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
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系统中,文化建设既是一个子系统,也起到总体的引领作用。在文化领域中,文艺具有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特点,最具有感染力,最能直达人的心灵,最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对提升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和软实力具有独特优势。
提高目标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的江苏文艺要充分发挥展现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进步的独特作用,文艺家要勇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担当起新使命,以优秀文艺作品写生活之魂、发激励之声、聚引领之力,为时代发展、亿万人民鼓与呼。
展现时代风貌。通过影视、戏剧、文学、音乐、书画、摄影等,浓墨重彩地反映当代中国、当代江苏的历史性变革,形象记录江苏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讲好走向复兴的国家故事、强富美高的江苏故事、感人肺腑的社会故事、励志进取的英雄故事,让人们看到时代的主潮、时代的灵魂、时代的本质。
高扬时代精神。发挥文艺生动形象的优势,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鲜活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润物无声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转化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服务人民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积极对接人民大众对文艺的共性需求、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新需求,将高质量的要求贯穿于文艺题材规划、创作生产、鉴赏评价、传播推广的全过程,为人民提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
引领社会风尚。通过作品的思想内容、道德取向、价值追求和审美判断,增进人们对现实生活体验的深度、提升个体命运抉择的智慧、审视自我灵魂的高度,发出高亢激越、催人奋进的声音,为亿万人民建精神家园,为伟大事业聚精神之力,真正使文艺成为新时代前进的号角。
聚焦“高峰”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新时代江苏文艺的繁荣发展最终也是要通过作品来体现,只有把准方向,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人民认可的“高峰”之作,江苏文艺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才能更给力、可持续。
思想精深。作家要站在新时代去理解现实、烛照现实、洞察人生,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不断拓宽眼界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提升思想修养,以哲学家的思想深度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让作品能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深刻体现对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崇高追求,为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提供有益参考。
艺术精湛。作品能够凝练真挚的情感、刻画鲜活的形象、锤炼优美的语言,将深刻的思想按照独特的艺术规律内化于感性艺术形式之中,让思想如盐溶于水一样渗透到典型的藝术形象之中,“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语),给人以直达心灵的感染与震撼。
制作精良。作品的每一段情节、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演绎,每一个角色、每一句台词、每一段旋律都经过用心打磨推敲,体现严肃的艺术态度和严格的艺术标准。这需要创作生产单位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整合优势资源、汇集优秀人才,精密组织、动态跟踪、全力扶持、合力攻坚;需要广大文艺家树立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的远大理想,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潜心静心搞创作、一心一意铸精品。
人民认可。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人民的评价作为文艺作品成败的最高标准,高度重视人民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尊重群众评判、接受人民检阅,决不能看低和轻视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欣赏水平、鉴赏能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文艺作品归根到底是写给人民读的、演给人民看的,所以也应该交由人民来评判,失去了人民的认可和喜欢,作品也就失去了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夯实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繁荣发展江苏文艺,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思想品德高、业务水平精、作风形象好的“文艺苏军”队伍。
健全人才梯队体系。完备的梯队体系是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傅抱石先生带领下,江苏一批山水画家行走二万三千里,描绘祖国山河新貌,不仅开辟了中国画创作新境界,而且带出了一批优秀中青年画家,开创了“新金陵画派”。已逝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老师,一生坚守艺术理想、执著艺术追求,不仅成就了舞台艺术上经典的“菱姐”“虎妞”形象,而且为江苏京剧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发掘了京剧“新苗”。可以说,名家大师、领军人物是文艺人才梯队建设的源动力。要以出名师、建名团为目标,鼓励更多文艺名家大师参与到江苏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中来,发挥领军文艺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造就更多优秀青年文艺人才,不断壮大骨干文艺人才队伍,真正建立一支代际完备、梯次鲜明、门类齐全的“文艺苏军”梯队体系。
立足江苏培养培育。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文艺人才,给予分众化、个性化的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对有天赋的拔尖文艺人才,为他们量身定制项目作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他们尽快跨越成名立万的关键一步。对有潜力的青年文艺人才,要为他们拜导师、再深造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为他们规划更多的创作生产项目,提供更多走上舞台展示、走向前台锻炼的机会。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新一轮全国范围的城市人才争夺大战,其本质和聚焦点就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要以项目聚人,探索实施重大文艺创作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通过优质的文艺创作项目吸引人才。要以待遇留人才,不断提高引进高端紧缺型人才和一线人才的待遇,完善文艺人才职称评聘措施和办法,支持特殊专业艺术人才的学历、职称认定,以优惠政策留住人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理念,探索务实柔性的用人引智方式,通过柔性引进、兼职挂职、项目合作等方式聚才用才。
优化人才管理服务。坚持“党管文艺、党管人才”原则,将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深入研究涉及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以创作成就和专业潜力为重点的文艺人才培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奖励扶持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激励、考核、管理向纵深发展。完善江苏省文艺人才信息库、文艺专家信息库,重点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强化培训,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提供深入生活、进修深造、创作研究的条件。同时,落实好国家荣誉制度和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计划,做好“紫金文化奖章”评选表彰工作,提高文艺人才社会知名度、认可度和影响力。
加强组织推动
实践证明,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级文艺主管部门和创作生产单位的统筹协调、组织推动,特别是电影、电视剧、戏剧等综合性强、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的艺术门类,更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推进工作,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创作打磨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创作生产推进体系。
健全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深入挖掘改革开放40年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文艺创作素材,比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速铁路、海洋深潜、物联网等具有江苏印记的品牌工程。系统梳理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江苏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文物典籍、民俗工艺等,比如近年来创作推出的《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三部歌剧,就是分别取材于隋炀帝开掘大运河、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等重大历史事件。充分利用江苏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围绕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推出一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
编制精品创作中长期规划。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建国70周年,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要抓住这些重大时间节点,制定各艺术门类创作生产的中长期规划,突出时代主题、人民主体、中国精神、地域特色四个方面,着力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规划,努力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农村题材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完善文艺创作资金扶持体系。对省级宣传文化资金、省艺术基金等各级各类文艺扶持资金要加强整合,加强对重点创作项目的扶持资助。不断完善资金投入方式,将前期扶持与后期奖励相结合,通过分段扶持、分段考核、绩效奖励等形式,调动创作生产单位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综合运用政策扶持、财政投入杠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法,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文艺创作生产,逐步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的资金扶持体系。
建立文艺作品宣传推广体系。一部作品的“好”,既好在其本身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也好在推出之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两促进。提升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合唱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等“紫金”文化品牌活动品质,创新办会模式、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活动质效,以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提升文艺作品的推广力和美誉度。定期组织重点文艺作品开展全国性巡演、晋京展览和到国外公演展示,积极参加国家级评选评奖活动和“文化走出去”活动,推动江苏文艺作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不断提升江苏文艺的品牌附加值和竞争力。
厚植群众土壤
人民哺育、滋养、造就了文艺,文艺的根在人民那里,人民群众是文艺繁荣发展最深厚的土壤。只有夯实文艺发展的群众基础,才能激发出文艺繁荣发展的强大活力和持久动力。
将群众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迈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品质要求更高。要深入研究人民大众的共性需求、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新需求,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生产的出发点,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拓展新的艺术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推动艺术样态、艺术呈现、艺术表达的创新发展,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将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社会生活最基层,始终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情、心愿、心声,始终与群众同频共振,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共鸣。要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中激发灵感,把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变成深刻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创作出来的作品激荡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架设人民群众与文艺作品之间的桥梁。破解高票价成为群众走近艺术的“拦路虎”等问题。要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向市民发放文艺惠民卡,通过低票价让群众走近艺术。在演出前做好导赏工作,让群众看懂听懂。主动聘请文化名人、文艺大家,或借助新媒体,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演出剧目的时代背景、主题立意等进行介绍,让精品大作“高雅”不“高冷”,“飞入寻常百姓家”,培植江苏文艺繁荣发展的深厚土壤。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