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018-07-04 11:30任平
群众 2018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特色

任平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全世界在掀起纪念马克思的热潮中,热切期盼和高度瞩目来自中国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奮进在新时代中国道路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充满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方式,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宣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深情回顾了马克思为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卓绝奋斗的光辉一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特征,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重大问题,强调了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用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实践的重大意义。这一重要讲话立足时代、穿透历史、高屋建瓴、立意恢宏,是在新时代高扬马克思主义大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的纲领性文献。

这一重要讲话是对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致敬信,宣示了对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树高万丈必有根,吃水不忘掘井人。中国百余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的一切成就,都首先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人民最应该满怀深情地感谢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以改变世界、追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中国人民也因此用长达百年的实践反复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马克思主义都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不可替代的思想旗帜。中华民族最有资格满怀豪情地告慰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进入新时代,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有理由对为民族带来巨大变化的思想创立者马克思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最有理由宣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最有理由充满自信地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这一重要讲话是21世纪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纲领。站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讲话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大课题作出了新的时代概括。讲话用“三个一生”高度称赞了马克思的人格和精神,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四个特征,以当代中国实践为尺度深度解读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和自然关系、世界历史、政党建设等九个方面的关键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把对马克思博大精深思想的学理阐释、专业理解与对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指导意义有机结合,展现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风范。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成为决定中国道路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一些新自由主义者借口资本和市场依然发挥作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真理性,鼓吹“过时论”。福山等西方思想家甚至一度鼓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灰飞烟灭”,新自由主义取得了“最终胜利”、历史因此“终结”。另一些人则把原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关系割裂开来,从而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事业信心的动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则问题,从而既为我们在当代事业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又满怀自信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这一重要讲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当年马克思横跨200年历史间距的一次伟大思想对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者与原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如何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主题展开了跨越两个世纪的一次伟大思想对话,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壮丽画卷。200年间世界历史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开放地与时俱进。如何历史地阐明200年人类历史变化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逻辑,成为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原初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土壤之中,又在新的时代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21世纪。这一发展和创新是历史发生的,经历了三大飞跃,我们不能非历史地看待两者关系。原初马克思批判的资本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创新逻辑为了暂时摆脱危机和追求更多利润,从而从当年马克思所面对的以工业资本为主导的资本霸权结构转向后工业资本逻辑。进而,世界历史的场域和场景也相应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我们根据这一变化来创新发展21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纪念马克思,强调把研读马克思经典文本作为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但是不能简单回到马克思,更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能忽略200年历史间距而对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和当代变化之间做完全同质性的理解,更不能借口变化而把马克思的思想仅仅当作一种遗产,甚至像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所主张的那样,借口时代变化而要“超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伟大旗帜。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重大使命。我们需要重视分析2008年爆发的21世纪以来第一场带有明显世纪特征的全球资本危机,既要坚持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原理,又要科学批判资本创新逻辑,续写21世纪的《资本论》。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根据世界历史场域和场景变化,续写21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努力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这一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人口大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程中不断彰显作为世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继承者和引领者的风范。具有5000年文明、曾经拥有汉唐盛世之风的泱泱大国,中国在最近200年中经历了风云变幻、由弱转强的不平凡历史。在马克思诞辰的同一个200年时空坐标中,东西方的历史语境却发生了根本的翻转。西方从资本逻辑促生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形成全球霸权,进而将全球纳入西方版图,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而西方社会内部大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无产阶级的反抗,最终产生了资本批判和追求后资本道路的马克思主义,从德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而同时代的中国,则曾经在西方霸权统治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受尽欺凌。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道路,才有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前所未有地接近复兴目标。百余年来中国道路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继续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形成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的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既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基于中国大地场域的伟大创造。这一道路创造性地回答了在落后国家如何保持民族独立地走上现代化道路等一系列人类文明难题,从而为世界上同类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今天,在全球化深度推进的时代,同一个世界历史时空中,东西方关系开始发生逆转,全球价值坐标正在东移。2008年爆发、影响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不仅是西方经济霸权的危机,也是其文化霸权的危机。与此相反,“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正在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世界高高飘扬。

这一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在思想上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中关键的是做到“知信行”合一。所谓“知”,意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自觉认识,即“真懂”,这是一切行动和信仰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知之愈深,信仰才能愈坚定,行动才能愈坚决。真懂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干事创业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创新事业的领导核心首先需要成为学习型政党。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读原典是最好的学习。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原典作为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所谓“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坚定信念和信仰,即“真信”。我们的精神追求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信仰,那么我们对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会失去持久原动力,一遇风浪就会左右摇摆。所谓“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真干”。不真抓实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全部目的在于运用。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更紧密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态度和开放的姿态,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史方位上,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21世纪,努力完成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只有做到真懂、真信、真干,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才能用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特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