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凡的世界 —走进王彩娥

2018-07-04 11:39孙美群
西部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陕北生活

孙美群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杂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的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到来。

这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先生1991年3月获得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经典小说《平凡的世界》开头,也是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开场白。每每听到开场白我就能感受到在我年幼的那个年代人们对美好新生活许久的向往与渴望……心中充满了悸动久久不能平复。

《平凡的世界》整个作品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是有颜色的,是五彩斑斓的,有悲有喜,有贫有福,有苦有乐,有情有义,在一片黄土高坡上,一群普普通通的劳苦百姓不断克服社会潮流的影响创造出来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它具有巨大的人生引领作用和道德影响力量,很多人把《平凡的世界》视为人生的教科书,从中吸取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力量。当作指引自己人生路上的明灯。在平凡的生活中唤起人们对不平凡的精神追求。

2013年3月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路遥先生的家乡陕西榆林隆重开机了。作为一名陕西籍演员能够参与这部经典名著的拍摄实在是感到无比的荣幸和骄傲!整部戏的拍摄过程无论是在现场拍摄还是剧组平日生活都给我留下了幸福美好的回忆。每每想起那剧组生活都让我非常留恋。

在忠于还原原著的基础上,编剧和导演做了些不影响主线故事发展的细节修改。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导演称其他电视剧像一杯酒让人第一口就能尝到浓烈的味道,但《平凡的世界》会像一杯茶一样,历久弥香。

对于我扮演的“王彩娥”这一角色也有了和当年看小说时不同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年轻时看到“王彩娥”这一人物只觉得她是整部小说中最具喜感的金家老三金俊斌的媳妇,外号“盖满村”一个喜欢描眉画眼,擦粉抹嘴,穿着入时,边嗑瓜子边戳是非,天不怕地不怕跳脚骂人的风骚婆姨。为满足私欲坏德性的小泼妇而已。直到自己接了这个角色的扮演,站在现代的角度用现在的眼光对电视剧剧本,人物分析和在现场规定情境中的体验才有了对“王彩娥”这一人物在当时那个年代的背景下进一步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在电视剧剧本中我发现为了突出主线上人物的故事情节,削减了王彩娥在小说中很多的戏份,没有完全按照原著的描写编排下去,把王彩娥二次偷情徐治功的戏删减掉了。所以在剧本的提供下我对自己扮演的王彩娥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先开始从外部找人物。双水村最俊的王彩娥喜欢涂脂抹粉,描眉画眼。我设计她平时都会挺胸抬头倔屁股,有时像柳枝一样一走三道弯,有时又像踩棉花一样一走一颠,有时又像一阵微风一样滑过,走路都显得风情万种。就连站的姿势也是折腰拉胯的有形状。嗑起瓜子时的小拇指稍稍弯曲,吐瓜子皮时下巴颏轻轻向前伸展把脖颈儿显得长长的,和人说话聊天总是微微偏头,双手交叉挽在胸前尽显女人味!跳起陕北大秧歌来不但能把陕北大秧歌的热情、豪迈、奔放跳出来,还能把王彩娥独有的飘忽若神,婀娜多姿跳出来。她手拿折扇如笔如线,转、甩、开、合、拧若龙飞若风舞。好像只有扭秧歌时才能释放出真实的自己,酣畅淋漓的感受着幸福和快乐。有了这样的外型塑造加上化妆师,服装师的帮助一个我想要塑造的王彩娥有了基本雏形。

在台词上我也是下功夫琢磨。虽然我是一名陕西籍演员,陕西话平时也会说的,但因地方差异大,平时不说陕北话,主要是也不会说陕北话。通过导演的认可及和几位演员老师的多次商讨研究,既要让观众听懂又要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我们有农村戏份的演员决定说陕北普通话。尽管台词不多但我抽时间就会练习每句台词,在练习中我找到个别字的不同发音,比如“我”就念“恶”,“什么”读“什嘛”有时也念“甚”并且和当地的几位老师多交流探讨和他们学习陕北话,把普通话和陕北话有机结合起来,说出来不显得那么蹩脚,那么生硬。我发现要让这陕北普通话恰当合适的贴合到王彩娥身上,能够准确表现出她的人物性格,首先平时说话慢慢悠悠地,声调略低些,比较柔和,绵言细语的。骂街时声调放高,带有尖音。语速放快,声音放大,掷地有声的。就像剧中旁白说的那样“王彩娥平时像水一样绵软,紧要关头却像生铁一样坚硬。”这样处理台词后使王彩娥的语言有了色彩,有了变化,有了个性。特别是拍摄王彩娥戳是非这场戏时非常感谢导演和摄像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让我在规定情境,在人物中尽情的享受表演!这场戏有提前设计好的也有临场发挥的,王彩娥明明就是来戳是非的还在村民面前卖关子。特别是她就是来戳“秀莲”和“刘根民”的是非却要显得自己不情愿说出来“刘根民”的名字。我当时是咬着牙把名字从牙缝中挤出来的。表现当时王彩娥的人物心理。让观众看这场戏时觉得王彩娥又可气又可笑。连戳是非也煞费苦心,用尽心机!真是村里的“奇葩人物”。当然有了外部造型,有了语言塑造,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最关键的。

曾记得小时候学习表演时老师说过“一千个人演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这也是每个演员对剧本,对角色理解不一样以及演员自身条件不一样,创造出来也就不一样。我对王彩娥这个人物的内心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一个年轻时就守寡的山沟沟里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看似勇敢、豪放、精明、泼辣。她的内心深处一定有脆弱的一面。有旁人不知道的痛苦……王彩娥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欢乐有痛苦,怕寂寞,怕孤单的女人!她觉得生活对她是多么残忍不公平!让她天生这么俊俏的小媳妇 早早守了寡,没有了丈夫,除了种地,喂猪,打枣儿,扭秧歌,干些体力活,她还会做什么?在当时那个年代那么苦的日子里,很多人家里都过着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日子。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想让自己不光吃饱穿暖,还想不用太辛苦过上比村里其他人好的生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也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她实在是不干心……所以她豁出去了,不顾一切的,不要脸面的挖空心思为达到自己的目地去养汉子。她偷人就是觉得只有这样她才能暂时找到一个依靠。

为什么会选穷的叮当响,成天把感谢党挂在嘴边上窝囊的孙玉亭呢?是因为孙玉亭好赖是个村干部,在派工上可以对她有所照顾。把下苦力的活分派给别人,轻松的活儿留给她,偷偷的给她再多记几个工分,工分就是粮食,就是钱,就是维持生活的全部。让她不用那么辛苦过日子。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如果王彩娥没有早年丧夫可能和金俊斌还继续过着他们简单的生活。对私欲也会有所控制,收敛很多,敢想不敢做,也许不会做出这么龌龊的丑事。

由其是电视剧剧本把王彩娥二次偷情与徐治功的戏删去了,那么我也可以理解为通过王彩娥和孙玉亭的“麻糊事件”引起那场械斗后,王彩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一定认识的,从后面戳秀莲和刘根民的是非时和村民的对话中能感受到“诶呀!都过的事了吗!还提他做甚。”

另一方面从剧本看王彩娥主动要求帮少安和秀莲带孩子,剧中王彩娥和村民的对话台词“我这是报人家少安的恩呢嘛!人家少安把我家那個死鬼定了个烈士,才有了我王彩娥的今天。你们说是不是?”从台词中就能看出她内心深处还是有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一面的,对少安心存感激。证明她是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有了对王彩娥这一人物的内在,外在及语言上的细致深入分析和揣摩,我在塑造刻画这一人物上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在拍摄过程中得心应手,无论是重场戏还是群众众多的大场面我演得如鱼得水,分寸把握收放自如。就连群众场面中合理的抢戏也是恰当好处,主次分明,毫不逊色。使得王彩娥这一人物立在屏幕上一定是好看的、立体的、丰富的、多面的、有趣的、精彩的、生动的、可信的。

纵观全剧导演所要表现出来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勤劳、善良、勇敢、奋斗、梦想”。正如路遥先生在小说中的经典语录一样—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猜你喜欢
陕北生活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陕北方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余音袅袅的陕北民歌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