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琴
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1]。党与国家给予政策的支持,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技术保障。然而,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城市人民对乡村旅游的憧憬,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面对强劲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重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分析,有利于乡村旅游为新农村的深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根据对四川省旅游扶贫的调查分析,乡村旅游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重要性表现在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使农民的收入稳步地增加、树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之风及改善与美化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型与发展,以下呈现的是具体的内容:
四川省主要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其吸引了城市居民到乡村进行休闲旅游,这带动了农村旅游市场消费,实现了城市居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城市大量的外来资金与人才,促使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发展,解决了当地农业人口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2]。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朝向多元化方向经营。2015年成都市三大产业增长值情况,其中第三产业占40%,而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12%与48%,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了农业的平均利润率,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
对于四川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民通过自身的劳动寻求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农村的经济扶持力度。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扩大,使当地农村居民的就业率增加,比如,当地居民通过投资旅游项目,改善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情况,使农民生活上可支配的收入增加,这不仅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此外,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当地农民就业情况增加,人们在当地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不用再往城市发展,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质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地农民为了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了农民对市场经济与顾客服务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农民成为一名讲文明、讲卫生及懂礼貌的公民。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带来外来文化与先进思想,为了响应当地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这使农民整体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另外,农民通过接受新的思想,打破传统的守旧思想,促使他们原有思想的转变,这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之风,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对于四川省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是对农村旅游接待条件与质量的改善,这需要对乡村旅游的环境进行综合性整治[3]。比如,生活废水要进行合理排放、生活垃圾要科学处理等。而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可以以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农村资源的科学规划,使当地的基础设施得到科学而合理的建设,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实现新农村新面貌目标的实现。
目前阶段,对于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开发,其处于初级的阶段,整体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对于四川省农业旅游开发概况[4],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9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点镇11个,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村及星级农家乐数量分别为64个、748个及3459个。根据四川各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条件与影响因素,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遭遇生态与环境的制约、受到投资与硬件建设的瓶颈、乡村旅游促销力度不够及人力资源欠缺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以下呈现的是具体的内容。
由于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和干旱、半干旱的地理环境,受荒漠,高山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四川省各个地区的乡村旅游,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导致生态系统容量的不足。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很多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不当的情况,比如,当地林地资源保护不当,人们对树木的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环境污染。据相关统计,每一年四川夏季暴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泥石流,这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四川省本身的地理区位特征,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区域功能,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现有生态与环境的限制。
从硬件建设的角度上来看,由于四川处于偏远的地区,远离沿海,自然环境比较差,加上滞后的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这使乡村旅游的投资与硬件建设,还远不如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与临近的地区相比,其存在一定的差距[5]。从投资方面而言,由于四川处于不发达地区,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很多地区不能进行旅游资源的普查与科学规划,这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形式单一的状态,加上局部地区有盲目开发的现象,使其不能满足旅客对消费需求。目前的乡村旅游只靠政府的资本投入,其不能得到真正发展。投资不足和硬件环境建设的滞后,使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极大挑战。
对于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各个地区旅游情况不同,加上整体促销资金与促销力度的不足,这使得乡村旅游在实际的宣传过程中,其总体形象不够明确与鲜活,缺乏出游煽动性,而各种旅游宣传口号还不能激发大众的旅游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说服力与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现有的区域旅游资源缺乏整体优势与功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市场观念与发展前景的认知,这大大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跨省区的旅游项目开发,其缺乏统一的促销氛围,难以形成整体形象与持续的轰动效应,这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对于乡村旅游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资源优势、及管理水平的竞争等,其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是乡村旅游业开发与发展的关键。现有的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下,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存,并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与专业知识的教育[6]。另外,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加大乡村旅游的对外开放程度。目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四川省各个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专业人才的制约,从而导致旅游服务体系与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表1 四川省农村建设项目
表1是四川省农村建设项目的内容。现阶段,基于四川省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对于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坚持旅游扶贫开发与新农建设的统一、完善旅游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旅游扶贫项目开发投资力度及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与经营管理水平,其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下呈现的是具体的内容。
对于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的开发与新农村的建设,其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以此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这也是其发展的共同宗旨。推进四川省旅游扶贫开发与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实行资源的共享。比如,推进四川旅游扶贫开发,其具有资金的保障、激励模式等,这为贫困地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新农村的建设推进了旅游扶贫的开发,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农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并通过适当的政策进行优惠,加以扶持。此外,当地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扶持项目,帮助农民发展当地的经济,这有利于整个村落旅游扶贫开发的巩固与提高。因此,在实施旅游扶贫开发,需要与新农村的建设相结合,从而进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现如今,现行的旅游扶贫开发机制以村为目标,这与以前的县为目标的发展相比,旅游扶贫开发机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四川省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贫富差距比较大,以村为旅游扶贫开发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为了提高旅游扶贫开发的效率,需要使旅游扶贫机制向村庄与农户相结合的机制发展,同时,还要制定旅游扶贫开发的工作规划,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另外,突出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在选择旅游扶贫项目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而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此外,建立完善的旅游扶贫项目机制,在确定扶贫项目时,我们应该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的建议,同时还可以向相关专家进行咨询,从而对村民提出的扶贫项目进行一定的筛选,并对扶贫项目的资金进行公开展示,从而确保旅游扶贫项目的公平性。
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旅游扶贫项目开发的投资力度,需要制定综合的发展规划,通过对旅游扶贫开发资金的适度投入,并多渠道加大投资的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加大相关支农投资与政策的扶持,从而形成稳定高效的扶持机制,这有利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条件。对四川省各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应该积极解决其基础社会的问题,这样可以使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站在同等的起点上,发展其生产力,这样才能使其脱贫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于旅游扶贫的开发,需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与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此外,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一定的岗前培训。另外,大力培养与利用当地的人才,对农村那些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进行鼓励,增强其学习技术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此外,充分利用科技来进行旅游服务,真正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因此,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当地旅游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综上所述,以四川省为例,基于新农村视域下,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根据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结合旅游扶贫的特点,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还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关小凤. 基于国土空间开发理论的四川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2]王柔.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 科技广场,2013,(06):168-171.
[3]曹晓慧.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析[J]. 农业经济,2015,(12):42-43.
[4]吕涛梅,傅红. 新农村旅游型集镇规划建设——以四川省石棉县草科村为例[J]. 宁夏农林科技,2012,(09):140-141.
[5]Wineaster Anderson. Cultural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Kilimanjaro,Tanzania[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2015,13(3):.
[6]蒲姝.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式的互动分析——以都江堰市虹口乡景区为例[J]. 中国经贸导刊,2010,(0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