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昊
故事,自古以来就是最吸引人的文学体裁;自然,从来不缺乏故事却从来不在意是否有人讲述。贝林动物标本的捐赠促成了建设武汉自然博物馆的机缘,对贝林首次捐赠动物标本清单的翻译与梳理也启发了我们对武汉自然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的灵感,从最初的一点点思想火花的萌发到现在完整宏大的建馆办展理念,从最初的展览内容框架的取舍斟酌到现在系统科学的锤炼完善,期间融合吸纳了许多专家的思想与建议,经历了多次自我提升,展览内容设计前后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呈现自然系统的科学知识,讲自然故事,自然讲故事。
“讲故事”是当今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美国博物馆联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2013年年会的主题是“故事的力量”。北美科技中心协会(Associ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enters)的会刊《维度》(Dimensions)2014年策划了一期专题——“故事的力量”,编辑部在为“故事的力量”专题所写的“按语”中说:在当今的科学中心或科技博物馆,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克服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一些障碍,使通常复杂难懂的科学内容变得相互关联和易于理解。而且,故事中的情节能够很好地吸引注意力、加深印象、激发好奇心,调动我们的才智和情感,同时也在故事讲述者与听众之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联系。”显然,用讲故事的手法呈现展览内容使展览内容更加易于理解,更能调动观众的好奇心、注意力,更深刻的激发观众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博物馆,故事具有将知识转化为理解的强大力量。
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四大职能,今天教育已逐渐成为其首要功能,博物馆教育是以实物组成的陈列及其他辅助形式对观众进行的直观教育活动,观众的学习过程是随意的,无目的性和目标性的,所以展览的吸引力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好坏的关键因素。博物馆展览的核心要义是将展品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手段传递给观众,其中讲故事是一种比较高明的手段。故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情节和思想,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提出了从观众层面评价展览的三层次标准:好看,看得懂,启发和感悟,也正好是博物馆需要的故事的特征,故事情节对应好看、易懂,思想对应启发和感悟,因此博物馆需要的故事,我们可以定义为“嵌入了大量知识、价值观和信仰的叙述体”。
武汉自然博物馆故事的主题是“大河之旅生命之歌”,以“大河为背景,生命为主题”,重点展示世界主要大河地质史,大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揭示自然的真谛,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展览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严格基于科学性还原的自然故事作为的载体,目标是建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内容设计的整个讨论过程中,“好看、好玩,又有教育意义的目标定位”是讨论的热词,也正好契合了“好看,看得懂,启发和感悟”的展览标准。以“讲自然故事,自然讲故事”的方式策划展览内容是武汉自然博物馆内容策划的初衷,也是布展等其他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
高原生存
雨林藏珍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自然科学已形成系统的、庞大的、相互交叉的理论体系,其复杂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成为自然博物馆建设的内容基础,武汉自然博物馆用讲故事的展览方式将自然科学知识传递给观众是除独特的大河视角之外的另一大特色。以一系列严格基于科学性还原的自然故事作为展陈的载体,这些故事曾经真实地发生在所属的大河流域,背后蕴含大量的地质信息和生物学知识。在大河珍灵单元,每个大河流域章节下会有若干个板块,板块下又分为若干个故事群,故事群下面再细分为一系列相关的小故事,来共同呈现大河生命的壮观和美丽。比如在亚马孙河在河源地带设计了“高原生存”的故事,到中游设计了“雨林藏珍”的故事,河流的下游设计了“泽国生态”的故事,在高原生存单元下面由雪域驼影(以风雪中的羊驼群为展览的核心内容,体现出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河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高原蚁丘(以白蚁高耸的巢穴为布展核心,体现生物的生存智慧和适应性演化)两个故事构成;到了密密西比河的故事从下游到上游,分别由河海之滨(温暖港湾、河口沼泽)、平原河网(河岸林地、河狸筑坝)、高山河谷(死生之旅、石漠冰原)等故事单元构成。
故事的看点在情节,落脚点还是在表达的思想。武汉自然博物馆的内容设计正如浙江自然博物馆严洪明馆长在一次评审会上所评价,“大主题、大视角、大视野、大逻辑、大场景、大思想”,“大河之旅生命之歌”遵循“以大河为背景、以生命为主题、以贝林捐赠标本为基础”的思路,秉承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属性,兼顾人文要素,着眼于世界主要大河流域的地质生态环境,重点展示这些大河流域本身的地质生命史、生物多样性,以及在这些大河流域曾经发生或仍在发展的人类文明,从而唤起人们进一步关注大河、热爱大河、保护大河的意识,展览的主线是大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内蕴人类文明发展的暗线,使展览的主题深化。在内容大纲的写作过程中,许多大家也提供了诸多的智力支持,使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比如中国科学院殷鸿福院士提出的河流的地质演变也类似生命的一些特征,河流本身也有“生命”。
内容第一单元“大河沧桑”大河本身的生命及大河流域内生命的演化与物种的扩散,作为第二单元“大河珍灵”的铺垫,重点表现水循环、大河变迁对流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内容的第二单元“大河珍灵”观众进入展区首先会进入“亚马孙河”流域生物群,在河网纵横交错的雨林里欣赏世界第一大河特有的生命万象和雨林风光,展区以“安第斯山脉-亚马孙盆地”为地质布展背景,亚马孙河流域内典型和特有的动植物以及生态景观一一呈现,背景中辅以现代土著部落生活痕迹,以及纳斯卡线条、印加文化等人类文明历史遗迹。随后沿着安第斯山脉,通过美洲红鹮、火蚁等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的动物将观众引导向北美的落基山脉,以“落基山脉——密西西比河平原”为地质布展背景,观赏“密西西比河”流域内典型和特有的动植物以及生态景观,背景中辅以“印第安人”遗迹和文化景观作为辅助背景。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平原展区之后,观众回归“落基山脉”继续沿着山脉往阿拉斯加方向延伸,到达“白令海峡”,在海峡两岸通过北极熊、雷鸟等在西伯利亚和北美两岸均有分布的物种标本,以及驯鹿(北美驯鹿,北欧驯鹿)、黑熊(北美黑熊,亚洲黑熊)等在两岸相似的物种或亚种标本,引导到“叶尼塞河”流域展区。随后展线跟随候鸟迁徙分别经过或抵达“恒河、湄公河、多瑙河、墨累河”流域,体现这些大河流域的特有生物。“恒河”流域场景部分继续延伸,穿过西奈半岛进入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并沿尼罗河溯流而上,依次穿过“尼罗河三角洲-沙漠绿洲-东非高原-河岸森林”场景。尼罗河展区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尼罗河上游的高原,尤其是东非高原上的动物大迁徙,以及周边的森林与草原动物群。森林场景之后为本单元展区最后一个大场景“非洲之南”,设置“南非草原”生物群场景。在非洲典型或特有动植物以及生态景观之外,背景中辅以“南方古猿”等远古人类化石和遗迹;以及古埃及、津巴布韦等人类文明历史遗迹。故事线由几条大河贯穿,通过生物迁徙和人类起源、远古文明发展历程三条线索向上游、向起源回溯,最后在非洲南部草原形成天然结点,给观众留下思考空间;内容的第三单元大河沉思别通过相关的故事展陈依次阐述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危机、人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引导观众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东非动物大迁徙
主题场景式的故事表达现在被认为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陈设计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其优势在于让观众在参观体验中愉悦地接受科学知识的传播,博物馆也自然而然地完成其教育职能。武汉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大纲在撰写之初,对上海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国家海洋馆等国内几家大型的自然博物馆的大纲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武汉自然博物馆展览选题的理念,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展示说明”部分交代展览的故事线及要表达的思想,“展示形式”部分提出展陈建议,“展示重点”着重讲述故事内容和展览标本清单,在此基础上在大纲文本附件中设置了“展项群”,“展项群”的每一个单元交代了故事性场景的内容、植被场景、延伸知识点等,比如亚马孙河单元雪域驼影展区,故事场景是“风雪中的羊驼”和“兔豚鼠和穴鸮争夺草学的家园保卫战”,布景是“雪山、戈壁荒漠”,植被是“荒漠植物为主、高山植物为辅”,同时列出动物标本清单和植被物种。此种大纲的体例形式不仅是主题场景式的故事表达,更便于展陈形式设计遵循“主题场景式的故事表达”的原则,从源头上保证这是一个既好看又好玩的展览。
展览本质上是信息传播,传播“内容为王”,对博物馆来说“内容”即为展品。武汉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大纲原设计的各类标本5000余件,涉及世界范围内各生态系统的物种及古生物标本,征集的难度非常大,为了使展览能够落地,在展览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将标本清单分为“必要”和“支撑”两部分,以保证有标本讲故事;在后期展览形式设计中,我们反复斟酌,减少图文版和多媒体内容,突出用标本讲故事;每一件标本虽说没有生命,但这个物种都在一定的生境里有其鲜活的生命故事,武汉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大纲都给这些物种还原了鲜活的生命故事,即用标本讲好故事。
大河沉思——和谐共生牵手未来
好的博物馆不仅要好看,还要还玩。武汉自然博物馆的展览主题是“大河之旅生命之歌”,首先告诉观众的是这是一场宏大奇幻之旅,这趟旅行中体验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歌,展览一单元“大河沧桑”和二单元“大河珍灵”主要让观众看,三单元“大河沉思”在看的基础之上启发观众思考,第四单元“大河探秘”重在体验,观众动手、动脑,其内容的设计是依据前面单元涉及的内容而定的,比如大河地质探索、大河生物探索前面单元都有相应的展览内容呼应,给观众形成多纬度的故事体验。
讲自然故事,自然讲故事,内容与形式的综合融会,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实现自然博物馆有机连接大自然和观众的目标,实践新时代博物馆的职能,期待武汉自然博物馆得到惊艳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