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愿景下西部民族地区跨域安全信息走廊的构建

2018-07-04 11:40马廷魁
西部学刊 2018年4期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西北边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通互联进一步加强,错综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已超越区界甚至国界,由此导致的传播信息跨域共振效应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衍生事件,传统的属地管理、属地处置做法已难以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网络信息流通机制研究现状和跨域突发事件中的多重信息传播效应,提出搭建跨域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和行动整合平台,构建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域合作;信息走廊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4-0074-03

近几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凸显出政府、媒体、公众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引导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全球传播和全媒体时代,若产生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在生成前期得不到有效引导和解决,便会演变为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跨域网络舆情,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衍生事件,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开展西部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工作模式、机理、管控、应对机制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域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西部民族地区而言,需要探索有效而顺畅的跨域危机传播模式,构建“一带一路”愿景下西北民族地区的“安全信息走廊”。本文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一带一路”愿景下的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网络信息流通机制研究现状

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作用如何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转化成安全稳定的电子信息走廊,发挥跨域纽带作用,需要学理上的阐释。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愿景则更多将文化相近、信息传播较为复杂的中亚诸国与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跨文化交流牵涉其中,这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跨域信息流通机制的建设。

跨域,其内涵在本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从国家角度出发,跨域在国内主要指跨越区域,在国际层面主要指跨越国家。而从行业和部门角度出发,跨域则意味着信息要跨越行业和部门的人为区隔,优化传播效应。西部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发展机理和管控策略相比其他地区、领域和对象更具特殊性,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尤其需要国家之间、国内各个部门跨域协调执行,在全球传播和全媒体时代,探求西部民族地区的跨域网络舆情工作模式、机理、应对机制研究显得非常重要。而在网络信息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显著的背景下,关注网络信息的跨域传播模式及机理,构建安全有效的西北民族地区信息走廊,和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愿景形成信息层面和传播层面的呼应,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安全落地。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专门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宗教方面的信息传递和网络舆情的研究较少,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基本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方面。比如刘建华对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民族因素和网络舆情危机中的社会怨恨情绪进行研究,正视“民族特性”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1]陈果建议构建“以防为主,及时预判”等原则下的边疆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长效治理机制体系,[2]这些研究均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但对于跨域协同治理的着墨则很少,而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边疆跨域危机事件管理中的信息沟通,关于中国和中亚诸国的媒体在合作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跨域危机传播更是缺少专门论述。而此类研究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一带一路”国际愿景的顺利展開均具有积极作用。

二、跨域突发事件中的多重信息传播效应

(一)网络信息一体化导致的蝴蝶效应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使得信息全球化传播的步伐大大加快,而不同国家因为信息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而造成了跨域信息级差,这对许多国家造成了信息传播上的安全考验,而因此造成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鸿沟”也成为日益被重视的问题。

网络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趋势。网络全球化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手段,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信息的无阻隔传播导致网络信息传播快速、多变,也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异常复杂。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暴力恐怖事件的频繁发生,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一些危机事件中,不良信息的扭曲传播使得网络上的蝴蝶效应越发明显。蝴蝶效应是混沌学上的一个比喻,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特性,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提出,指在一个宏观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及其微小的变化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后续连锁反应,这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测的“变数”。信息的传递同样如此,很微小的一个事件可能导致不可控的局面,尤其是在西部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各异,诸多因素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在信息流通把控方面稍有不慎,就会形成灾难性后果。近几年来,由于世界的流动性加快,再加上信息的跨域传播而导致的蝴蝶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层出不穷。

(二)跨域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共振效应

共振效应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后来被用来解释社会学科里面解读信息化时代的诸多社会现象。在传播中也存在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共振效应,当然,这种共振效应在社会领域有其内在的原理与内涵。

跨域在特定的情景下也被称之为“脱域”,而脱域突发事件则指突发事件波及的范围跨越了行政地理边界或者社会功能边界。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以行政地理边界为依据的应急管理模式和应急组织结构面对脱域情景时产生了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

“7·5”事件体现出了非常典型的跨域共振效应。2009年6月26号广东韶关一家玩具厂发生冲突事件,参与双方为部分新疆籍员工和当地居民,导致多人受伤,两名新疆籍员工则在斗殴中丧生。事件发生后,境外势力利用网络不断炒作,煽动维吾尔族民众上街游行示威,而国内部分极端势力也在网络上煽风点火,这样在广东发生的一件斗殴事件经过网络的放大和发酵,形成了显著的共振效应,最终形成了境内外各种力量遥相呼应的一种网络信息传播景观,而导致的社会后果则非常严重。类似的信息共振效应在西部民族地区多次出现,急需在学理上深入研究和阐释,为消解信息共振的负面效应提供借鉴。

三、搭建跨域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和行动整合平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与跨国恐怖主义肆虐的大背景下,中国和中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和合作均依赖于稳定的外部环境,不管是跨国的合作和国内省际合作都显得异常重要,而在危机传播中,合作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共享和处理能力,因此,需要在理念和行动层面进行调适。

一是理念转型: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治理。在信息流通加快的时代,拘泥于行政属地和地理属地的常态管理中的结构和方式要做调整,要强化跨域治理的理念,搭建跨域信息共享平台。近几年来,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无不饱受极端主义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流动与传播越来越难以把握和管理,需要国家之间和国内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应对有害信息的传播。基于这样的背景,应急管理思维的转向就变得异常重要,变信息管制为信息沟通,变单打独斗为协同治理,变各自为政为合作共赢,这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局势发生变化对信息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加强跨域风险网络信息数据库建设。除了搭建信息共享和行动整合平台,完善跨国媒体合作的作用机制也很重要,这是以实际行动完成从物理空间的丝绸之路到信息化电子走廊的转化,弥合跨国媒介不同步所造成的信息级差。

建议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中亚国家委托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采用媒体内容分析与定量意见调查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结合大数据挖掘网络海量信息,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用来评估跨域危机传播的效果,研究所应采取的有效对策。这就需要构建跨国媒体间信息交流平台的长效机制和跨国风险信息数据库、舆情风险监测体系。数据库的建设应当包含以下内容:从国家关系来看,需要构建并完善跨国媒体间信息交流平台的长效联络机制和跨国风险信息的数据库、舆情风险监测体系;把握跨境民族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及在危机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跨域危机传播方式的影响,极端思想凭借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作用机制探索;跨境民间交流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机制探析,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模式和形态对危机传播的影响等。从国内各部门的关系来看,需要完善舆情风险监测系统,对接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库,把握风险信息的联结和动态演化,动态监测网络极端主义主张和观点的散布和影响。

只有构建和完善跨域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和行动整合平台,才能保障“一带一路”愿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从而对“一带一路”愿景的顺利实现提供有效的安全屏障。

四、“一带一路”愿景下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的构建

从“一带一路”愿景的大背景出发,构建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理念上的升华。在国内,需要国内各部门加强信息合作,通过构建跨域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和行动整合平台来完成国家认同和社会整合;在国际上,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通力合作、互惠互利,携手重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构建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是完成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更需要在文化上加强交流和共享,因此,构建跨域网络安全電子信息走廊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完成从强调信息的线性传递到强调文化、社会等因素的立体信息传播模式转向。在社会系统发展的动态过程框架下思考危机的解决之道,形成基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立体化危机传播模式和情境式危机传播模式探索,探索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构建的多维模式。

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构建需要更新传播理念。从国家层面而言,从强调政治的宣传模式到强调传播的“符码博弈”模式转换,减少由于传播策略不当造成的文化误读和传播障碍;从经济和政治的二元传播模式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并重的多元传播模式;在国内各部门之间同样需要减少信息误读,通畅信息交流渠道,避免由于信息传播不当而导致的社会危机。

构建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需要重视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属性。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海量、快速、多变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基于大众传播时代的法律和管理体系已经稍显滞后,因此,需要一定的监测体系和管理手段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社交媒体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追踪和指认。

国际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的构建还需要搭建会展、媒体、孔子学院、民间外交等互动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和对话。在多个维度上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除“上海合作组织”等政府合作架构外,应注重政府和民间交流的平衡,合理利用民间资源,完成官方传播的民间化转向,重视民间信息交流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在国内需要加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文化交流,消除因为地域、文化因素造成的信息误读和观念隔阂。

启动跨境媒体合作的作用机制,完成跨国媒体的信息汇聚作用。完成从物理空间的丝绸之路到信息化电子走廊的转化,弥合跨国媒介不同步所造成的信息级差。扩大中文传媒在中亚地区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形成信息传播的本地化策略,从而完善跨域网络安全电子信息走廊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华.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民族因素论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3).

[2]陈果.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治理路径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6(4).

作者简介:马廷魁,甘肃永昌人,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传播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