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忠
《松鹰图》高冠华
我拜高冠华先生为师时,他已经重归中央美院执教,并与张旭结婚。1994年春,我携妻子登门拜访,那时他的家在中央美院展览馆西侧的帅府园三号宿舍楼。
我们进门时,师母正忙着准备给高先生吃的菜肴。师母是一位大夫,曾为中央首长当过保健医生,因此精于养生之道。高先生原来身上有多种毛病,在她的精心治疗护理之下逐渐痊愈。
高先生见了我这个家乡的学生,总是非常高兴。他和我谈自己的坎坷经历,谈潘天寿先生,谈笔墨色彩、置陈布势等等。师母把火锅端上桌来,他还谈兴甚浓,边吃边谈。高先生有糖尿病,师母给他开了食谱,用海参、胡萝卜、羊肉等低糖食物,放入火锅边烧边吃。师母自己不吃,专心致志地守在火锅边添菜,先添什么、后添什么、多少时间,都有讲究。我说师母您怎么不吃?她说每天都这样,要等高先生吃完了自己才吃。有这样一位贴心人在身边,怪不得七十几岁的高先生精力如此充沛。
高先生画桌后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潘天寿先生的画,我怀着敬畏之心,想上前细品一下大师笔墨。这时高先生说:“这幅画不是潘先生的手迹,是木版水印的。我随潘先生十几年,从来不曾向他讨要过作品。老师教导我已经花费了许多精力,我怎能再向他要作品呢?”他告诉我:“我见潘先生第一天,潘先生对我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学画要专心,心无旁骛,别的事情少管,这样日后必有成功。”高先生的确这样做了,他不善交际,专心画画教学,所以能取得一番成就。“第二句话,潘先生说画画要先学平和的风格,慢慢再脱出来。学一个人,不要走得太深,防止脱不出来。我的画是‘野路子’,你只能去体味吸收有用的部分,多学会学坏的。”潘先生毕竟是教育家,与别的画家不一样,不希望学生像他的风格。所以,后来高先生的画中虽有潘画的影子,但主要是另辟蹊径。“第三句话,读书要读到老,要不断地读,天天读,直到读不动为止,这样学养才能深厚,品位自然就高了。”高先生正是这样,他的诗写得很好,也要求我这样去做。
我在京时常去高先生家,除了谈艺术还看他亲自作画。他画画时师母常侍奉在侧,给他磨墨,画好了给他盖上印章。她虽是大夫,耳濡目染也懂得一些。有一次高先生写字,笔尖稍稍加了一下,她就急起来:“不能改!”我想肯定高先生平时讲过这样的话,她听了就来“监督”高先生了。
高先生有时给我讲诗词,讲平仄、修辞,一面讲,一面用钢笔在纸上写。我说:“高老师,何不用毛笔写呢?”“啊呀,这太累了。”但他兴致高时会给我题字。我至今还保存着他的一张题词:“画须三要:始者高深之学养;继者精微观察,体验生活;末者高尚之品格,方可登峰造极,为后人所重焉!”
他80岁时执意不办展、不搞庆祝活动,我们都劝他,您已经很多年没有办展了,艺到八十也可说是成熟了。您不办,学生们都不高兴呀!好在师母是个能干的人,由不得他,八十寿辰时还是风风光光地办了展。“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高先生已仙去多年,每每思及这些往事,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他谆谆教导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