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功能性腹胀30例

2018-07-06 09:58佳,周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腹围电针胃肠

王 佳,周 利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功能性腹胀(Functional bloating,FB)是一种发病机制不确定,以反复发作的腹部胀满为特点,常伴嗳气、肠鸣、排气增加等的病症。本病具有易反复、迁延不愈、不易根治的特点。临床上,功能性腹胀的患者常伴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其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有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表明,2008年武汉市功能性腹胀的患病率已达4.29 %,男女性别间患病率无明显差异[1]。本研究采用电针治疗功能性腹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一共为60例,全部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FB患者,男21例,女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电针治疗组30例,第二组为西药组即对照组30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最后纳入统计29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后纳入统计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1.2 诊断标准

符合罗马Ⅲ功能性腹胀的诊断标准[2]: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 d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或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者可明确诊断。

1.3 排除标准

经内镜、B超、影像学等检查为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肝、胆、胰、脾等器官病变;既往有腹部手术病史;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近2周未使用消化道促动力剂等药物治疗者;不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太冲。配穴:偏上腹胀者配内关、梁门;偏下腹胀者配上下巨虚。操作:患者仰卧位,穴位处常规皮肤消毒,取0.30 mm×40 mm毫针,除中脘均为双侧取穴,直刺天枢、足三里,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接电针(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极于上述穴。电针参数:等幅疏密波,频率2/15 Hz,强度2 mA,以腹部和下肢皮肤稍颤动为度。直刺中脘、太冲,深度以约25 mm~40 mm,得气为度,行提插捻转泻法。余穴均常规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为1疗程,休息1 d后进入第2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2.2 对照组

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5 mg,3次/ d,7 d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1.1 胃肠症状评分(GSRS)法

对腹胀、嗳气、肠鸣等3个主要症状进行评价:0分:无症状;1分:轻微症状,经医师提示有回忆症状;2分:有症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3分: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3.1.2 腹围增加评分

每日早晨空腹平卧,经脐测量腹围:0分:有腹胀感,腹围无明显变化;1分:腹围较基础值增加1 cm;2分:腹围较基础值增加2 cm以上。每组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上述评分,将GSRS评分与腹围增加评分相加获得总评分,根据总评分评价疗效。

3.2 疗效标准

总评分=GSRS评分+腹围增加评分。显效:总评分下降70 %以上;有效:总评分下降30 %~70 %;无效:总评分下降小于30 %。

3.3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所有的数据均采用双侧检验,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方差齐者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校正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总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其中治疗组总评分下降程度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治疗有效率治疗组(96.55 %)与对照组(82.14 %)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5 安全性比较

电针治疗组1例因不耐受电针治疗脱落,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轻度恶心,但不影响用药,停药后症状消失。

4 讨 论

功能性腹胀属于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心理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腹壁肌肉薄弱等因素相关[3]。现代医学对本病无确切的治疗方案,多用消化道促动力剂治疗,对缓解腹胀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停药易复发。

从临床而言,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病在中医属于“痞满”“胀满”“郁证”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胃肠,与肝、脾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本病从经络辨证,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和足厥阴肝三经为主。考虑其病位在胃肠腑,结合经络辨证,主要选取胃经、脾经、肝经的腧穴,可以激发脏腑经络功能,调整中焦气机。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能助胃消化水谷,调理中焦气机,《针灸甲乙经》云:“胃胀者,中脘主之”;天枢为大肠募穴,腹气之街,能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运转腹部气机;分别取胃、大小肠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共奏理气和胃、通腑消胀之功;公孙为脾经络穴与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逆消胀;内关、梁门亦可健脾理胃消胀;太冲为肝经输穴、原穴,疏肝理气降逆,利于气机恢复正常。诸穴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之功。

从现代研究来看,研究者越发重视心理因素对胃肠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其中脑肠轴学说是近年来功能性胃肠病研究热点,该学说认为脑肠轴是一个脑和胃肠系统通过神经活动和激素分泌相联系发挥功能的网络,机体可以通过此网络的双向环路对胃肠功能进行调节,即脑肠互动。一方面机体接受外来刺激并将信息传入高级中枢影响胃肠运动和分泌;同时胃肠活动又能反作用于中枢,产生疼痛等感觉,影响情绪及机体行为,也就是说胃肠道症状对精神心理有反作用[4]。激动、抑郁或负性事件使机体高级神经中枢对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增强,胃肠动力减弱,从而产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因此,一方面通过针刺腧穴,可以影响胃肠运动和分泌,对胃肠功能进行调节。另一方面,中医强调“形神一体论”,针刺疗法亦具有心神同治的整体调节作用。如《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强调了“治神”需始终贯穿针刺治疗全过程。在本病治疗中,除选用健脾和胃消胀的穴位外,还重视情志的调理,配以太冲——疏肝理气要穴,发挥针灸的整体作用。

最后,电针是结合电刺激与针灸刺激共同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治疗效果的一种疗法,它能加强穴位刺激,促进气血运行,增加穴位的生物电流,具有可重复性、疗效好、安全等优点。现代研究表明,电针可能通过刺激神经,传递信号到中枢,从而促进某些神经递质和神经激素起作用[5]。如国内有大量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具有促进胃排空、促进小肠蠕动、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作用[6];电针天枢穴亦能改善胃肠蠕动,调节胃肠功能[7]等。电针疗法对功能性腹胀具有积极且肯定的治疗作用。

总之,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电针治疗功能性腹胀具有确切的疗效。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入研究,以期未来能在临床应用推广,从而发挥传统医学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 蔡 强.武汉市成人胃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24.

[2] 美国消化疾病周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3] 柯美云,方秀才,主译.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52-456.

[4] 李景南,钱家鸣.胃肠激素与消化系统疾病[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4):253-254.

[5] Kulthida R,Tarinee M,Lanchasak A.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prevention of delayed chemotherapy 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in gynecologic cancer patients[J].Pain,1991,47(3):295.

[6] 陈 艳,刘 诗.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7):705-709.

[7] 蔡俊丹,颜汉文.电针刺激天枢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治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6):355-357.

作者简介:

王 佳(1991-),女,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级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灸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猜你喜欢
腹围电针胃肠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的差异性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出生体重的探讨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包头地区不同性别痛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胃肠病糊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