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18-07-04 09:34黄若谷
颈腰痛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静力肌群颈椎病

黄若谷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厂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 南京 210044)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类型,多因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导致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研究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动、静力平衡的失衡有重要关系,针对颈部肌群进行运动疗法干预,有利于重建或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对促进CSR的康复有积极作用[1]。本研究选取2013-06-2014-08收治的160例CSR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分组对照研究,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CSR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选择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65岁以下;②依据2010年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的相关标准,纳入确诊的CSR患者;③患者病程在1个月以上,均为单节段病变者;④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并同意,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患者;②患者颈椎曾有外伤、手术史,或有明显手术指征者;③难以耐受运动疗法者,及治疗依从性较差者;④精神病患者。

剔除标准:①患者治疗前2周内,已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或已接受其他非手术治疗者;②患者在治疗期间依从性差,有中断治疗、未按要求治疗现象者;③随访期间有脱落者。

1.2 临床资料

依据上述选择标准,自2013-06-2014-08初步纳入171例CSR患者,但研究过程中,因治疗依从性差而剔除7例、因失访而剔除4例,最终纳入160例,其中男68例,女92例,患者年龄18-63岁,平均(46.3±11.5)岁;病程 1-23个月,平均(7.5±1.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所示,其性别、年龄、病程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较好的可比条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颈椎牵引、郑氏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

(1)常规治疗:①颈椎牵引:采用颌枕吊带,取坐位牵引,年老体弱者也可取卧位牵引,保持牵引方向与躯干呈10-30°前倾、牵引质量由3-5 kg逐渐递增至6-10 kg,每次牵引时间为30 min左右,隔日牵引一次,以15次为一疗程。②郑氏推拿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颈肩部组织放松后,自颈后由上而下至肩胛区作表面抚摩,而后以揉、捏、滚法做数次推拿,以拇指拨颈部的两侧肌肉与项韧带,而后双手搓颈、肩胛部数次,叩击肩背部。对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和大椎、天宗等穴位以指针点按,最后以揉捏与抚摩手法结束。推拿手法以15-20 min为一次,隔日推拿一次,同样以15次为一疗程。上述治疗均坚持完2个疗程为止。

表1 两组CSR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

(2)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患者取直立位,头部正直,两脚分开并与肩同宽,做如下运动:①耸肩缩颈:两臂自然下垂,两肩缓缓上耸、颈椎下缩,维持3-4秒后放松3-4秒,重复20次为一组;②夹脊拔颈:下颌向后微收,双手叉于腰部,以两臂向后运动,使两侧肩胛骨极度靠拢,与此同时,头颈上拔,维持3-4秒后放松3-4秒,重复20次为一组;③项手争力:双手十指交叉,掌面置于颈椎后正中或后枕部,以双手与颈椎对抗,维持3-4秒后放松3-4秒,重复20次为一组;④颌手用力:以两掌根相对,托住下颌,双手相对抱住面颊,使双手与下颌用力对抗,维持3-4秒后放松3-4秒,重复20次为一组。上述各组动作,每日做3-5组,长期坚持,直至上述常规治疗2个疗程结束(治疗60 d)时为止。

1.4 观察项目

(1)采用《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2]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分,具体包括临床检查13分、患者自觉症状10分、日常生活动作6分,并以患者自我满意度作为参考,总分29分,分数越高则改善效果越明显。

(2)疗效对比:依据患者的上述总分情况,计算其改善率,并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其中改善率100%为治愈,60%-99%为显效,40%-59%为有效,40%以下为无效;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正常评分-治疗前)×10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复发情况:统计患者随访期间的复发例数,对比两组复发率。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统计后,录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治疗成绩评分以(±s)表示,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总有效率、复发率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成绩评分对比

具体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其自觉症状、临床检查、生活动作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组间对比,两组治疗前的各项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CSR患者的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CSR患者的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对比(分,±s)

注:与治疗前相比,*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相比,#表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评分项目 观察组(n=80) 对照组(n=80)治疗前 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前 治疗2个疗程后自觉症状 5.47±1.61# 8.92±1.40&* 5.38±1.72 8.17±1.22*临床检查 8.55±2.14# 11.72±1.51&* 8.48±2.13 10.14±1.50*生活动作 4.53±1.17# 5.82±0.62&* 4.58±1.09 5.06±0.55*总分 18.83±4.16# 27.04±3.21&* 18.56±4.23 24.65±3.28*

2.2 疗效对比

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为88.75%,两组相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CSR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疗效对比

2.3 复发情况对比

160 例患者随访12-26个月,平均17.5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其中观察组复发7例,包括1年内复发4例、1年后复发3例,总复发率为8.75%;对照组复发26例,包括1年内复发19例、1年后复发7例,总复发率为32.5%。两组复发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CSR患者的复发情况对比

3 讨论

研究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局部的生物力学平衡失衡有关[3]。王亚等[4]的影像学研究证实,CSR患者有颈部肌群受损表现,认为颈部肌肉功能对维持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有重要作用。颈椎的稳定性,主要由动力性平衡与静力性平衡所维持,当颈椎受到过度劳累、损伤,以及颈椎退变时,可导致其动力性、静力性平衡的失衡,从而引起关节失稳,使局部血管、神经等结构受压和刺激,出现颈、肩、臂的疼痛不适。而关节失稳后,又可加速颈椎病的进展,进一步加重颈椎的生物力学失衡,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马莉芳等[5]认为,由于CSR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颈肌功能水平下降,因此,提高颈部肌肉的功能水平有助于缓解CSR的各类症状。

一般而言,颈椎的静力性平衡失调难以自身重建,但可利用肌力训练改善其动力性平衡,以弥补这一缺陷。为此,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重视运动疗法的应用,以试图改善颈椎的动、静力稳定结构力学平衡,打破上述恶性循环,提高治疗效果。吴燕等[3]在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牵引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治疗CSR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张丽雯等[6]采用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45例颈型颈椎病(观察组),并与单纯采用电针治疗的45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的疼痛、颈椎功能等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运动疗法的临床价值。范振林[7]亦认为,运动疗法在促进颈椎病康复方面,有较好的表现。运动疗法的操作方式较多,包括前屈、后伸、侧屈、环转等活动,但其针对性不强,且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如进行颈部旋转、环转运动时,易引起眩晕、猝倒),若运动处方不合理甚至可加重病情的进展。

本研究中,我们在结合颈椎生理结构与生物力学特点的基础上,尝试采用颈部伸屈肌群的静力增强训练,观察组的颈椎治疗成绩评分、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访期间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取得较好的疗效。与目前常见的其他运动疗法相比,笔者认为该训练方法有以下优势:(1)本套动作仅分4式,每式的静力保持时间和放松时间都是3-4秒,重复次数都是20次,患者能迅速掌握,简单易学,不会有排斥心理。(2)以肌肉主动收缩和抗阻训练为主要方式,激活肌肉的同时也明显增强或重建了颈椎的动力性稳定;(3)全套动作均是在人体处于微动或不动状态下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颈椎几乎不会产生位移,因此在增强局部肌肉力量和恢复其弹性的同时,避免了加重病情的风险,其安全性高,在各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中均较为实用。(4)该运动疗法,还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改善功能活动,恢复其本体感觉,且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其依从性。

[1]周健,吕强,张宏,等.主动运动疗法对颈椎病的干预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4):49-52.

[2]王晓红,何成奇,丁明甫,等.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J].华西医学,2005,20(2):232-233.

[3]吴燕,姚新苗,徐守宇,等.运动疗法联合口服消炎镇痛药及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医正骨,2014,26(1):24-26.

[4]王亚,刘怀军,杨飞.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7):1468-1471.

[5]马莉芳,陈香仙.Them-Band弹力训练带对颈椎周围肌肉病变康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65-67.

[6]张丽雯,张小燕,伍琦,等.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98-101,109.

[7]范振林.运动疗法在促进颈椎病患者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5):43-44.

猜你喜欢
静力肌群颈椎病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基于有限元仿真电机轴的静力及疲劳分析
带孔悬臂梁静力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基于ABAQUS的叉车转向桥静力分析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静力触探预估PHC管桩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