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三位一体”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2018-07-04 11:30夏锦文
群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运河三位一体运河

夏锦文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谋划部署了“六个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以文化为魂,以经济为基,以生态为要,文化、生态、经济三位一体,既是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思路,也是助力江苏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运河是历史之河,也是时代之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承载了千年文脉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同时,大运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战略工程输水主廊道,也是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资源总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除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文化精神的发掘、保护、传承利用之外,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极富魅力的高颜值生态长廊,是将其进一步建设为高品位文化长廊的先行手段。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本身就是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理应成为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文化建设的示范样板和标杆工程。要让大运河焕发新的发展生机,就要充分释放大运河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做到还水于民、还绿于民,把大运河建设成为全国典型的、并能确保江苏永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廊道。彰显大运河绿色文化魅力,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大运河沿线生态修复、培育、维护与增进为使命,重塑运河沿岸的宁静、洁净、美丽。创造优美的沿河人居环境,培育先进生态文化,最终实现运河两岸生态文明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化繁荣之间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加快实现沿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经济功能是大运河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功能。古代,大运河保障了首都的物资需要,也带动了沿岸地区的商贸繁荣;今天,大运河沿线城市正以发达的经济水平、雄厚的经济实力反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打造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运河城镇经济的同时,在运河全线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物流网络。同时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避免破坏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并结合江淮生态经济区等功能区的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发掘和利用运河文化,加快发展文旅休闲、文化产业,结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求,打造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带来实惠,造福人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生态、经济三位一体的建设必须分解落实到地理空间上。就空间而言,水是大运河的灵魂,岸是大运河的经络,城是大运河的明珠,应采用“水—岸—城”三位一体的路径,层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一是清净运河水。水是大运河之本,水利、航运是大运河活化之基。大运河沿线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河段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河道管护不够深入、堤防设施杂乱存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突出、复杂的水问题日益凸显,危及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文明金名片的重要形象。确保大运河水环境质量达标、航道畅通、水利功能完备,是大运河生态廊道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大运河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有机统一的重要手段。一要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尽快核定运河流域纳污容量;二要加快对运河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如增加运河生态监测点;三要严厉打击非法侵占运河水域、采砂取土取水等破坏运河生态健康的行为;四要完善运河管理与保护制度,建立全省运河管理与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等运行机制;五要明确运河各段面责任主体权责,分段实施与强化“河长制”,加大对运河水域管理考核。对历史河道展开清淤、治污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对已遭废弃甚至湮没的河段展开修复,尽可能实现不同时期运河故道的通水通航。

二是保护运河岸。运河岸线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物化、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和各类功能实现的重要空间与场所,部分岸线本身就构成重要的文化遗产。加强大运河的岸线管理,就是在不影响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发挥其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实用性功能,进一步开发旅游、民俗休闲与公众教育的功能,实现运河的可持续发展。参照长江岸线的管理方法,将岸线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区四类。将可能对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重要枢纽工程、生态环境、遗址文物产生重要影响的岸段划分为保护区,禁止开发;对保护区和保留区的岸线要因地制宜,进行违法建筑的拆除和清理,巩固河堤等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现阶段的开发和利用只能在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展开,提升开发利用区岸线使用效率,统筹岸线与后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加强运河沿岸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資源保护、退田还湖还湿、自然湿地保护、沙化土地修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在保护区和保留区建设沿运河的水资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带,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范能力。在进行大运河沿岸生态景观打造时,栽培的植被应尽量选择本土物种,以为各种动物提供栖息地;适度对人工建筑物进行绿化,如对桥梁、桥墩和堤坡面等建筑物立面进行绿化;尽量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运河周围环境与线型流畅优美的运河协调一致,并适度融入沿岸文化遗产的要素,达成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三是复兴运河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城市的绿色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振兴繁荣城市文化,实现城市发展与运河文化的共融。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与大运河的保护、治理和利用产生冲突,为此必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手段方法来确保二者的协调发展。作为大型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保护需要以立法的方式来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流域发展的关系,科学安排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修复和文化保护传承。目前国内仅杭州、嘉善、扬州三地制定了地方性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或办法,其他城市尚在探索中。我省省级层面尚缺乏关于大运河的相关法规,因大运河在各城市之间功能和定位不一,可以考虑“两条腿走路”,设区市和全省层面的地方立法同时推进。加快对高污染企业的就地淘汰,严禁污染企业临河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缓解运河纳污压力。划分运河段面类型,针对水利类、环境类、遗产类、文创类等各种不同段面,沿河城市要依据其功能特点,分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利用,避免一窝蜂上马、同质化商业开发。深度梳理和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将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到城市发展中。可将一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领域;开展“绿色、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大运河文化活动,让民众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进而自觉地实现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沿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构成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主体,繁荣新时代的城市文化,为运河文化灌注新血液、制造新元素。我们既要立足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以多元的文艺形式弘扬经典、讲好运河故事,更要培育和吸引文化人才,推动文化创新、制造文化精品,丰富运河文化的内涵,创造运河文化的新辉煌。

总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文化、生态、经济三位一体相统一与“水—岸—城”三位一体相结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力理顺运河保护、生态建设、城市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才能再现大运河江苏段“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城活、文兴”的繁荣景象,切实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的转变。这既是服务服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及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大运河三位一体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