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因用好教材而高效

2018-07-05 07:19陈芬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祸患史铁生写作技巧

陈芬

荀子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这说明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取得成功的途径之一。写作训练中,常用的教材正是值得充分利用的已有条件,教材中丰富的人物素材、成熟的写作技巧以及深刻的思想观点都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果能够科学地用好教材,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结合点,对教材进行仿写与迁移,不仅有利于提升教材的附加值,更能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读写融合。因此,笔者认为写作训练会因用好教材而高效起来。

一、用教材中丰富的人物素材进行迁移

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课上充分的讲解,课外及时的补充,使学生们对这些人物的思想、经历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令人熟悉的人物素材便可以成为我们迁移到写作中的素材。社会各行各业具有“坚强”品质的人物不胜枚举,而教材中亦有可利用的人物素材。史铁生,苏教版教材必修三中《我与地坛》的作者,他身上所体现的顽强坚毅之精神震撼了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有位学生便以“史铁生”为人物素材,在其习作《花开不败》中围绕“坚强”的主题进行了一个片段的写作迁移。

花开不败

史铁生,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人走了,走在花瓣凋零的季节里,但在世人心中,有一朵花依然傲然绽放,永开不败,那就是他的精神之花——顽强、从容。

史铁生与疾病纠缠了一生,却从未将它视为一种累赘。在他眼里,疾病成了一种修行,一种哲学。“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史铁生曾经如此笑着说。他笑得晴朗,像春天万花盛开。

尽管史铁生曾自称写作只是业余,但我们知道,他的文字是用灵魂铸就的,他的精神常在夜间出行,随着风四处游走,听所有诉梦者的诉说。读着他的文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战胜疾病的顽强,还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从容不迫。读着他的文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他坐着轮椅,置身于荒草枯柏,仰望着蓝天,可以看见他的精神摆脱了肉体的禁锢,飞向了天空,飞向了宇宙,站在宇宙中央,淡看整个混沌世间。

命运夺走了他的青春,他就用写作焕发激情;命运夺走了他的身体,他就让精神获得自由。史铁生,他的身体虽已残疾,但灵魂却像是一朵美丽的西木槿,顽强挺立在每个人的心中,永开不败。

上述片段,学生灵活运用教材中丰富的人物素材,结合他所了解的“史铁生”,以“花开不败”为题,阐述了“精神顽强,永开不败”的观点。这样的一个片段,因为恰当地迁移了教材中熟悉的人物素材,语言灵动,感情真挚,观点鲜明,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事实上,教材的篇目如此丰富,包含的人物形象类型繁多,如果巧用到高考作文中,也可以成就考场佳作。比如,《唐诗宋词选读》中经典的诗人素材,如傲岸不屈、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孤高守志、“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苏轼,还有激愤悲怆、“栏干拍遍”的辛弃疾,都可储备到作文素材库。而《<史记>选读》中善于用人的刘邦,可以用来论证“斗智不斗力”的观点;经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可以用来论证“以小忍成就大谋”的观点;“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的信陵君,则可用来论证“谦以待人”的观点。教材中丰富的文学形象,正是值得我们在阅读中深入研究,同时在写作中进行迁移的人物素材。因此,在写作中回到教材上,灵活运用教材中的人物素材,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提升我们写作的能力。

二、用教材中成熟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选入的大家之作,无不向我们展现了各种成熟的写作技巧,或是精密的布局谋篇,或是高超的表现手法,或是精练的遣词造句能力,如此成熟的写作技巧,正是进行作文仿写的最有效的一个个“例子”。

比如教材必修一中曹文轩的《前方》一文以暂时停靠路边休憩的汽车为基点,围绕“在路上”这一现实来揭示人生悲剧。此文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在构思上采用了由点到面、由实到虚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大力仿用,围绕一个具体的事物由实到虚,再上升到它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深刻层面,不仅可以形成文章层层递进的脉络,更能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再比如《现代散文选读》中出自民国大师梁实秋先生之笔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生动细腻的描写是这篇的记叙文的亮点之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一段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国文老师“兇”的特点。这段将形象跃然于纸的文字,让同处在求学阶段的学生们感同身受。有个学生在习作中着力仿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是爸爸生意上的客户。妈妈照例准备了一桌好菜,客人好酒,但爸爸滴酒不沾,气氛正尴尬之际,妈妈解围:“要是几位老总看得起我一个妇人,我来陪大家喝两杯!”客人鼓掌叫好,酒过三杯,兴致正高,有位客人见妈妈丝毫没有醉意,半开玩笑地吓唬道:“老板娘,我头一次见女人喝酒这么厉害,今天我们不醉不休啊!”妈妈拿起酒杯,低头顿了一下,然后抬头晃了晃手中的酒杯,眼睛一眯,一饮而尽,稳稳地放下酒杯,一拍桌子:“那是自然,来了我家,一定要让各位老总喝个痛快,你们还怕我家菜不够不成?女儿,再去隔壁店里买两袋花生米……”妈妈说话干脆利落,丝毫不惧,大家都为之愕然。

在这段文字中,学生着力模仿梁实秋先生笔法,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等方法描写了他的“妈妈”,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豪爽勇敢、不卑不亢的人物形象。当然,与大师之作相比,学生的笔力还显稚嫩,但是,有意识地以大师之作作为学习的对象,模仿、吸收他的写作技巧为己所用,这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种方式。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模仿正是学习他人以提升自我的办法,所谓“学生写作模仿始”,杜甫就说过:“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中国文学史上也不乏模仿别人写作技巧的例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就是选择杜甫作为终身推崇仿效的典范,他所代表的江西诗派更是将杜甫推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创作的《车站》中荒诞的手法模仿借鉴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而鲁迅、巴金、莫言等许多大作家也都有自己的模仿对象。可以说,模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条好的学习途径,不仅能逐渐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揣摩出了规律,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不知不觉写作水平就有所提升了。我們的教材中所选取的篇目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斟酌权衡后的精品之作,大家的文章对于高中生而言更是模仿的金库。

三、用好教材深刻的思想观点进行论证

我们的教材中不乏思想深刻的文字,这是作家、大师们智慧的结晶。而在高中语文的写作训练中,学会论证观点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写作技能,利用好大师的思想资源,从教材作者所阐释的人生哲理中选择一个比较认同或是印象深刻的观点进行论证,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于教材的兴趣,发挥教材的写作价值,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升写作能力。

比如,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伶官传序》中无论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还是“满招损,谦受益”,抑或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都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可以运用其某个观点进行论证。

祸患常积于忽微

纵观历史的长河,无数人因忽微而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透过马嵬坡的浓雾,你是否看见唐玄宗痛失爱人后憔悴的面容?他也曾创造过开元盛世,然而亲小人,远贤臣,宠幸杨贵妃,马嵬坡一场大雾加速了大唐的败落。透过高楼的雕窗,你是否听见李后主轻吟的《虞美人》?他也曾是一国君主,终因沉醉音律,不问政事,不听忠言,而被踏破雕阑玉砌,沦为阶下囚。祸患常积于忽微,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古今无数名人因忽视微小之事而失去了天下。于古于今,应永牢记。

祸患常积于忽微

当今世界无数惨烈的灾难都是由微小的细节所引起的。你一定记得因密封环脱落而在蓝天化为火球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全世界都为之哀悼。你一定记得曾经的海上皇宫——泰坦尼克号邮轮,因忽略前方预警导致撞上了冰山,永远沉睡海底。你也一定记得改变美国历史的911事年,只因FBI和CIA没能及时沟通,导致两个星期后双子塔訇然倒塌,五角大楼狼烟四起。而现在我们依旧记得因药品保存不当而造成的天津爆炸事件。灾难都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由一串串微小的细节所导致的。祸患常积于忽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表面上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忽微久积引发的惨剧,却会牵连众人的生命乃至国家的安全。让我们注重微小之事,将灾祸扼杀在萌芽之中。

以上两个片段是学生的习作,选取了《伶官传序》中“祸患常积于忽微”的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与思考加以举例与论证,思路清晰、举例贴切而且有理有据,不失为举例论证的佳作。

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杂文作家王栋生老师曾说:“中学阶段学过的古文近百篇,就以这些作为作文的材料库,深度开掘,也够丰富了……经典作品的启示,不完全在于作者阐释的‘理,也在于他的发现过程和智慧的表达。更多的契机,还在于会不会‘联系。”确实如此,《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除了《伶官传序》,还有《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说理性游记中所述的道理,如“判断事物要注重实践的深入调查”“成就事业要具备充分的条件尤其是坚定的志向”和“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等都是可以作为议论文片段训练的深刻观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时,可以联系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文中作者所总结得出的人生哲理作为中心观点,思考如何再举出恰当的例子并分析印证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写作练习,以提高议论文写作审题立意、联想选材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基本的,也是内涵最丰富的资源。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只要善于寻求方法,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利用教材的宝贵资源进行仿写和迁移,学生的写作训练一定能因用好教材而高效。

猜你喜欢
祸患史铁生写作技巧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与饮酒
吕不韦之死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螳螂捕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