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波
摘 要:经历了一二年级看图写话、三四年级习作的起步基础训练后,学生迈入了五六年级习作的成熟发展阶段,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训练方法的陈旧、评价方式的滞后,高年级部分学生逐渐出现对作文的敷衍和厌倦,还有部分学生因语言积累不足,造成言之无物、有物难言、言而不详的现状。教师在无数次的指导、讲评和作文修改后,发现收效甚微,作文教学之路崎岖且漫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摒弃了一些作文教学的常见弊端,实施了一系列的有效作文教学策略,旨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方法,执教各种趣味习作课以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将习作回归生活,把作文课上得精彩纷呈。
關键词:水到渠成;专题切入;耳目一新;面批面改
现状:升到高年级,写作文成了最让学生头疼的事,笔者听过许多作文研讨课,很多老师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评讲,将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挖掘得非常透彻,接下来讲解写作技巧及注意点,和学生探讨结构、详略,最后范文引路,提供优美词句、语段。看似一气呵成、水到渠成,但往往是题目一布置下去,几十双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睛盯着纸发呆,笔头滞涩,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下课铃响起,不少学生不能按时交作文,回家看《优秀作文选集》《同步作文》等书,然后选取其中一篇作为样本,经过适当的改动、拼凑之后形成自己的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干瘪无味、没有新意、没有真情实感。老师们一边改一边叫苦不迭,用尽浑身解数却收效甚微。精心写的评语学生却不屑一顾,不停地练、改、批、评,但作文水平却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效果:久而久之,写作文给老师、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写不生动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笔者经过对五、六年级10个班40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谈话,发现这种“怕”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作文素材积累、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观察、缺乏作文的写作基本技巧,更缺乏的是对写作文的兴趣和自信。(见表1)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成了高年级学生的心声。作文俨然成了接受的工具与训练的机器,无乐趣可言,更无创新之说。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作文教学?什么样的作文命题、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才能让他们生命的潜力得以尽情地驰骋?笔者在边实践边学习中总结出了一些收获,在自己的班级和年级进行了实验,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在这里做归纳整理:
一、情境体验,宜水到渠成,忌枯燥指导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五、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走向成熟,教师不会像作文起步时注重对他们兴趣的培养。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的引领,对作文就会产生抗拒。所以,越是上高年级,老师越要想方设法来让学生保持对作文的热情和兴趣,对“我手写我心”充满灵感和新鲜感。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在我的作文课上,活动、游戏以及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是常态。我会根据作文的要求去努力创设一种虚拟的生活场景,在这场景里,学生的角色会发生各种变化,他们时而变成了菜市场里和人讨价还价的“商人”“顾客”,去体验作文的“有声有色”;时而变成了赛场上的“啦啦队员”“运动员”,去感受场面的“气势宏大”;时而变成了捉鱼、放风筝的“野孩子”,去领悟动作描写的精确;时而变成了公交车上、超市里的一员,去观察各种人物的不同特点。在“身临其境”“角色互换”中,学生会忘了是在写作文,而只不过是想急切地说出心里话而已。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情景体验,我唤醒了学生灵动记忆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及认识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学生既自然又很轻松,不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出来,还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文章自然就“生动”“好玩”了,语言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的是最真实、自然的内心感受。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成了我和学生享受生命、体验成长的发现之旅。当学生经常跑过来问:“老师,今天作文课我们怎么玩啊?”我知道他们的期待和兴趣被点燃了。同时,我鼓励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学到“诚信”这一主题时,学生以“善意的谎言是不是欺骗”为话题做了一场辩论赛,在这次辩论赛上,学生唇枪舌剑,针锋相对,辩论赛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作为记录,结果学生纷纷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我的作文课上,会经常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通过观察、抚摸,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情动而辞发”,于是一篇篇极富童趣的作文便产生了。
二、选择材料,宜耳目一新,忌千人一面
很多学生认为:不是他们不想写新颖的材料,是不知道哪里才能找到新鲜的素材。作文胜在新意,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作文,多半写的是空话、套话。我传授给学生写作的四法宝,是新意、真情、语美、布局巧。如何让学生走出老旧题材的窠臼,去尝试去感受,发现一些真正受触动、有真情实感的新题材呢?于是,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讲评课。
首先,在屏幕上出示几组明星的图片,让他们去观察谈感受,引出“撞衫”的话题,告诉学生撞衫的尴尬及引起的审美疲劳。再谈到作文题材的“撞衫”,孩子们相视一笑。接下来,我开始为创新的题材颁奖。
我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分别对这些题材进行点评、加分、谈感受。学生侃侃而谈,然后再次对这篇作文进行构思。作文收上来后,我感到非常惊讶,孩子们的思路被激活,题材五花八门,《一个苹果的故事》《餐桌上的爱》《严宽都是爱》《白开水里的爱》……每一篇都是真情的流露。
每次作文课,我都会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尝试去思考各种创新的题材,尽量写自己熟悉的、经历过的、感触深的事情,并及时对他们的题材进行点评。我不会用作文书里的范文进行引路,而是坚持用他们发掘出来的优秀题材现场尝试下水文,坚持了一年,学生选材、立意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题材多样,再也不会人云亦云。
三、指导行文,宜专题切入,忌練写全篇
调查结果显示:有35.5%的学生不会用描述性的语言,写的都是大白话,不生动,也不具体。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笔者通过课堂的专题训练,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本学期,学校以《运用人物对话训练,提高小学生叙事作文的水平》为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活动,每个年级每个月我们都制定了人物对话的训练重点及目标,如六年级:
第一个月训练目标:会灵活运用三种不同提示语的对话形式,并初步掌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神态、动作的描写;
第二个月训练目标:会灵活运用五种不同提示语的对话形式,熟练写好人物的心理、动作、对话、神态;
第三个月训练目标:会灵活运用五种不同提示语的对话形式,熟练写好人物的心理、动作、对话、神态;并且能够用对话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课堂上,专题的训练能够当堂完成,在对话的专题训练后,我们还有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专题训练,通过一个个专题,学生懂得了如何将作文写生动、引人入胜。
四、修改作文,宜面批面改,忌空洞评语
作文修改往往要花费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老师的评语冗长,专业术语多,不外乎“语句通顺”“层次清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书写工整”“前呼后应”之类的标签式语句的排列组合,学生往往看得一头雾水,却不明白自己该如何改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希望我的作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并且能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亮点,所以,我修改作文努力做到精批略改、多评讲,分成三步走:第一步,让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请同桌进行修改,将错字、标点改正,再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最令自己满意的地方,如选材、立意、词句乃至一个标点的新颖用法,并写上为什么。在寻找中,学生就会反复地去思考、品赏自己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中的得意之处,对自己认为满意的地方好好品赏,对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会顺手改之。写得好的地方用“~~~”画出来,并加分。这项训练不仅表现在让学生改正错别字、标点误用、语病这些一般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通过一两处批改,改出水平,使原文有明显提高。尤其是画好词句时,他们学会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这是学生展示自我、树立信心、体验成功的第一步。学生习作虽然大多是平平实实,但是在平平实实的习作中也不乏得意之笔,有时是一个词句的运用,有时是段落的安排;有时是开头开得好,有时是结尾结得妙……他们会有一种由衷的成就感。第二步,师生随堂面批,教师只需要几句话告诉每个学生优点在哪儿、不足在哪儿、该如何改进,简明扼要。第三步,在学生的两次修改后,教师进行全班精批细改,改完后,将写得精彩的作为范文在班里朗读,这样也能给其他同学提供写作指导。以鼓励和欣赏为主,画出写得好的部分,一处加五分或者十分,在写批语时,尽量都用鼓励性语言,给予学生持续的动力和自信。最后,将好的作文装帧好,贴在“小小作家作品展览”的黑板上。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作文讲评课,大大提高写作兴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欣赏和评价别人的作品。老师从一个裁判者转变为一个参与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突破。
叶圣陶在《答章熊的信》中说:“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写作是一种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亦不可脱离生活、盲目拔高。通过创设各种真实情境的“场”,通过专题训练、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批改中学会自我欣赏,平时多留心生活,多积累,才能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当然,作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系统结构上的涣散、成果推广上的乏力、经验总结上的提炼不足,是导致作文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笔者此文只是对作文教学做了一些浅层次、粗线条的分析与描述,意犹未尽。作文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俊竹.新课标下高年级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
[2]曹茂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问题[J].教育探索,2007(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