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珊,许家岩,严 华,梁惠娥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工程系,江苏 宜兴 214206)
通信作者: 梁惠娥,E-mail:lhe@wxgyxy.cn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促进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与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校企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的目标为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岗位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1]。随着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能够服务服装制造企业,从事服装设计、智能制造和视觉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原有的高职服装专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服装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欠佳,专业设置和专业拓展与区域服装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专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2)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欠缺;(3)实践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且与企业岗位要求不匹配,实践平台难以支撑“智能制造+创意设计”服装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江苏省背倚上海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口,面俯中原人力资源雄厚的豫皖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雄厚、人才集中,具备了技术设备、服装面辅料和配件等辅助工业发达等优势,纺织面料、服装加工、服装设计等产业是江苏省的经济支柱产业。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产值位于全国前三名,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我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地区,该地区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有3家,超50亿元的有6家,超10亿元的有17家。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正由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和自主品牌建设转型升级,通过建立品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我校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无锡市重点专业群——时装创意设计专业群、无锡市特色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等专业建设项目,为开展服装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实践前提。
为了满足区域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加速服装行业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服装营销等专业)三年制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长三角地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区域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 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将人才培养与产品设计研发紧密结合,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内项目工作室与校外实训基地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对接、学生学业与社会职业对接。制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内服装与服饰设计、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自2013级学生开始试点实施。自“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比赛获奖26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提升,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创梦广场项目16项,公开发表创新型论文7篇,孵化“创梦广场作品”30多项。与此同时,还吸引了江苏阿仕顿服饰有限公司、波司登国际服饰(中国)有限公司、海澜集团有限公司、宜兴乐祺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
2. 构建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三连环”课程体系
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归并、梳理,从岗位、任务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课程定位,确定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建立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理虚实一体“三连环”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2]。其中,三环重叠的公共部分为专业群的共享平台课程,三环的独立部分为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两环重叠部分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互选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凸显了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了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图1 “三连环”课程体系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卓越技师”培养计划。自2012年以来,已有20多所高校前来我校学习、考察与交流有关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我校还承办了由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纺织服装信息化教学大赛”,共有24所院校、72名教师参加比赛,为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专业教师搭建了交流与学习平台,学校获得了“最佳组织奖”及“卓越贡献奖”。教师发表多篇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传统手工艺资源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传承模式探究:以锡绣为例”等6项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开发特色教材《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概论》等8本,为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参照基础。
3. 构建突出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现有实训场地9 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以服装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通过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服装专业教育教学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认知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四递进”校内外相结合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这一体系的特点与需求,成立集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四位一体”服装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校企联合推进合作办学。
图2 “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与长三角地区江苏阿仕顿服饰有限公司、江苏新雪竹服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厂中校”的合作形式,对学生实行校企双向培养。按照服装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运作环节相结合。服装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下设5个部,服装产品研发部作为中心的核心机构,建立男装、女装、童装、礼服4个不同服装品种的产品研发工作室。中心建立了8个工作室,工作室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引入社会资源,为教学、科研搭建平台,在承担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和教师培养等任务的同时,也可从事各类别项目的开发。如图3所示,学生在第1、2学期进入校内实训室,通过基础专项技能训练积累基本职业技能;在第3、4学期进入校内产品研发工作室,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通过虚拟或真实的项目实践,训练岗位专项技能;在第5学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项综合技能实践,训练职业综合技能;在第6学期入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企业顶岗实践,训练岗位实践技能。“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实现校内外共建的实训资源高效运作,为区域服装企业开展业务培训3 000余人,教师申报设计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发明专利1项,开展校企合作课题26项。
图3 “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多方共建、共管、共享的运行机制,激发校企“双主体”育人动力[3],形成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五个对接,即职业教育与服饰产业对接、教学场景与企业环境对接、项目作品与工业产品对接、专业技能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对接,获批立项建设2016江苏省数码印花服饰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构建理事会制度,建立多方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建立实训平台建设监控与评估体系相应规章制度。建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下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时尚服装与服饰设计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开展大学生“创梦广场”活动,孵化出一大批创新作品。汇聚校企教育资源和实训要素,满足专业教学和企业员工自主学习需求。依托无锡德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宜兴乐祺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新雪竹服饰有限公司,多方持续投入,有效整合实训平台资源,扩建和新建符合服饰纹样设计、服装成衣研发、服饰饰品实际生产和专业教学实训的设备设施,校企共建信息化、数字化实训库,满足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等专业教学需要。建成无锡市优质精品资源课程2门、院级优质精品资源课程8门,参加江苏省微课、信息化教学比赛获奖5项。与苏龙集团的麻织物服装开发合作项目案例入选“2013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
结合一师一室一方向、一师一企一项目、一专一兼一课程、一师一企一岗位、一师一徒一技能“五个一”工程建设,校企组建技能工作室团队,制订教学名师、“双师”队伍和兼职教师等不同层次的实习培养计划,与国内外院校开展教学、科研等合作交流,培养在省内服装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教练型”教学名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教学团队。我校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布的最佳育人奖、最佳组织奖2项;2016年被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授予“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同时,打造了以学校教学名师和企业大师为双带头人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23人,比例提升到92%;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的教师达12人,占团队教师总数的48%;12人获服装设计定制工二级技师证。专业群教师中2人被评为“纺织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被评为江苏省“333”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最喜爱教师”、1人被评为“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
我校服装专业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基础上,以“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创新实践了基于学生能力本位、校企协同育人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服装专业人才开辟了新路径。该模式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以生产过程(设计流程)为导向,将企业资源引入课堂,强化学生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学生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培养,符合人才发展规律,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质量;采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环境实境化、教学评价综合化、实训基地生产化的专业教学思路,为培养高素质服装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理念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思懿.大数据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应用[J].艺术科技,2017(9):34.
[2] 柯玲,周春平.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54-57.
[3] 章瓯雁.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作室制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纺织服装教育,2015,30(5):3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