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瞅啥?瞅你咋地!?

2018-07-06 17:37丁海骜
数字商业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国界贸易战用户

丁海骜

这几天的新闻,一直在关注中美贸易战。

没人能判断中美贸易摩擦下一步会怎样,也不知道最终是如何收场。但是在众多的分析和数据统计当中,似乎有个问题,一直没有被提及。

首先,现在中国市场的美国公司,她们未来的市场策略会怎样?这是笔者最想问的问题。

科技领域,此刻无论是对IBM、AWS、DELL、英特尔,或者是微软,此时一定是一种杂糅了紧张和尴尬的复杂情绪。虽然此刻相关的名单当中,还没有出现这些公司的名字,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未来她们的名字是不是会被提及。

从商业角度讲,中国市场虽然占比基本在10%左右,但是发展迅速的中国市场,无疑为其增长率贡献了更多动力。对于这样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市场,相信任何一个有远见和商务常识的公司,都会弃之不够——谷歌的前车之鉴,至今都是一堂最为生动的现实教学。

再从用户体验角度看,此前,一直有一句话“技术没有国界”,往往被用来教育中国的用户,采用国外公司的IT产品,并无大碍。但是从此次事件当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技术也许没有国界,但是竞争一定是有国界的。而且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几乎是片刻之间就会造成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阻隔,此时最受伤的,当然是用户,尤其是在一个云计算时代。这种心理,一定会带给用户极大的不安全感。

那么一旦被卷入战团,在市场覆盖率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如何平衡?在用户体验和安全性质疑之间该如何取舍?即便没有出现在名单当中,所有的美国IT公司,也将不得不面对和反思:前者带来的紧张,和后者带来的尴尬,而且恐怕是未来一段时间,这些国外厂商需要花很大理解去解决的一个难题了。

第二个问题:中国本土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填补市场空白?

在软件时代,中国的本土公司并不占优势。无论是金蝶还是用友,到现在都还是传统的财务软件,并没有大的突破。反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点儿转机: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公司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野心和技术能力。诸如阿里的公有云、华为的5G专利、百度的无人驾驶、浪潮的服务器……

然而,技术的进步总是要循序渐进的,中国本土公司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市场,而是缺少足够的技术沉淀。与以往我们将更多关注放在创业公司的业务模式、商业方向和上市计划相比,要填补市场空缺,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考量中国本土公司拥有多大的未来,还是应该回归技术的本质。很显然,无论是用户,还是中国本土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拥有更多的耐心。此刻再来看此次贸易战,也许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两国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影響,更多的,是对中国本土用户、本土企业和国外公司心态的影响——反思以往的失误,找到继续前行的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国界贸易战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如何争取中美贸易无战事(经济茶座)
信用卡资深用户
快乐不分国界,童心超越时间
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发展
“华人”牌的骄傲
雷公奇遇记之两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