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视角

2018-07-06 01:48胡国庆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济法会计专业考试

胡国庆

《经济法基础》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必考科目,其教学内容包括八章,可分为2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他法律部分,主要包括总论、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制度;第二部分为税法部分,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法律制度、企业所得说、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其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该课程教学内容综合了会计、法律、税收等多学科的知识,知识点多而繁,并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通过率,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学情分析

随着高考招生的扩招,高职生源在逐年发生变化,有普高生源、单考单招生源、自主招生生源、3+2和2+3的生源,这些生源的普遍特点是偏科严重、基础相对薄弱、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而且《经济法基础》课程又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对税法部分的知识点没有基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信息化等手段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具体,以便理解和识记,同时需要不断的激励、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修订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合”

由于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财政部于2017年修改了《会计法》,会计从业从业资格考试被正式取消,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会计法出台后,初级会计职称证也就成了赤裸裸的会计行业“准入证”了。对于会计专业在校生来说初级会计师证书直接关系着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钱”途,可以说是志在必得,刻不容缓。而且,据财政部相关统计,由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门槛的降低,报名人数由2017年的186.68万增加到2018年的403万,随着无纸化考试批次的增加,题库量的增大,考试难度将进一步增加。因此,为了迎合财政部相关政策的调整,必须修订《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使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大纲相衔接,与会计职业标准的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相融合,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经分析总结,近三年该课程各章的分值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法基础》近三年分值分布

根据会计职业标准与考纲的要求,将课程体系与内容加以整合,实现“课证融合”。2018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有所调整,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取消,原来从业资格考试的章节《会计法律制度》增加为初级职称考试的内容,因此各章的考试分值发生了变化,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由于内容较多、考核的知识点多达240多个,加之学生对税法部分的知识较为薄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按职业标准及考纲要求的内容进行进行重构,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讲解,以提高在校学生考证的通过率。

具体来讲,内容重构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他法律部分,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为税法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从考试内容及分值分布分析,税法部分的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对具体章节,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构,比如第七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涉及的税种有14个,为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可以将14个小税种重构为3种类型,第一类为与房地产相关的税种,具体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第二类为与车辆、环境相关税种,主要包括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环境保护税;第三部分为与增值税联系较为密切的税种,主要包括关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烟叶税。当然,在重构课程时,必须重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以“证”代“课”。

三、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实践措施

1.重组该课程的师资团队,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经济法基础》教学内容综合了会计、法律、税收等多学科的知识,担任该课程的教师要求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可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给会计实务经验欠丰富或安排给会计、税法以外的教师讲授,由于教师本身水平的限制,对相关知识点缺乏深入的理解,只能“照本宣科”,而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和解析,因此,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准确地理解和消化,课堂任务变成了“划重点”和“背重点”,教学环节简单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效果不理想。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重组了该课程的师资团队,将从事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安排到该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2.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全面调整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按照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全面把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该课程职称考试的考纲与考题,全面梳理该课程的知识点,总结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平时教学中灵活、综合运用案例法、图表法、流程图法、对比法、讨论法组织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章节讲解完毕后多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3.依靠会计协会力量,组建考证社团

在会计专业学生中,依靠会计协会力量,组建了初级会计职称考证社团,并聘请优秀的任课老师担任导师,依靠导师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传、帮、带,通过专业活动、经验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经济法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考证能力,提升会计职业能力。

4.使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信息化常态化的开展。课前,利用Camtasia9软件录制微课短视频,通过学校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传送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以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课中,利用蓝墨云班课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随堂测,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课后,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发布练习题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实现和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良好互动和即时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5.强化过程管理,重视过程考核评价法

为改变传统教学中课程重讲授轻考核,约束无力,效果不佳的情况,重新制定考核方案,注重整个教学过程考核,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课堂任务、作业完成,分单元系列考核,期末考核等方面细化考核项目及标准,最后计算综合成绩。同时,在课证融合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学校教学督导和学生的反馈,及时根据反馈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更正,以提升教学效果。

四、《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及建议

1.建议适当加大该课程的课时量

由于该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大一新生开学较晚,加之有军训、运动会、实训、国庆节长假,造成实际课堂教学周数不多,而该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建议将该课程的学分和课时量适当增加。

2.建议按不同生源将该课程的开设学期错开

单考单招生源、3+2和2+3的生源有了一定的会计基础,对税法部分的知识点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容易,可以开设在第一学期;而对普高的学生来讲,会计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建议将该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既可以使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又可以解决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

3.建议增设会计考证培训课程

由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难度的加大,对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必要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初级会计师证,因此在学完《经济法基础》课程后,有必要在考前开设考证培训课程,以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无纸化考试平台、网校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练习和监督管理,发现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的知识点,从而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分析和讲解,以便使更多的学生能顺利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

[1]李娟,郭莉莉.高职《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16期.

[2]张萍.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

[3]陈林.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

[4]宋建军.高职会计教育中的“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会计,2017(01).

猜你喜欢
经济法会计专业考试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路径探讨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经济法的立法统合:需要与可能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浅谈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