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丹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高校是大学生毕业前的“准社会化”阶段,大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个人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和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大学生社会化作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内容,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对中国知网(CNKI)1990—2016年有关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旨在为拓宽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空间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在CNKI中以“大学生社会化”为主题,1990—2016年为时间维度进行高级搜索,一共检索到1 478篇相关文献。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形成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的发文量(图1)及文献被引用量变化趋势(图2)。根据图1和图2显示的变化趋势,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的历程大致分为潜在性发生、持续性发散、稳定性发展三个阶段。
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的总体发文数量来看,此阶段的研究成果较少。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社会化研究还没有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阵地,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主题主要聚集在社会主义与大学生社会化、市场经济与大学生社会化等方面。此外,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成果也零星散落于其他研究领域。
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成果逐渐呈现增加趋势,研究主题也不断拓展。在这一阶段,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化研究的主体地位、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并开始关注大学生社会化出现的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研究文献中,司前、甄洁洪认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其社会化的过程在大学几年生活之中就已经基本实现[1],并且其社会化的水平和程度也不是过去时代的大学生能够比拟的,他们更加务实,更加能够敏锐地感受时代的脉搏, 大学生成为整个社会青年群体中最早的清醒者,在高校中就已经积极地为适应社会做准备[2]。研究者也逐渐关注到大学生社会化出现的问题,刘志坚认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一部分群体不能理性辩证地看社会,而是感性片面地看社会,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3]。此外,这一时期的研究还涉及社团活动、同辈群体、网络环境等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影响等研究主题。
图1 1990—2016年CNKI“大学生社会化”主题发文量
图2 1990—2016年CNKI“大学生社会化”主题文献被引量
这一时期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呈现较快上升并稳定发展的趋势,相关研究朝着主题多元、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角度多重等趋势发展。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社会化的种类、影响因素以及过度社会化问题等方面。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种类,主要关注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方面。王为全等认为,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并且道德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道德社会化理论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程度不高,需要加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教育[4]。在影响因素以及过度社会化问题等方面,众多学者采用多角度分析了当今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影响因素以及过度社会化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法开始成为专家学者研究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法。周华丽等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究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学生的家庭背景、性别等个体特征以及高校教育活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5]。
随着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历年来的文献内容来看,国内研究者的研究焦点主要在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和外延、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化的类别、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社会化概念来源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它阐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化是在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及社会制度等的基础上,一个人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不断进行发展的过程[6]。学校、家庭、社区、同辈群体、社会大众、媒体媒介等都参与到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个人通过模仿、学习、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等形式将社会规范和社会理想进行内化[7]。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伴随着个体一生各个阶段发展的过程,而大学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在此阶段中的社会化发展更为明显。可以说,大学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生活、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和发展,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就是在大学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接受教化并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能够适应社会的社会人的过程[8]。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得功利化和自私化,同时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角色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应对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社会化过度和社会化不足两方面的问题。
(1) 社会化过度。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过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认知存在偏差。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的青年,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往往极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如盲目追求当代西方或国外思潮,甚至全盘接受和吸纳,或是怀疑和否定自身所处的社会,对权威和秩序等一味批判。当接触到局部社会的阴暗面、虚伪和丑恶面时往往以偏概全,甚至将其扩大化,从而产生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二是思想行为过于成人化。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自身还具有一些特殊性,大部分大学生不具备经济来源,他们的经济主要来自父母的支持。但是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往往做出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前卫的恋爱观”,把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放在自己的恋爱之中,筑起所谓的爱的高台,但由此产生了不少隐患,有可能造成学业荒废、意外怀孕等不良后果[9]。
(2) 社会化不足。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与角色定位偏颇、人际交往能力缺乏两个方面。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面对不同的阶层、不同身份的群体如何应对,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个不小的挑战。部分大学生或太过自信,对现实社会工作不适应,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或信心不足,以逃避和自我欺骗的方式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不适应。无法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进行角色定位,也是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表现。许多大学生有着心理状态不稳定、渴望被人关注和关爱的需求等心理特点,在与老师、同学或同事等人交往时缺乏适宜的人际交往方式,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圈会表现出困惑或茫然[9]。部分大学生将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把认识他人看成是自己拓宽社交渠道的一种方式,认为这个社会是以利益为导向的人际交往,只有双方都各自获利才是正确的交往之道。以这种方式和态度待人,当然很难得到真诚而稳固的人际关系,换个角度理解,其实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如何真心实意待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人际关系社会化几个部分,更多强调的是大学生价值和道德以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1) 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肩负着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任,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政治理念、政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大学生是国家公民的一份子,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国家政治的长治久安,在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接触新思想的大学时代,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素养、政治立场和观点的建立和形成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2) 道德社会化。在大学时期,大学生需要构建道德体系、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就是其对生存的社会环境中纷繁复杂的道德现象进行判断并作为应对行为的过程。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如何明辨是非、甄别对错,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其以正确的视角来对待。
(3) 人际关系社会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社会化是大学生正确理解、合理认识并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用积极、进步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人际关系环境的过程。人际关系可以看作是一条用来连接人与人的无形纽带,纽带的各个支点之间又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大学生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和社会中的其他个体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值得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好好思考、学习和应用实践。正确认识人际关系,不仅仅把其看成一种工具或手段,对人际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在大学之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正面的、负面的均存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更好地促进其社会化发展,需要透彻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因素,另一类是客观因素。
(1) 主观因素。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保障是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征直接影响到社会化固化的效果。大学生能否主观进行社会化发展对其社会化程度有着重要影响。主观因素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心理因素。从心理因素来看,自我动机是关键之一。自我动机就是指大学生自身要有很强的社会化意识和使自身的社会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强烈意愿,这是一个自觉的自我教育过程。是否能够自我主动地学会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信念,并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和他人的沟通交往中树立正确的社会化观念即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是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可以表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程度上。由于不同的智力水平,使得不同的大学生在接受事物、内化事物并处理时的行为不同,从而影响其社会化的发展。
(2) 客观因素。人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外部的客观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所处的环境较为简单,主要以就读的高校为主,接触社会的面不是太广。那么在高校中,各种不同的客观环境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内化如信念、道德、个性、素质、能力等各方面都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具体来说,可以从高校教育环境和高校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高校教育环境。高校教育载体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国当前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出现了一系列特征[7]。其中不良的表现有部分大学生对政治无感、迷茫、冷漠。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影响深远,可以使大学生坚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忠诚,以务实的态度参与政治事务,成为一名有着良好政治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其次,高等教育是不同于基础教育的专业化教育,高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教学形式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学生在大学时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当代专业教育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互动式教学和团队互助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使大学生以后真正走入大社会后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运用自己的方式并懂得和他人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专业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对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人际交往社会化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高校文化环境。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除了接受学校教育,还参与校园中的各项活动。高校文化渗透在各个方面,如宿舍、社团、网络、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以宿舍文化建设为例,许多高校会举办“宿舍网络文化节”等活动,旨在发挥宿舍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与他人特别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舍友的关系,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化。高校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影响颇深。
综合以上对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与研究焦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尚存在研究视角较窄、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理论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1)重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分析,但缺乏关于提高大学生社会能力的方法的研究;(2)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和机制缺乏大量且深入的实证研究;(3)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缺乏权威的测评工具。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在后续研究中应更加重视以下方面:(1)系统探讨关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能力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等;(2)多开展大学生社会化发展能力的实证量化研究;(3)建立更加完善的测评工具。此外,还应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特点,未来研究要更加关注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相互交叉融合,聚焦于当今时代的大框架。
参考文献:
[1] 司前.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0-83.
[2] 甄洁洪.现实与功利之间:论大学生社会化[J].求索,2002(3):83-85.
[3] 刘志坚.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58-160.
[4] 王为全,陆翠岩.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17-119.
[5] 周华丽,鲍威.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87-91.
[6] 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 陈锡敏.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探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8] 张艳芬,牛秀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16-18.
[9] 余辉.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