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预测应验,阿里、京东的确在向中间靠拢?

2018-07-05 16:37龚进辉
数字商业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郭台铭菜鸟阿里

龚进辉

逝去的2017年,阿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上演激烈交锋,从618战至双11,从马云刘强东隔空互怼到新零售无界零售话语权之争,两大巨头排兵布阵、互不相让,加上腾讯强势搅局、传统零售集体反击,2018年零售业注定不平静,而阿里、京东两大要角之争将直接关乎这场大变局的走势。

今天,我并不想预测2018年零售业的发展趋势,而是想简单谈谈阿里、京东这对冤家。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曾公开评价二者:

马云的观念是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不要做,他用分享,搭建平台,可是困难之处在于大家怎么样对工程或者是对数据应用的认知是一致的,这是最难的,因为它参差不齐,所以它的可控可管性较差。京东的方式是自建,就是走亚马逊的方式,自建的优点就是可控可管,包括它送货的时间。但是自建也有缺货的时候,因为他没有自建制造的能力。

“两者都各有优点,但两者都会向中间靠拢。”最后他总结道。有人认为结尾表态体现郭台铭的圆滑和老道,阿里、京东谁都不得罪,给足双方面子,潜台词是说了等于没说。我并不认同,其实郭台铭的评价非常精彩、到位,尤其是预测“两者都会向中间靠拢”堪称一针见血,足以体现其深邃的商业洞察力,而不是刻意展现高情商一面。

不知你发现了没,过去媒体对比阿里、京东,总是喜欢拿商业模式说事,鉴于前者赚得盆满钵满、后者陷入长期亏损,所以“轻资产模式优越、重资产模式落后”一说似乎成为政治正确。如今,有关阿里、京东模式之争的讨论越来越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零售价值链的不断演变,不同模式产生的竞争力正面临拐点,即轻资产模式不会永远领先,重资产模式也不会永远落后。

事实上,模式的轻重是相对而非绝对,在前期扩张阶段,京东重资产模式似乎并不讨好,带来巨大的资金运作和人员管理压力,时常被质疑资金链断裂,而轻资产模式下的阿里扩张呈现势如破竹的态势,但也面临送货慢、知识产权、小商家难出头等小至用户体验大至商业秩序的诸多难题。

换言之,阿里、京东各自选择的发展模式有得必有失,也就是郭台铭强调的各有优点,但它们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一方面是零售大环境的改变倒逼阿里、京东进化,技术普及和消费升级是两大驱动力;另一方面是自身对未来的野望,阿里希望扩大优势,京东则希望迎头赶上。因此,无论是短期利益还是长远发展,向中间状态靠拢将成为它们的必然选择。

即阿里、京东在保持各自传统强项不动摇的前提下,想方设法补齐现有短板,手段是互相学习,尽管嘴上不承认,最终达到良性发展的状态,它们会越来越“像”,在处理成本、用户体验、效率三者关系时几乎表现一致。

阿里方面,菜鸟定位于社会化物流大数据协同平台,不直接涉足物流运输,符合阿里一贯的轻资产模式作风。按理来说,模式轻巧的菜鸟投入不会太大,不敌砸数百亿自建物流的京东,但实际情况是菜鸟成立4年多已投入数百亿,其被阿里增资控股且计划未来5年投入1000亿升级物流,预示着没有一个快递员的菜鸟资金加持将超过拥有12万配送大军的京东。

阿里控股且1000亿重仓菜鸟,表面上看与服务全球化、新零售战略密切相关,但背后也有隐情,菜鸟投资人开始意识到,助力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转型,需要深入物流产业链纵深,大手笔投入必不可少,即便模式轻巧的菜鸟对资金也极为渴求,且注定是长线投资,因此有些等不及的投资人套现退出,由阿里接盘,后者成为1000亿的出资方。

另外,去年5月,坚持不做自营的阿里破天荒推出了自营电商业务——淘宝心选,对标网易严选。有人认为它是一款防御性产品,阿里并不奢望能做多大,只要能拖住对手让其成不了大气候即可。我也认同淘宝心选几乎不可能做大做强,但阿里至少迈出了自营电商的第一步,保不齐是扮演试验田的角色。

京东方面,开放、技术化成为其布局的关键词。前者指为迎战第四次零售革命,京东宣布从零售商向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全面转型,京东物流、京东金融、京东云、营销等优质资源向整个零售业开放,这些软实力已经过京东商城自营体系的检验和历练。

比如,京东对POP平台这块价值洼地越来越重视,京东物流率先向POP平台商家开放,可以创造新的营收来源,从而改善盈利水平。去年其营收超过200亿,并实现盈利,外单收入的增速远高于京东增速,POP平台商家正是头等功臣。同时,建成六大物流网络的京东物流过去凡事亲力亲为,尝试把在“最后一公里”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共享给达达,去年双11近30%的订单由达达完成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后者指未来12年京东要用技术把过去12年的商业模式每个环节进行改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商业体。还是以京东物流为例,尽管刘强东对称兄道弟的配送员感情深厚,但AI时代80%的蓝领工人工作被机器人替代的趋势不可阻挡,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京东仍将维持重资产模式,但起码人员配置不再重,“瘦身”是大概率事件。

不难看出,阿里、京东在升级物流上均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砸重金、重技术、减人員,一切向降本增效看齐。随着各自优劣势的强化、补齐,二者区别将越来越小。

在我看来,阿里、京东之所以向中间状态靠拢,升级用户体验、创收只是表象,向零售业输出一整套成熟的解决方案才是其目的所在,从而抢占话语权、成为零售业规则制定者,而这通常是行业老大才享有的特权,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阿里、京东大打出手,不放过任何一较高下的机会,双11期间竞争尤为惨烈。

种种迹象表明,时至今日,电商轻重模式之争可以休矣。前期跑马圈地阶段,模式差异对阿里、京东市场表现影响较大,高下立判,当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后,二者均转向价值深耕,模式在不断接近,未来到底是变“重”后的阿里还是走向开放的京东更有把握在零售变革大潮中胜出,目前还是未知数。

需要指出的是,曾被诟病无数的重资产模式正呈现爆发姿态,助力京东走向盈利,未来潜力不容小觑。长远来看,在通往零售创新的道路上,阿里、京东最终会殊途同归,开创双赢局面:阿里战胜自己再创辉煌、京东努力缩小与阿里的差距。不得不说,郭台铭的眼光真犀利、独到,不愧是叱咤商界的老司机。

猜你喜欢
郭台铭菜鸟阿里
云上阿里
疼痛后才计数
Catalan数及几种应用实例
拳王阿里因何被人铭记
黑客传说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把订单分给对手
菜鸟出更
菜鸟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