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
查理斯·汉第在《充满吊诡的年岁》一书中提出“斯格模德曲线”。他指出:“大部分人一生的专业成长只有一条曲线,慢慢上升到中年期,然后急剧下降进入退休期。不断成长的秘诀,就是在第一条斯格模德曲线走下坡之前,开始一条新的曲线。”一个优秀教师或校长的成长同样如此,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人要求他们继续走向卓越?有没有人提供这样的平台?
一、我们如何学习
1.成长就是不断地突破舒适区。
对于“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来说,我们需要完成从一个“好校长”到“教育家型校长”、从“好教师”到“教育家型教师”的突破。我们需要的培训不是“入门”,而是要“登堂入室”,通过自我努力和外部助力,实现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
过去,我们也许都有着各自的“舒适区”。可以说,我们这些学员在各自的办学实践和教学中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或教育思想,只是可能还不够系统或者缺乏创见。我们是可以“安然自若”或“自然生长”的。要突破平庸就要打破“舒适区”。北师大知名学者和教授的讲课,让我们快速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德育专家班建武让我们见识到了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段论”的独特魅力;俞启定教授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对世界以及中国教育史认识的苍白;梁玖教授让我们第一次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教育有了深刻比较……
2.保护好“创新基因”。
经济学家熊彼特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就是创新。回到教育,教育的创新其实也是要破解当前困扰校长办学的难题。一个好校长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要具有内部管理的优化能力。墨子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利。”我们不能让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受到局限。我们走进了中关村小学、北师大附小、北京十一学校,走近了北京的老校长卓立、资深校长马万成,通过对优质学校的实地培训和案例研修,帮助我们完成了观念迭代与更新。
3.既帮开门,又给钥匙。
专业引领是培训工作的核心追求。“未来教育家”和“教育家孵化”是我省教育培训创新的一种范式,它注重过程性和生长性。项目既引导了校长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又着眼于实践操作,着眼于理论提升,着眼于创新发展。我们根据过程,总结如下学习模式,感受到了设计者的“匠心”。
我们的学习是建立在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er·Dale)“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利用金字塔模型并结合具体数据,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从金字塔基层的“课程研修”到顶层的“立功立言”,整个设计都基于学习理论,这样的学习更真实,也更有效。同时,“七子”的层级要求,从“铺底子”到“创牌子”,也帮助我们一步步达到目标。
成为教育家是每位学员的最终目标,但是,如此最终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历多次洗礼、多次涅槃、多次重生才能达成的。
二、我們如何提升
1.圆规理论:脚在走,心不动。
名师名校长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个性化的。应该根据校长与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每一位培养对象的培养目标。因此,项目其实是引导培养对象为自身发展拟定合适的目标。看似集体快速行走,实质是内心坚定的个性化定制。
2.竹节理论: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个小结。
“未来教育家”培训和“教育家孵化”培训都采用了“任务驱动”的研修形式。每位学员都有“合格指标”和“发展指标”的考核,班级内又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或导师小组,各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学员的研修结果挂钩,无故不参加学习的学员没有考核的资格。如此规定是一种制度化的过程管理,加上项目组成员的认真组织与实施,保证了项目的有序和有效推进。诚如专家所言,第一次成长很多是自然开始的,第二次成长则是在受到外力的推动后开始的。“任务驱动”的外力,学员间的互学互比的外力,研修班的定期汇报的外力,都如同前进路上的一次次小结,它使长周期的研修考核制度一一落实,成为了高端项目有效推进的关键。
3.杠杆理论:用力有限,撬动无限。
培养机制的重点不在于培养,而在于生成;培养范式的重点不在于外部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与内部动机的协同。“未来教育家”项目在设计时就注重外在机制与学员的需要相契合,注重外在力量与学员的心智相互动,注重外部机制与学员的能量相匹配,同时也给予了学员足够的时间与呵护。这样的设计,如同杠杆,用力有限,撬动无限。
三、我们如何发展
“教育家孵化”项目还刚刚开始,未来两年,我们希望项目能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基础教育培训品牌;希望有教育家能从这个班中走出。所以,我们也充满期待。
1.没有毕业,只有毕生。
继续铺设研究与实验的高速路,协助校长和名师们总结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同时,希望省教育厅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搭建平台,努力造就引领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湘派教育家。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以问题为主题,突出实效性。希望培训能围绕校长办学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如校长创新能力问题、课程改革问题、课堂教学提效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重点剖析,深入引导,以求破解之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突破中国教育的困境、创造未来的教育打下基础。
3.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名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依托群体协作实施。省教育厅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们已经做了很多,但仍需要建设一支主体多元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既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也要有教师教育机构的;既要有理论学术领域的,也要有基层实践层面的;既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也要有效利用中小学名校优质资源。专家团队成为协作型团队,才能对培训对象精准发力。
美国知名运动医学专家乔丹·D·梅茨尔说:“人不管定的运动目标是什么,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就是能坚持做下去的那种。任何锻炼计划,最难的都是迈出门那几步,一旦迈出了第一步,要停下来就困难多了。”对于项目和学员来说,我们都已出发,且不会停下。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寄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