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总部经济是我国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和战略选择。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总部经济之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及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总部经济呈现出规模增长显著、产业链条完整、创新引领突出等八大特点。北京未来应当进一步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占位产业链制高点、构建科创型总部聚集区、不断推进总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总部经济;总部企业;发展
总部经济是一种专业化、集约化、高效化、高端化的,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提升完善的高级经济形态。总部经济中,松散、粗放的经营模式彻底颠覆,创意、决策、指挥等高端智能相关联环节高度聚集,位于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位置的企业高度聚集。
综合来看,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低成本和少资源的投入,而带来高效益、高品质、高端化的产出,是我国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和战略选择。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总部经济之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及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特点
(一)规模增长显著
2016年北京市总部企业共4007家,拥有资产123.9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4万亿元,较2014年的7.3万亿增加了近三成(28.8%)。北京总部企业以占比不足1%的企业数量拥有全市86.9%的资产,创造了全市67.8%的营业收入,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撑1。
同时,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日益突出,为首都经济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全市4007家总部企业实现利润2.4万亿元,占全市企业的88.7%。总部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左右,显著提升了总部企业的产业竞争力。总部企业收入利润率达10%以上,特别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服务业总部企业增加值率约为40%左右,高于制造业总部企业20个百分点左右,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左右2。
(二)产业链条完整
北京总部企业覆盖了国民经济主要部门,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特别是服务业总部企业数量占到近四分之三(74.5%)的比重,达到2985家,其中,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总部企业数量1951家,约占全市比重的50%左右。其中,金融业总部较为突出,金融总部达到345家,年末资产99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万亿元,利润总额1.4万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部企业的79.9%、21.7%和60%。以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也占据突出比例。制造业总部企业596家,主要集中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15%左右。
(三)创新引领突出
近年来,北京在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行业为主的高新技术总部企业快速发展,其在北京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动能不断积蓄。2016年,北京国高新总部企业1220家,比上年增加154家,资产总计3.1万亿元,同比增长41.4%,营业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31%。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大批科技总部企业创新发展,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发挥了较为突出的引领作用。百度 2015 研发投入超过 100 亿元(上市财报),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深度语音识别系统入选 MIT2016 十大突破技术,在深度学习方面,百度的万亿参数排在世界第一。“百度大脑”的无人驾驶汽车、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大北农加速布局农业互联网,建立了管理网、农村电商网、金融平台网的“三网一通”的管理体系;广联达立足传统建设工程,向产业大数据、产业征信、产业金融等平台服务商转型。另一方面前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有机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中关村率先出现了以软通动力、京东等为代表的“知识众包”“研发众包”“O2O众包”“服务众包”“创意众包”等服务平台;以及以美团等企业为代表的分享经济。
小米、京东方、奇虎、联想等 6家企業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带动中关村创新效率提升。2015 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 60603 件,同比增长38.4%,占北京市的 42.6%;获得专利授权 34946 件,同比增长 52.5%,占北京市的37.2%。2015 年中关村企业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 164.0 件,连续五年攀升,约是 2010 年的 2.1 倍;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55.5 件,较上年增加 17.1件,约是 2010 年的 2.2 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209.7 件,约是 2010 年的1.7 倍。2015 年中关村企业每百亿增加值拥有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和有效发明专利量分别为 680.9 件、230.6 件和870.8 件,均远远高于全国和北京市水平,其中每百亿增加值有效发明专利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4 倍3。
(四)园区作用明显
北京总部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关村示范区、CBD、金融街等高端产业功能区。2015年“六高四新”功能区聚集了全市总部企业2169家,占全市总部企业比重达54.1%。其中,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了1600家高科技总部企业,占全市近四成,IBM、微软、三星、AMD等99家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了地区总部或研发机构;商务中心区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约70%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是全市跨国公司总部最为集中的区域。其中,规模以上跨国总部实现收入占全市39.5%,外资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实现收入占全市外资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的27.1%,国际商务功能凸显;金融街是我国金融资产最密集的区域,聚集了137家总部企业,其中包括17家企业世界500强企业。
随着总部企业的不断聚集发展,显著推进了“六高”创新驱动的产出效应不断提升。2016年1- 11月,“六高”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实现收入19144.1亿元,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收入合计的76.8%,较201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四年间年均增长8.7%,比全市科技型企业平均增长水平高4.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621.9亿元,占全市科技型企业利润总额的82.5%,较2012年提高9.3个百分点;四年间年均增长6.9%,比全市科技型企业利润平均增长水平高3.1个百分点。
(五)国际交往频繁
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总部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北京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重要聚集地,吸引了众多全球顶尖的企业、人才和资源,推动北京成为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截至2016年5月,全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8家,其中有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京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截至2016年底,全市境外跨国公司总部企业562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61家,其中有6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京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16年,北京地区外贸总额的七成以上(72.8%)是由总部企业实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际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推动全市国际交往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各类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北京的国际创新资源吸附力逐步增强。以中关村为例,截至 2015 年底,中关村入选“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 1091 人,占北京市 82%,占全国21%;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512人,占全市 68%;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239 名(含团队)。2015年,中关村留学归国人才 2.7 万人,同比增长 26.2%;外籍人才 8533 人,较上年增加779 人。中关村已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热点区域之一,在 2015 年安永“全球风险投资集聚地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加州湾区。英国 AR M、硅谷 Plug&play;、以色列Trend lines 等企业和国际顶尖孵化器相继在中关村设立孵化器,陆续与中关村开展合作。如英国 AR M 携手中科创达在中关村智造大街成立安创空间加速器,通过整合 AR M 的优势资源,为智能硬件初创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Plug&Play; 中国总部入驻中关村智造大街,实现国际创业项目在中国落地孵化。苹果、微软等知名跨国公司和科技巨头纷纷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4。
以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为契机,一些代表性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参与全球竞争。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设立了6个区域总部,在101个国家设173个驻外机构,在89个国家执行1207项EPC工程总承包或施工承包类项目合同,在建合同总金额达6000多亿元人民币,市场营销网络遍布全球。
(六)辐射带动增强
总部企业以其活跃的经济能量和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北京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总部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有近50%向市外或国外提供,表明总部企业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又如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253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5万亿,其中对外辐射收入(在中关村外收入)达1.7万亿,占比近3/4。
更为突出的是,北京总部经济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近年来,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产业对接合作的过程中,北京很多企业通过生产环节外迁、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逐步形成了企业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或分支机构布局在津冀地区的产业格局,比如北京现代第四工厂落户沧州、北京威克多制衣将生产基地外迁至衡水、北京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外迁至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截至目前,北京总部企业下属控股法人企业共计1.2万家,各类分支机构等产业活动单位近3万家,其中近六成的控股企业和一半的产业活动单位分布在北京以外。北京总部企业在河北和天津共拥有876家控股公司,1948家产业活动单位,已经超过在上海(分别为549家和956家)和广东(分别为606家和1490家)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数量。
(七)全球配置资源
北京总部企业对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北京在全球资源配置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
王府井百货、北京华联、物美、集美家居等一批品牌零售企业向国外延伸零售网络;首创集团、汉能控股、泛海国际等一批投资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北汽福田在日本、德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拥有研发分支机构,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KD(散件组装)工厂,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位居世界商用车行业第一位;北汽国际在西班牙、伊拉克、墨西哥、南非、津巴布韦等地布局国际业务,推广北汽集团汽车品牌;北京四达时代在非洲10多个国家建立地面数字电视服务体系,是非洲地区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地面数字运营商,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领军企业;清华紫光在美国成功收购展讯公司和锐迪科通信,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计企业之一, 2015年又大手笔收购香港华三股份,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为国家信息安全作出贡献。
在中关村,总部企业瞄准国际创新前沿,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与境外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投资孵化境外创新项目等方式在全球范围配置高端创新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在境外设立了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如百度硅谷研究院、北汽新能源硅谷研究院、暢捷通硅谷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中心相继在硅谷成立。总部企业纷纷与世界 500 强企业、全球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如小米与高通公司共同开展支持 Web技术的智能终端软硬件一体化平台研发等。同时,奇虎、联想、百度等一批领军企业和新锐企业瞄准以色列、美国等创新活跃地区,直接投资孵化境外科技初创企业,或注资科技投资基金,实现全球新技术的平行孵化5。
在总部企业的带领下,2016年,全市境内主体对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的529家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155.1亿美元,同比增长62.3%。其中,全市企业在“一带一路”21个国家累计直接投资额6.4亿美元,同比增长29.3%。截至2016年底,本市企业在“一带一路”31个国家有投资,累计直接投资额约为22.4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于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行业,为国家战略的推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6。
(八)竞争力领先全球
北京总部经济竞争力整体居全球前列。根据《财富》(中文版)杂志公布的数据,2017世界500强企业中,北京上榜企业56家,连续五年居全球之首。北京以一城之力超过了日本全国的总部企业数量,仅比德法两国之和少2家。北京占中国上榜企业109家的51.4%,营业收入占比超过六成,达到62.9%。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分列全球2- 4位。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的北京总部企业平均营业收入67848.4百万美元,超过俄罗斯和美国居全球之首,平均利润额3634.2百万美元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全球第三。
同时,北京总部企业品牌价值同发达国家和城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英国知名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评选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中国上榜企业55家,北京总部企业品牌28个,低于美国纽约、美国旧金山(含硅谷)、日本东京,居全球第四位。其中,全球最具价值金融业品牌89个,美国以20个品牌高居榜首,中国达到18个,居第二位。北京上榜品牌10个,居拥有11个上榜品牌的纽约之后,为全球第二位。而根据英国《银行家》2016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中资行119家,北京上榜银行12家,在浙江省(14家)之后居全国第二位,在全球排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之后。同时,Brand Finance公司发布的“2016科技品牌百强榜”(Brand Finance Tech 100 2016)显示,共有19个中国科技品牌入榜,仅次于拥有46家科技百强品牌的美国,居第二位。北京拥有6个品牌,虽居全国之首,但在国际上仍有显著差距。位于美国旧金山(含硅谷)21家,日本东京10家之后,居全球第三位。
二、北京总部经济发展亟待改善的问题
(一)总部经济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有待进一步契合
一方面,对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具有较强服务和支撑作用总部企业数量仍有待提升,2015年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领域的总部企业合计占全市总部企业总数的1/5,而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领域的总部企业占比接近一半。另一方面,北京科技、文化领域的总部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有限。
(二)总部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全市总部企业中,具有三种及三种以下功能的总部企业占全市总部企业的84.3%,完成国地税收入只占全市总部企业的6.99%,实现市区两级地方留存只占全市总部企业的16.6%;而具有三种以上功能的总部企业数量只占全市总部企业的15.7%,但完成国地税收入占全市总部企业的比重达到93%,实现市区两级地方留存占全市总部企业的83.4%。推进单功能总部向多功能总部升级,提升单一功能总部税收和留存贡献,将进一步提升总部经济对首都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同时,中央在京总部企业数量较多,达到1123家,占全市总部企业的28%。由此形成的央企总部经济效益更为集中,央企总部的资产、营收、利润占比分别占到全市的82.4%、52.1%和76.0%。为此,代表北京特色,服务北京城市建设,具备更强经济活力的北京市各级、各类型本地总部企业有待进一步培育,其影响力、控制力待进一步提升。
(三)总部经济集群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
集群式总部企业对城市转型升级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单个总部企业发挥作用的累加,特别是总部经济通过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相关的各类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地产业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力。从北京总部经济的集群效应来看,尚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各产业聚集区之间分散发展,沟通交流协作较少,缺乏完善的协作机制,资源共享不充分,不利于产业聚集区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区域规划调控引导和利益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二是产城融合模式已成为现阶段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先进模式,一些成熟园区的原有产业、存量资源存在改造升级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亟待从增量提升的领域走出一条产业区建设的新路。三是一些新发展起来的产业聚集区对“高精尖”项目、领军企业的吸引力不足,其基础设施以及相关配套、公共服务平台等亟待进一步完善。
(四)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北京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总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口资源环境对企业发展的约束增大。随着全国城镇化的推进,在就业机会增多、公共服务优质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北京人口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将使北京资源能源持续从紧,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基础设施承载力不堪重负,对企业经济发展有所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能源和水资源需求刚性增长,能源、水资源供应保障压力增大。二是改善空气质量任务更加艰巨。城市快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导致新型污染物快速增加,雾霾天气频频发生,PM2.5短期内难以彻底根治,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北京城市形象。三是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提供均等化社会公共服务任重道远。随着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均等化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城和产业功能区的加快建设也迫切要求优化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但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等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他区域配置明显不足。同时,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主导供给的服务模式总体缺乏活力,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和制度欠缺,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民生改善需付出更大努力。
同时,现行的总部经济政策对总部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一方面,当前的总部经济政策覆盖面窄、力度偏小。对企业申报过程中,数据获取涉及面过宽、综合贡献度计算公式复杂,以至于制约了企业的申报积极性,且评审周期过长。另一方面,总部经济政策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改善。如税收由地方留存,企业无法测算;企业跨区纳税,国地税系统不统一,为企业申报增加不必要的麻烦等等。
三、北京总部经济发展思路及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发展总部经济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應当是聚焦北京城市定位,优化总部经济结构,推进总部集群建设,完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推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壮大。
为此,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占位总部经济产业链制高点为手段,以构建科创型总部集聚区重点,主动发挥区域经济引领作用,推进总部企业国际化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总部经济。
其重点如下:
(一)做大做强总部经济
服从和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聚焦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分类别、分阶段、分层级推进总部企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服务首都发展,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
加强央地合作,借力国企改革,以交叉持股、合作开发、组建新公司、执行新项目等方式,联合研发、专利共享,在央地企业跨界融合、跨区融合中取得突破,提升北京总部经济的科创实力和活力。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作为,通过京津合作、京冀合作等充分发挥北京总部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引领作用。
(二)占位总部经济产业链制高点
紧紧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推进总部经济结构优化。加快总部企业向研发设计型总部升级。
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吸引跨国公司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参与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其在京设立研发总部。重点培育和引进科创总部,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聚集世界知名企业技术创新总部,构建科创型总部经济。
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推进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吸引符合北京功能定位的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离岸服务中心、经营总部,以及国际科技组织在京落户,鼓励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在京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努力使北京成为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聚集中心。鼓励外资进入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研究设立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重点企业、项目的发展。
(三)构建科创型总部聚集区
提升总部聚集区水平,按照产城融合、智慧生态、宜居宜业的发展要求,聚集高端产业要素资源,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推动总部聚集区统筹协同发展,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重点探索产城融合的总部企业聚集区模式;结合城市战略定位,调整优化总部经济集聚区,培育一批总部经济发展新区,积极吸引知名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及研发、运营、采购、结算中心等落户。打造符合科创型总部企业人才、居住、生活等需求相一致的总部聚集区。
以“三城一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重点可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建设。推进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的发展,政府服务主动、深入介入,加快建成新兴科创产业区。继续推进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聚集区进一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升级,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四)推进总部企业国际化发展
依托总部企业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资源,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和控制力。以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为契机,推进总部企业国际化发展。
支持企业设立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境外资本运营中心、投资管理中心,支持中关村示范区设立海外分园,提供境外投资市场咨询、政策辅导和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支持北京市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海外技术收购。鼓励北京市企业到境外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鼓励各类服务业企业通过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商务服务园区、经济特区等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合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开展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国际化经营,创建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国际化营销和物流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