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惇
摘 要: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在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究如何将本地的篾香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篾香文化;举措;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2-01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2.079
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是学校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并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下面,笔者就对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情况做一些介绍。
笔者所处学校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达埔镇,当地民间的制香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宋元时期在泉州从事贸易的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蒲寿庚就是宋末元初生活在泉州的阿拉伯人。香料就是当年蒲氏家族经营的主要贸易品。明清时代,蒲氏家族逐步衰落,分别避居永春、德化、漳浦、福安等地,定居永春的蒲氏后裔始于蒲氏家族第13代世袭,他们以传统的制香手艺谋生,世代相袭。经过多年发展,现在达埔镇制香企业有近300家,从事香制品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将近3万人。现如今,达埔生产的香制品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香产业在永春正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早在2006年达埔制香工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协会联合授予“中国香都”称号。
此前我们永春县并没有以篾香文化为载体的校本课程。这次,我们对其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首先,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就对全校3个年段,12个班级,总生数443人进行了课程立项的调查。从调查问卷的总体情况看,学生对于家乡达埔镇的篾香特色产业还是停留在仅仅是知道的程度上,没有详尽的了解。其次,学生对于学校准备开设的关于篾香的校本课程还是持积极的态度,他们也想多方面了解家乡的篾香文化。再次,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学生也对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非常感兴趣。这些都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了方向。我们认为开发此项校本课程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既有利于传承和发扬达埔镇当地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陶冶情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和主体性、自主性以及独立性,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课题组教师们采取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如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文献,搜集报纸新闻,走访当地制香企业、个体作坊等进行社会调查,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然后,我们对素材进行分类,并对教材编写进行了设计。首先,我们在教材内容整体上进行了考虑,确认编写的教材要满足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经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三个方面。其次,我们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确认了教材的开发背景、教材的章节内容、实施课时以及教学评价等等。再次,我们也设计一个单元课时样本,并不断实践与研讨,使之成为教材的内容范本。经过课题组教师们不断研究、实践、反思、探讨,且两次修订教材,最终形成校本教材《达埔篾香文化》一书。校本教材内容共分四大章,分别是:第一章探究历史,领略香学,具体介绍了香文化的发展史,达埔本地汉口神香的传说和发展历史;第二章走近香都,了解香质,主要介绍达埔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汉口香的发展史和香的制作流程,以及一些制香名人、品香名人的趣事;第三章香约未来,开拓香道,主要介绍香的种类变化以及香道文化发展史,探讨香业的发展前景以及环保香的制作;第四章,继承香脉,培养香德,主要探讨宗教文化中关于香的表述及香脉精髓,国学中关于香德人性的一些文化知识。全书共七万多字,插图近百张。除了这些精彩的文字、图片材料外,我们还设计一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及能最终达到我们设立校本课程意图的一些活动环节,如调查与交流、温馨提示,知识窗、新视点、技术要领。此外,还设计了多个校外实践活动项目,如参观彬达香文化创意园、参观永春电子商务园、了解永春香网上销售过程、参观香厂学习制香工艺等。
在学校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校本课程的开发圆满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在开发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们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自学和集体学习,参加培训交流,使得我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得到更新和转变,我们成功地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转變到课程开发者的角色,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同时,教师们在这一过程中将学生的需要考虑到教材中,并确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
校本教材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其个性发展,我们通过一系列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锻炼,这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也是课堂教育延续的表现。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一个练习的机会,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吸收到了新知识,让学生对社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感知到了家乡的变化,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力了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珍惜美好生活的优良心理品质,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生活做好铺垫。
实践证明,开发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深化校本课程实践,让这一校本文化在我校素质教育实施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1]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实质策略与条件[J].教育导刊,2000(12).
[2] 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