铜环左侧的磁铁猛地向右运动,在接近铜环后,铜环的运动状态应当是( )
A.向右摆动; B.静止;
C.向左摆动; D.转动
解析:当磁铁突然向铜环运动时,通过铜环的磁通量就会增加,结合楞次定律中的“来拒去留”原则,磁铁与铜环之间一定是相互排斥的作用,即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加,所以铜环要向右摆动。故选择A。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虽然理解和应用楞次定律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障碍,但是可以结合实际例题对楞次定律的某些规律进行概括,比如“增反减同”以及“来拒去留”等。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楞次定律的本质,同时还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应用楞次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多向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唐岑.巧用“阻碍”分析电磁感应问题[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版,2017,(02).
[2]金海岗.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推广应用[J].考试周刊,2015,(74).
[3]周米志.楞次定律的有效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02).
[4]黄鹏.楞次定律应用中的几个常见问题[J].物理教学探讨,2015,(06).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