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作文得高分

2018-07-05 09:03唐子江
求学·素材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佛系名言高考作文

唐子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今人多用“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来评论王羲之书法的飘逸隽秀。《世说新语·容止》载:“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这两个比喻实际上是说王羲之仪态举止俊逸潇洒。

2.“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爱迪生说的,不过这句名言的后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名言是丰富的文化与精神财富。有些名言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语义转移、断章取义等现象,对这些名言应当如何认识、对待?请围绕此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體明确,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一文火爆微信朋友圈,“佛系”一词横空出世,然后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饮食”“佛系养蛙”等一系列词语,以此表达不同人对自己当下生活状态的体验,而“佛系”这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含义也瞬间成了很多人对抗快节奏生活的一剂良药。

对此,你会有何感悟和体验?请以“我看佛系 ”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在横线上填入一词将题目补充完整;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在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2017年各科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部编版教材正式启用之后,语文学科也由原来吃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变成了提升素养和考场争分的“香饽饽”。现在高考进入冲刺阶段,各个学科、各方面内容都要进行最高强度的训练。作文作为高考所有科目所有题项中赋分最高的题项,必须特别重视。2018年高考迎来一个“拐点”,有针对性地准备无疑更有效果。

一、2018年作文题写什么?

显然,无人能准确地知道2018年高考作文的题目——其实挖空心思去猜题、押题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根据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律或者特点,对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或者方向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则是很有必要,也是有可能的。《求学·高分作文》杂志作为一本致力于高考作文研究的专业杂志,其探索值得注意。2018年2月份举办的第六届“求学杯”中学生作文大赛A组决赛是专门针对高三学生的作文赛,该赛事的另一个名称是“模拟高考作文大赛”——向高考要求和标准看齐,力图模拟高考作文命题的意图十分明显。不管那竞赛题目与实际的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有多少相似性,对其进行分析,把它作为一个参照都是有意义的。

其一是选择性。命题提供多则材料或者多个观点供考生选择再进行作文,这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这种命题方式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多元选择,也能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次决赛有两道作文题可供考生选择,第一道题目关于名言的流传至少包括支持对名言进行修改和不支持修改两种态度;第二道题目包括针对“佛系生活”的不同态度,而“佛系生活”本身又有不同的内容。考生要多角度衡量之后才能决定自己的写作态度和角度。

其二是矛盾性。命题材料提供的观点基本都是多元的,也往往是相左的,没有完全的正确或者错误,基本都是各有道理,又不无漏洞。考生要做的是面对复杂的乃至是两难的现象、场景、问题做出自己的评判。所以,一般引起争议比较大的社会问题,我们都要多加留意——其中包括留意各方的观点。

其三是现实性。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放弃了过去的那种去场景化的以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寓言故事、哲理故事,并让考生提取出其中的寓言、哲理来立意作文的做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事件、具体的场景进行构思写作,其目的就是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命题者不担心考生“猜测”到社会热点,只关注考生是否能对真实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无论是对名言警句的语义转移乃至断章取义,还是“佛系生活”现象,都是现实社会真实存在的。考生平时若注意到这些现象和问题,在考场上就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写起作文来也就轻车熟路了。

其四是文化性。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加速,特别是对“文化自信”的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高考作文涉及文化现象,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学习、弘扬优秀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这几乎是确定无疑的。本次比赛的两道作文题都具有浓郁的“文化味”,以文化为参照去审题,从文化角度挖掘名言选择、删改的原因;从现象出发挖掘出“佛系生活”受到追捧的文化因素。这样的作文就具有文化性。

二、如何审题立意更靠谱?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或者说是先决条件。一般而言,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特别是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一个事件,对事件不同的观点、写作的基本要求、需要写什么都是比较清楚的,这无疑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审题无关紧要甚至可有可无,也不意味着立意不用费什么心思只需要随便抽取命题材料中的某个“说法”就可以轻松地把作文写好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审题立意。

(一)立足现实

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现实,通过写作强化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提升参与社会的能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提倡真实写作,反对虚假作文和伪写作,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走向。关于名言警句,如命题中的爱迪生的名言,绝大部分人确实只知道前半部分,不知道还有后半部分。考生哪怕是在看到作文题时才知道这个真相,他们也熟悉名言的前半部分。断章取义的名言却起到正面作用,“有用”比“诚实”更有价值吗?经过改造的名言还是原作者的名言吗?“以讹传讹”就一定有坏作用吗?等等。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真情实感,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那就不难完成审题和立意了。

(二)立足文化

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现代社会,针对同一个社会现象,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高考作文也基本是提供多元的观点让考生进行评判和论述。由于命题材料提供了不同的观点,故考生只需要直接选取其中一个观点即可进行立意。考生可以从文化角度去审题和立意,也就是从文化角度寻找现象或者问题的根源,又从文化角度去寻找对策和出路,如对于名言的删改,从文化上可以找到“求善胜于求真” “以讹传讹”“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等。关于“佛系生活”,考生可以联系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合一,佛教对中国人影响巨大,佛教与世无争的思想等。

(三)立足自我

不管什么材料的命题,都应该也可以从考生自己的角度去审视和言说。从命题材料中提炼出观点,以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作例子,或者是以材料触发自己相应的思想情感,随即立意。如“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则名言在学校的教室墙上常见张贴,于是自己受到激励,相信勤奋的重要性,那么得知名言的后半句居然是强调灵感的重要性,意思几乎完全相反时,是否有“被骗”的感觉呢?假如认为是“被骗”,那么谁在骗呢?想达到什么目的呢?自己“被骗”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呢?假如一开始就知道爱迪生该“名言”的完整内容,那会给自己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样从自我的角度去审视题目,就可能很自然地得出有个性和有创见的立意了。

三、哪些作文会受青睐?

哪些考场作文更容易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按命题要求写又达到评分标准的作文就是好作文,自然受到青睐。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是公开的,内容方面做到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表达方面做到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就可以拿到“基础等级”满分的40分;如果能达到“发展等级”要求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则可以拿到20分,最高的基础等级分加最高的发展等级分就是满分60分。

当然,要完全按评分标准去写作文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评判一篇现场竞赛作文——《为名言增添一抹亮色》的得失来看高考作文的写作。

(一)第一印象良好

《为名言增添一抹亮色》一文标题较为醒目,卷面整洁,书写较好,观点明确,结构完整,字数超额——这些都是能够“一眼看出”的,作文会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正确理解题旨

審题之后自然就要从命题材料出发理论——带着“第一印象”,阅卷老师就会迅速进入阅卷,如果是议论文那当务之急就是寻找中心论点,看立论是否“符合题意”,考场作文尽早明确论点十分重要。《为名言增添一抹亮色》的中心论点在首段便挑明了:认为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名言进行语义转移乃至断章取义是可以的,甚至可以为名言增色。然而,“某些名言晦涩难懂或不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不能构成支持对名言进行语义转移乃至断章取义的充分理由——既然晦涩难懂,那它有可能成为名言吗?大凡名言都是作者要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思,并且能很好地给人以启发,“不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可见这个观点本身是需要论证的。

(三)事例丰富典型

《为名言增添一抹亮色》一文中列举了杨奇函在《演说家》演讲中提到的面对不同的景象可以借用相应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莫言在小说《檀香刑》中提到“十全十美”的不足,胡戈拍摄恶搞《无极》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英国对莎翁小镇的保护开发,少年儿童出演的《红楼梦》,马云参加拍摄宣传太极的影片《功守道》等,用以论证传统文化应该改造,应该加以创造性转化发展的观点。这展现了考生比较广阔的阅读面、知识面,会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本文这些事例都不够典型,简单罗列出来不加以分析是不具有多少论证力的。首先它们本身都不是经过改动的名言,其次文章也没有从“名言是否可以语义转移甚至可以断章取义”来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阐释,所以这些很丰富的例子其实是游离在文本之外的。

(四)语言具有逻辑与文采

完成审题与立意,依照立意搭建文章架构(提纲),再通过回忆提取出相关的写作题材,这样就可以正式写作了——无疑,要重视那构成文章血肉的语言。可以说,同样的立意和题材,语言的高下会直接决定作文分数。高分作文评卷标准中“基础等级”的表达标准有一个要求是“语言流畅”,“发展等级”中有一个衡量标准是“有文采”。对作文语言来说,符合逻辑、通顺流畅是基础,而具有文采美感就容易得到高分。《为名言增添一抹亮色》总体上看语言是流畅的,甚至不乏一些文采,然而不符合逻辑之处也存在。在提出中国诗歌有“三美”并举例之后,文章接着写道:“中华诗词给了我们诗意的生活,我们为其赋予新含义,何乐而不为?”显然,面对不同场景用相应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与论题中的名言的语义转移或者删减改变是不一样的。针对爱迪生的名言被断章取义,文章则这样议论:“倘若我们知道了后半句,纵使它是真理,我们也会失去指引我们前行的一颗星。”这个表达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爱迪生的话无法给人以启发和激励,那么它还是“真理”吗?还算“名言”吗?

猜你喜欢
佛系名言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法系妈&佛系爸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佛系”掩盖了什么?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名言
名言趣画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