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核雕艺术的当代传承和价值变迁

2018-07-04 11:39张逸凡
西部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核雕微雕桃核

摘要:桃核雕刻艺术作为我国微雕艺术的门类之一,在微雕艺术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加之我国自古就有桃木辟邪的民俗文化,更是自明清开始成为各阶层进行佩戴收藏之物。核雕艺术素来有着“南苏北潍”的说法,潍坊核雕在技法样式与造型内容等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民众审美诉求的变化也不断发生着改变。本文从探讨潍坊核雕的历史出发,从当下的传承发展中进一步认识潍坊核雕的文化价值。

关键字:潍坊核雕;传承;文化价值;变迁

一、桃核雕刻的历史渊源

微雕是传统雕刻工艺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类工艺,突破了传统雕刻的创作手法,在方寸之间构造千里之势,历来被称作“绝技”。微雕工艺早期只是依附于其它的工艺技法之中,之后得以独立并自成体制主要得力于生产工具的精进、手工艺人对材料认知的加深及民众“好微巧”的心理,为微雕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满足民众的需要。

微雕艺术品类众多,已由最初传统的象牙微雕、玉石微雕发展到竹木微雕、葫芦微雕、果核微雕等多个品种类别。其中桃核雕刻属于微雕艺术中果核雕刻的一种,在桃核、橄榄核、杏核等质地坚硬的果核上雕刻出形态各异的图案与纹饰,成为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用于追求风雅、彰显身份的配件装饰及把玩之物。关于核雕艺术最早的文字性记录开始于明代,明朝时期核雕成为达官贵人眼中的奇珍异宝,一般会将雕刻的桃核与串珠等串在一起作为配饰挂件,也有将核雕做成扇坠、佛珠等各种花样。当时民间最为出名的艺人当属王叔远所制作的“苏东坡泛舟赤壁”,魏学洢在《核舟记》中形容其:“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细致描绘了王叔远在不足一寸的桃核上如何生动描绘了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情景。这一时期的核雕材料多为桃核和杏核,在题材的选择上多集中在表达求吉纳福、辟邪禳灾的神仙瑞兽、花草珍禽等,设计极为巧妙精致。

清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手工艺品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古玩市场与工艺作坊更是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不仅如此,题材花样的不断出新及圆雕、透雕等雕刻技法的多样化,使得利用桃核、橄榄核等制作而成的挂件、摆件、扇坠等小装饰品,成为凸显佩戴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之物。清代宋起凤记录核雕艺术的文章《核工记》中描述了一枚反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主题的桃核吊坠,整个桃坠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繁缛,对人物神态的雕刻也更为形象生动。

从我国微雕艺术的大体发展来看,每个时代因其各自的审美取向及工艺水平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微雕艺术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时至今日,无论是雕刻技艺、雕刻题材亦或是雕刻流派都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与提高。现代核雕工艺更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提高,特别是潍坊与苏州两地,一直有着“南苏北潍”的说法,南北方不同的雕刻风格与题材技法,创造了大量风格迥异、题材丰富的核雕艺术品。

二、潍坊核雕的传承与发扬

清代末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使得民生凋敝,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低谷,大批的宫廷艺人遭到遣散,工艺美术的发展自此进入了低谷。其中一位擅长核雕技艺的艺人张大眼来到诸城以卖艺为生,生活困顿之时偶遇来诸城贩卖皮货的都渭南,都渭南慷慨解囊,帮助张大眼解脱困境。为感谢都渭南的救命之恩,将自己的核雕技艺悉数传给了都渭南。回到潍县的都渭南开始在核雕技艺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份热情感染了其独子都兰桂,在父亲的教导下,很快就学会了核雕技艺。都兰桂还是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自学书法与绘画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其运用到了核雕技艺之中。都兰桂的作品简洁大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民间性,1915年由丁怀曾报名,都兰桂执刀雕刻的《马拉轿车》一举获得美国在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最优等奖牌”,由此潍坊核雕迅速地被民众熟知并名扬海外,也正是由于都兰桂的努力,潍坊核雕自此开始真正得以确立并走入了传承有序的正轨之中。

1960年都兰桂病逝,在他的影响下,大批艺人开始从事桃核雕刻。其中都兰桂最得意的弟子考功卿,更是为潍坊核雕的进一步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继承老师高超技艺的同时,对雕刻手法与题材又有了新的创新与突破,特别是他雕刻的《赤壁夜游》,他从南方橄榄核雕中的“圆形链”中受到启发,创造性地在船尾出挂上了用桃核片雕刻出的37环锚链,在此之前的桃核雕刻中并没有这项技艺,这也成为了潍坊核雕的一大亮点。与老师都兰桂雕刻作品所表现出的大方及强烈的民间性所不同,考功卿的作品更注重精致化、细节化的表现。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参加了各种展览比赛,而且也远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参加展出,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王绪德作为潍坊核雕的第五代传承人,是考功卿最为得意优秀的徒弟,师徒二人更是情如父子。王绪德不仅继承了师父考功卿高超扎实的核雕技艺,更是博览众艺将书画、雕塑等艺术融入核雕创作之中,并巧妙地利用核雕表面的麻纹来创作出各种生动形象的题材样式。王绪德作为潍坊核雕的国家級传承人,不仅在创作中加以创新,创作了如花瓶、屏风、鼻烟壶等新样式,更是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文章,对潍坊核雕的工艺与文化价值进行解读,为潍坊核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王绪德等第五代传承人的徒弟现已成为潍坊核雕不断传承发扬的有力推动者,当中的一些艺人目前也成为了潍坊核雕发展的骨干与核心力量。从当前潍坊传承新格局来看,从业人数在2008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数量得到了提升,到2017年已经达到了400多人,潍坊核雕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了更多的人关注。

三、潍坊核雕的文化特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桃”作为文化的附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夸父逐日死去后,其手杖化为“邓(桃)林”的故事,此后又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延伸出了更多的文化功能,也正是其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寓意同样也使得核雕艺术的发展能够广泛地涉猎到社会各个阶层。

潍坊核雕使用桃核进行雕刻,除却桃木自身辟邪的文化功能,在题材品类上更多是反映吉祥之意的内容。吉祥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关于祈福祝祷、驱邪求吉的图案成为潍坊核雕重要的创作素材。

除了对吉祥文化的物化内容之外,潍坊核雕在文化价值的表达上又有了新的变迁与发展,在趣味性的表达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在展现艺人精湛技艺的同时,也体现了潍坊的地域特色。此外,受南方橄榄核雕与市场需要的影响,出现了更多表现佛教文化的题材内容,如各类“罗汉”、“明王”、“佛家八宝”、“金刚”等内容。

总的来看,可将潍坊核雕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神话传说,如《八仙祝寿》《天女散花》《九美闹龙舟》等;二是戏曲故事,如《白蛇传》《西

厢记》《西游记》等;三是趣闻典故,如《夜游赤壁》《貂蝉弄月》《羲之爱鹅》《孔子讲学》等。此外还有借谐音隐喻直接表现民众对驱邪禳灾、纳福求财的渴望,如《松鹤延年》《鹿鹤同春》《福上加福》等。众多题材的核雕作品以挂件、手串、摆件、首饰等各种用途一一呈現出来,极大丰富了潍坊核雕的品类。

潍坊核雕文化价值的扩大化,反映了现代社会给予民众的精神压力下,审美诉求进一步强化,对内容刻画的要求更为精细,同时还要从中凸显个性与文化涵义的表达。从桃核的选用到雕刻技法、表现题材等方面又有了新品种、新内容,对潍坊核雕的文化价值注入了新的方向,极大丰富了潍坊核雕的种类与审美价值,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年轻艺人与更加贴合时代的优秀作品。

四、小结

潍坊的桃核雕刻作为微雕工艺中门类之一,早期受桃木辟邪的影响,通过桃核表面的麻纹因材施艺,创作出栩栩如生的鸟、兽、虫、花及人物传说、历史故事等,展现了潍坊桃核雕刻的地域色彩。虽然潍坊核雕在近年来,过于吸收了橄榄核雕刻的表现内容,忽视了桃核雕刻的特色,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其中不乏有真正想要开拓创新领域,为潍坊核雕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艺人,他们力图吸收其它雕刻的精髓为核雕所用,不断赋予核雕新的文化涵义,但其中也有一些人只是看中了桃核雕刻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能够功成名就的机会,在表现上一味跟随市场,即便一定时期内能够达到目的,但最终还是昙花一现。这就要求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更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吸收本土文化,将传统精粹的内容进行弘扬光大,让潍坊核雕的发展传承具备持续可再生的能力,能够在当下不断变革的环境中顺势而为,在与当下消费市场的冲突融合中完成自身的建构发展,为潍坊核雕的发展找到新的春天。

作者简介:

张逸凡(1992~),女,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历(2015级硕士),艺术学理论方向,民艺学专业。

猜你喜欢
核雕微雕桃核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借”来的成功
“借”来的成功
精微至极虚实相宜
手中的桃核
核雕的工艺特征探析
试析核雕艺术的当代嬗变
微雕
桃核
核雕方寸小核中见姿态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