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骜
“以往Evernote在中国市场就被称为印象笔记,但是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强调一点区别:印象笔记是以Evernote全球产品为基础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独立品牌,也就是说,Evernote和印象笔记是两个不同的服务。”唐毅,印象笔记中国CEO,在谈到“独立”时,显得有些字斟句酌,再被一再追问下,他只说:“印象笔记会很独立。”
对于2008年创立的硅谷第一批独角兽公司,Evernote在成立4年后的2012年4月,注册成立了“北京印象笔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建立中国本土公司的方式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印象笔记的中国区第一任总经理,是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的谷懿(Amy Gu)。从那个时候起,“印象笔记”就成了Evernote在中国市场的“官方翻译”说法。同年早些时候,Evernote确认获得7000万美元融资,其中投资方包括田溯宁领导的中国宽带产业基金(CBC Capital)。
应该说,此时的印象笔记与Evernote就是传统的跨国经营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印象笔记负责在中国市场推广和运营Evernote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对于本地用户的需求,虽然也常常推出诸如圈点、人脉、共享笔记本、墨笔等针对中国用户的功能和产品,用户的数据也保留在中国本土但是中国用户依然会觉得这始终是一个来自硅谷的产品。
与大多数来自硅谷的产品一样,最初的新鲜感和易用性还是会常常被产品的用户交互逻辑、商业模式本土化等问题挑战——产品本土化和商业模式本土化,实际上限制了Evernote在中国市场的深度推广和应用。
事实上,在2015年前后,全球的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改变:随着移动支付、微信等中国特征的移动应用逐渐成熟,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始呈现出更多的活力,并因此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在此期间,刚刚来到中国一年的LinkedIn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了赤兔,而滴滴出行更是直接收购了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同一时期,与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Evernote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佳方式:更换CEO、裁员5%、增加会员服务价格,Evernote始终希望能夠通过自身的管理、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改变,找到并保持一个能够持续下去的商业模式。对于中国市场该如何重新布局,应该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于是,2015年底,唐毅正式加入印象笔记。2016年,Evernote宣布成立中国地区的技术团队,并调整了北京印象笔记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新增了包括“销售自行开发产品”等相关项目。此后,经过一系列股东的调整,2017年10月,唐毅正式成为北京印象笔记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
应该说,从“Evernote的印象笔记”到“印象笔记”,无论Evernote采用的是LinkedIn方式,还是优步的方式,都是对Evernote中国本土用户需求的一次彻底响应。至于“独立”的程度如何,反倒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这种改变一经做出,就只会在市场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深入。
“印象笔记会在2018年上半年,将中国本地数据搬迁至腾讯云;在产品方面,印象笔记会保留Evernote全球产品的原则、基因和功能,但是会融入更多的科技、更多中国本土用户的使用场景。”唐毅在接受采访时尤其谈到,中国本土组建本土的技术团队已经初具雏形。在其的规划中,未来印象笔记的技术团队将占到中国员工的50%以上。
在唐毅看来,信息的碎片化和获取方式多元化,加剧了现代人的不安全感。要消除信息“留不住”的焦虑,只有主动留存、记录高价值的碎片信息,使之沉淀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印象笔记通过对典型用户的调研,发现新一代青年对于知识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变化。当代青年对知识的诉求已趋向于“有识、有趣、有变”。他们认为知识是服务于当下的,应以个体意义及感受为标准,通过涉猎不同的知识,更好地了解自我、认知世界、与他人相处。
作为以“知识管理”定位的印象笔记来讲,唐毅明确表示,全新的印象笔记的产品,将在包括用户交互方式、信息安全、信息收藏、分享和协作等方面策划更符合中国用户的功能,且都将由中国本土的技术团队直接为本土的用户提供开发。
“我们真正的希望,是帮助用户进行高价值信息的获取、收藏、梳理、分享和协作,与数千万用户一起去往知识深处,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让大家走出碎片化时代的焦虑,拥抱信息飞速更迭的碎片化时代 —— 撷取碎片,深度拥有。”唐毅说:“我们希望可以成为真正的中国互联网本土企业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