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宏观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影响,离不开企业准确定位、科学布局的战略指引,离不开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更离不开企业带头人的责任担当与远见卓识。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海院”)在改制后的10年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为致力于为铁路、轨道交通、市政房建工程等提供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总承包、运营维护等全过程技术支持与服务的国家大型综合甲级勘察设计企业,其间,薛新功作为中铁上海院院长功不可没。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更是铁路建设行业一名杰出的技术带头人。他从事铁路勘察设计工作35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主持了10余个国铁重点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近10年来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优秀设计奖10余项。
近日,记者采访了薛新功,畅谈中铁上海院在近10年间迅速成长为铁路设计“国家队”的秘诀,以及面对行业转型升级关键期,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判断与把握。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铁上海院当前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薛新功:中铁上海设计院是世界500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国有大型综合勘察设计企业。企业兼具历史传承与年轻活力,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上海铁路局设计事务所,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成路局设计院;重组新生于2004年,2008年随中国铁建改制上市,更名为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风雨锤炼60余载,中铁上海院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破茧而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为致力于为铁路、轨道交通、市政房建工程提供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总承包、运营维护等全过程技术支持与服务的国家大型综合甲级勘察设计企业。
重组改制10年来,成长为铁路设计的“国家队”,先后承担了20余条国铁项目,全面掌握了从既有线提速(200公里/时)到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建设等不同等级铁路设计的成套技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先行者,参与了全国30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是国内首条高架轨道交通——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的总体设计单位;是世界首条高速磁浮运营线——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的参建单位;作为“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勘察设计了21世纪中国在海外修建的最长铁路——安哥拉本格拉铁路(长1344公里)修复改造。
记者:当前,中铁上海院如何进行业务布局?
薛新功:中铁上海院秉持“一业为主、两个市场、六大板块、全面发展”的思路,以勘察设计为本,积极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努力打造铁路、轨道交通、市政房建、监理咨询、总承包、投融资六大板块业务。地处长三角核心城市,中铁上海院的市场布局以长三角为龙头沿长江经济带两翼辐射,兼顾京津冀与珠三角。集团公司承担主体经营、9个子分公司负责自主经营、10个办事处拓展区域经营,共同组成“1+9+10”的经营网络布局。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业务已遍布全国32个城市。海外市场以东西非及南部非洲区域及东南亚、南亚区域10余个重点国别为主,实施“优化布局、重点突破”的战略布局。
经过不懈努力,市场开拓实现了从华东到全国,从国内到海外的跨越,形成了统筹区域经营、属地经营、滚动经营、合作经营的策略。
记者:转型升级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中铁上海院在转型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薛新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业务的增速趋缓,市场更加开放,新业务市场竞争激烈。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铁上海院逆势而动、顺势而为,走上创新转型的发展道路。
第一,业态创新。随着设计行业的竞相发展,我们愈发意识到企业存在产业链窄、市场结构单一等问题,将制约中铁上海院的持续发展。纵向拉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业务链是业态创新的根本。一是产业链纵向延伸,依托勘察设计主业,拓展路网规划、工程咨询、EPC、产品产业化等上下游领域,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放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行业板块横向跨越,狠抓传统铁路板块的同时,大力开拓轨道交通、市政房建、总承包等多元业务,企业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紧跟“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外经单位的合作,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第二,管理创新。中铁上海院通过整合局属设计院,形成一院八地的布局,扩大了企业规模和区域市场,但子分公司弱小分散、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坚定了我们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的决心。一是优化“两级法人”定位,集团本部的定位为经营承揽、生产指挥、资源调配、队伍建设和科研创新中心,是集团发展的核心龙头;各子分公司的定位为区域性的经营窗口和生产基地,向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二是依法治企,完善公司治理体系。理顺管理层级,规范企业管理,持续改进和完善内控体系。三是坚持创效优先,分别按生产处和项目制两类,规范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强化预算指标的严肃性、预算控制的制约性,积极发挥预算的目标引领和刚性覆盖约束。
第三,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型企业,中铁上海院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一是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全力推进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和建设工作,从孤立分散的碎片化科研课题管理向集中融合型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平台转变。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在重点课题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深化与下游企业合作,合资成立实体公司,推动产品产业化、规模化。三是紧盯技术前沿,以BIM技术为切入点,推动信息化建设,积极跟进设计行业技术变革,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
第四,人才战略支撑。“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个企业要发展,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发展优势。重视人才就是抓准了创新发展的脉搏。我们一是完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确立“技术、经营、管理、党群”四类企业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疏通职场晋升渠道,构筑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队伍。二是聚焦人才梯队培养,以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集团“1258”科技人才工程。一方面依托重大项目、课题,从企业内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广泛吸纳新业态、新领域的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技术实力。三是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贯彻企业文化育人的理念,形成人才竞相涌流的良好局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记者:在促进技术创新创优方面,中铁上海院都做了哪些工作?
指的是学生针对特定的学生习作进行讨论修改的一种方式。运用这一教学指导策略,教师可建议学生在写作训练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困难时主动与同学讨论解决策略,得出结论之后再对文章进行润色。应用这一策略,教师应事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以便于学生进行讨论修改,并且引导学生在讨论习作问题的时候从评判标准出发。
薛新功:重组改制10年来,中铁上海院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铁道学会科技奖9项,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奖10余项,专利62项(其中发明10项),参编规范标准8项。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和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2017年通过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获得奖项、荣誉的同时,我们也挣到了“真金白银”,企业经济指标持续以两位数稳步增长。
技术创新创优取得丰硕成果的背后,我们做了大量工作:第一,确保投入到位。确保科技研发资金数目到位,并用于实际科技研发工作。近年来科技投入占勘察设计收入的比例持续保持在3%以上。第二,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两级三系列的创新体系,即集团公司法人实体核心主导、生产(院)处项目课题组为研发主体两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集团业务处、相关企业三系列的网络创新体系,形成了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及运转机制。第三,研发平台建设。目前已通过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以项目为载体,以前瞻性应用为目标,构筑工程应用、产业发展、新兴业务多个子业务。推动科研平台从孤立分散的碎片化科研课题管理向集中融合型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平台转变。第四,研发团队建设。以“1258”人才工程和导师带徒活动为抓手,通过内培外引,厚植基层(所级),强化中层(处总级),提升高层(院总级),建立梯级技术研发骨干体系,形成层次分明、分级有序、全程管控的技术研发管理体系。
池黄高铁现场踏勘
目前中国在海外修建的最长铁路——安哥拉本格拉铁路
记者:作为铁路行业的技术带头人,您都主持了哪些项目,攻克了哪些技术难关,取得了哪些成就?
薛新功:从事铁路勘察设计工作35年,自2000年以来,我主持了10余个国铁重点项目勘察设计研发工作。曾作为铁一院主管院副总工,主持了青蔵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陕西境设计,西安至成都高铁翻越秦巴山地工可研,参与主持了秦岭终南山公路特长隧道(长18公里)规划设计等工程,在"两高一险"(高原冻土、高速铁路、艰险山区)铁路总体规划、勘察设计技术有独到之处和创新成果。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优秀设计奖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设计奖1金2银;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奖6项。所主持的青藏铁路及秦岭隧道群2项工程荣获FIDIC全球百年经典工程大奖。
作为中铁上海院总工,我先后主持了合蚌高铁、连镇铁路等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其中,合蚌高铁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连镇铁路的“引入扬州、镇江地区跨越长江天堑方案”进行了多方案综合比选,采用扬镇东侧一跨过江的五峰山桥位(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为世界同类桥梁领先水平)方案,正在主持攻克“千米跨度悬索桥上无缝线路轨道稳定性设计研究”课题。
在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中,主持了安哥拉国本格拉铁路修复改造工程。该线横贯安哥拉中部,线路全长1350公里,工程投资20亿美元。难点在于原有技术标准低,速度仅50公里/时-60公里/时,要求改造到90公里/时;战线长,改造量大,冒着安国内战后遗留地雷等危险,而战后恢复要求勘察设计周期紧,采用何种设计标准及原则是重点和焦点。经过多期多次研讨对接、科学论证,得到安方同意采用中国标准改造原位新建,四电及机辆设备全部为我国生产,为该国有史以来速度最快的铁路,极大推动了中国铁路成熟技术的输出。该线成为继上世纪70年代我国援建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在海外一次性建成最长的铁路。
连镇客专
记者:十九大后,我国进入社会发展新时期,中铁上海院如何积极作为?
一是要做交通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总书记的报告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要加强铁路、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作为以铁路为主的综合性勘察设计院,我们大有作为。在区域、市域各类交通制式规划中,超前谋篇布局,弘扬工匠精神,在“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中发挥设计咨询作用。从而推动企业及早进行战略预判,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做创新发展的实践者。报告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院已成功取得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认证,并立足连镇、池黄高铁及成都地铁等重点项目,开展科研课题攻关与创新,并积极推动预制管桩技术产业化发展,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营造创新氛围,提升企业软实力。
三是做乡村振兴及区域发展的先行者。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撑,我院作为综合型设计院,在区域交通规划中,以及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做好前瞻性研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四是做提质增效的推动者。报告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将结合企业实际,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推动转型发展,着力打造经济实力殷实、技术实力雄厚、竞争实力突出、具有较高价值创造力的一流现代设计咨询企业。
五是做“走出去”的践行者。央企是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的重要力量,也是开展国际间合作交往的重要代表。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开拓海外市场,进一步探索和打造布局有方、推进有序、风险可控、效益可期的海外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双轮驱动”,也为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出新的贡献。
六是做社会责任的担当者。为人民谋福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作为央企应该牢记的社会责任。2017年4月,由我院设计的茅以升公益桥——铁道工程师金寨圆梦桥通车,为学生们架起了求学桥、希望桥、安全桥,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得到了老区人民的称赞!
新无止境,志领千里。步入新时代,我们愿创新永恒,用精心设计、工匠精神筑诚信之厦,创精品工程,建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